芦山大地震刚刚过去四个月,但在雅安,除了随处可见的抗震救灾标语,几乎已经看不到地震曾经光顾的痕迹。
8月19日,世界人道主义日,在芦山地震灾区已经忙碌了快四个月的壹基金志愿者团队,邀请包括丁学良、唐昊等学者,卢跃刚、张良、南香红等资深媒体人士,对这次地震的救援和报道进行了开放探讨,主题正是“灾害救援中的人道主义”。
这个日子也非常靠近农历的“中元节”。就在研讨会结束的晚上,与会人士惊奇的发现,雅安青衣江沿岸都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烛火,空气中弥漫着蜡烛和香火的味道,这天是农历七月十三。
那其实是一个在雅安多年存在的传统,当中元节来临之际,到江边去点上蜡烛元宝,祭奠自己去世的亲人。只是在大地震刚刚在这里发生的这一年,遍布的烛火,更容易让人将祭奠的空间扩大——就像5.12的七日忌,哀愁是会传染的。
图一雅安廊桥附近江滩上星星点点祭奠亲人的烛火
对于雅安市区而言,生活早已回归正轨,除了看起来“不正常”的江边祭祀以外。青衣江边的茶馆饭馆早就恢复往日的喧闹,甚至一个“5号茶馆”,还得分出新和旧两个来。
这里不是灾难的中心,更多的时候,它承担的是一个集散中心的功能——志愿者和救援物资的集散中心。就像公益人士和媒体记者,会在8.19这天赶到这里。但遗憾的是,即便是记者这个群体,在地震过去4个月后,也很少来到这。4个月前人人关注雅安的热情早已褪去。
灾难现场距离雅安并不遥远,但即便在震中附近,地震的痕迹也已经很难找到。芦山地震并不像汶川大地震那样,震到山河破碎。用壹基金救灾部李弘的话说,芦山地震造成的都是“内伤”。
相比四个月前大量的志愿者和物资进入灾区,“内伤”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原籍雅安的卢跃刚也说,对于灾区的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当初蜂拥而入的物资,他们需要的是包括物质、精神和文化层面上的重建,这恰恰是地震造成的“内伤”最严重的环节。
在龙门乡五星村,这种“内伤”体现得特别明显。从表面上看,这个村子几乎没有受到地震的伤害,村民们早已恢复日常的生活,曾经的救灾帐篷也早已收起,田里的水稻已经抽穗扬花——你甚至能想象,如果没有地震,这里该是怎样的田园风光。
但这个村子其实已经几乎不能住人,如果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很多房子的外墙上都有地震造成的裂痕,如果走进房间,就会发现更多的裂纹。对于这些砖混结构的房屋而言,基本上意味中房屋在建筑结构上已经被破坏,唯一安全的策略,就是把房子推倒重建。
“站立的废墟”,壹基金在此救灾的志愿者如此形容这种场景。虽然在村庄里已经看不到救灾帐篷,其实不少人们也并未住在房子里,而是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窝棚里。
房屋的重建并不顺利。政府给需要重建的家庭提供了3万元左右的重建资助,其他的钱需要通过选择财政支持的低息贷款等方式筹集。即便如此,大多数需要重建的房屋并没有开始重建,在老乡们的观点里,只要房子还能勉强居住,他们就并不愿意马上去盖新的,毕竟这是一大笔投入,而政府也并无这个财力去对灾区的15万户左右的房屋进行重建。
公益组织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雨城区碧峰峡镇柏树村,卢跃刚请来了台湾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谢英俊,由壹基金提供资金支持,为15户没有能力或者能力不足的家庭重建房屋。其他的受灾户,仍然要通过前述的方式自己重建房屋。
谢英俊设计的房屋,跟此前的房屋有很大的区别,是被称作“轻钢结构”的预制框架房屋,然后再根据当地传统,对房屋的地板、墙体等进行装饰,确定房屋功能分区即可。谢英俊从台湾、香港带来的志愿者,都还在柏树村紧张的施工。这些房子的好处是节约成本,抗震能力强,建好后不破坏当地建筑整体风格。
图二:轻钢结构的房屋框架看上去现代感十足,但成本却比活动板房低,更重要的是,它能防震,还能根据个人审美进行有安全防护的内外装饰
尽管有这些努力和示范,但灾区的整体重建进度并不理想。壹基金秘书长杨鹏担心,当冬天来临时,不少灾民又得面临安全越冬的问题。
唯一让人安心的是,灾区中小学的重建和加固工作正在加快进行。芦山县城里受损严重的庐山二小的一栋教学楼已经被推倒,新的房屋将会在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
谢英俊则在碧峰峡志国博爱小学里搭建了一所示范性的“轻钢结构”建筑,等那个房子的墙壁地板什么的装好后,透过二楼的窗户,你会看到一大片美丽的田园风光,那是习以为常却又弥足珍贵的。
图三:小学里的房子建好后,窗外的风景是这样的。照片上方是轻钢结构的一小部分。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回访雅安:援建热情已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