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网易“理中客”栏目组
因缘巧合读到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洁人在网易“理中客”栏目发的文章《从“大裤衩”到“屌炸天”,国人为何爱对建筑性联想?》,从题目便可看出文章是探讨网友用与性相关的语言调侃一些建筑的问题(如央视大楼=大裤衩,人民日报新大楼=屌炸天等)。该文从建筑的社会文化功能论及建筑风格和社会体系,并在设计者否认性暗示的事实前提下分析了西方超现实主义建筑风格挑战中国的中庸文化,解释了建筑设计变化(个性化)引发调侃现象实际上暗合社会性观念的开放趋势。
其实,不论是建筑设计的发展,还是言论的自由度,能够越来越超出传统禁忌谈论“性”,说这个社会在进步或日益开放,无疑是合理且符合发展逻辑的,但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我们不妨看看此类新闻的网络反馈,个人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在被称为“大裤衩”的央视大楼获得了“2013年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奖”后,调侃并没停止,甚至扩大。有网友指出“一个配楼就1.6亿元、多少孩子还没地方上学等关系不大的事情”,何况设计方是荷兰而不是中国的,“央视体现价值不在建筑形式,而在新闻形式上……抛却有价值、有民生的新闻,去谈论央视大楼获得建筑奖,其实是本末倒置的。”
不难看出,这些调侃中,除了以性话语突击人们的印象外,还涉及另外一些东西——“国家”“央视”“政府”“公共建筑”。与其说是性宣泄,不如说是很多社会问题以性调侃的方式宣泄。如此,则需要进一步地审视这一现象,才能回答以下问题:既然社会在进步,性意识在觉醒,为什么还有人以这种方式在“调侃”,而不是自然而然地讨论?进而言之,为什么还有人会觉得人家是在“调侃”,而不是正常谈论?
先说“性”的问题。中国传统社会中性意识不够开放,应是共识。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够在建筑风格或者说大众谈论建筑风格的时候指涉到性,确是一种发展。但以“调侃”而不是正常谈论的姿态出现,也恰恰反映出社会对于这个东西依旧很敏感。在一个庞大的社会,观念发展参差不齐是很正常的。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有像李银河为女权、性权利奔走呼号的人士,也有谈性色变或征婚要处女的人。就参差不齐的程度和性意识觉醒的最低程度而言,中国的开放当然不如西方。因此,这个社会需要以其能容纳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种种程度不同的观念,来显示其开放和包容的色彩,“调侃”只是走向正常谈论的第一步。
但“性”毕竟还属较私人领域,个人倾向认为这种现象之所以此起彼伏,可能更多与“国家”“政府”的公共性和权威性相关。学者王学泰说过,最能点燃中国人笑点的,一个是“性”,一个是“政治”,因为这两者是体现人在温饱满足后的更高层次追求。可能还有个解释,“性”和政治在普通人的谈论中都有些暧昧不明,尽管很多人以为自己知道点儿。何况,我们的公共话语体系一直不太明朗,甚至有时几近于无。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与这文明等长的还有“焚书坑儒”“党锢之祸”“乌台诗案”“文字狱”。文化专制留下的“万马齐喑”心理并没有随专制政体消亡而退出历史舞台。像性意识觉醒有一个漫长历程一样,这种心理告别历史本就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鲁迅先生笔下还有麻木的国人,《茶馆》中也有“莫谈国事”的横幅。
现今很多人都在反思“文革”,记住和认识痛楚,原因之一可能是它的象征意义——公权力压迫公共言论空间。翻开历史,上面写的可能不只鲁迅意义上的“吃人”,还有因言获罪。坐牢杀头的阴影,比平反这种迟来的正义要让人恐惧的多。后“文革”时代的社会心理一旦建立于此,无疑是给社会进步带来巨大挑战。
当公权力依然给人一种权威感,而不是体现其职业性、公共性、服务性;当公权力的服务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却忙着为自己辩护而不是解决问题;当一些人发现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没有受到保护,并将言论和某些或明或暗的阻碍联想到一块儿——这个社会的公共讨论空间其实已被压缩。
压缩的结果便是开始有意无意地忘却正大光明的技巧,开启各种隔靴搔痒的言论模式,这其实很可怕。往大了说,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政府公信力都遭受挑战。邓小平说“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可能只是避免“道路以目”的方面,扭捏作态、没有公开而理性的真诚则是另一个方面。往小了说,有想法的人憋闷,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没太多想法的人依旧过日子,也时常娱乐。在这种社会心理下,涉及的社会现象可能还在其次,“调侃”的姿态才是更关键的东西。这次只是政府大楼的建筑风格,下次可能就是公权力代表者的某个侧面(如着装、饮食等)。
以此观之,建筑性联想不论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还是“一种社会情绪的宣泄”,可能都是长期缺乏开放而理性公共讨论空间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当中建筑风格的演变、性意识的觉醒,也可以看到“性”和政治的某种暧昧不明,甚至还可以离题较远地借由历史阐发民主法治。能够调侃某种被认为是暧昧不明的东西,不仅意味着言论有了进步,也意味着“不明”,不够开放。在这个需要理性、协商的年代,首先需要开放。如果说现阶段已经有了进步,那么可能应该做进一步的要求,更好的未来还在前方。
“理中客”点评:
如果胡洁人教授此前的剖析展现了此股热潮的源起和进步意义,本期“理中客”的作者木木则补足了其方向和另一种压抑的能量。两者观点相辅相成,但均秉持了理性中立客观的态度。这其实也说明,问题的答案总不止一个,只要带着“理中客”的态度去解剖,总能让事情愈辨愈明。当然,回到这两期所涉的公共话语空间问题,没有谁会嫌弃其进步来得快一点。
【精彩来论】
微博评论:
@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性没必要跑出来晒。
@轻轻鸥(南开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教授袁辛):弗洛伊德理论认为人类活动的最大动因深藏于潜意识、性驱力也是人类行为的主要推动力 或许这些意识层面彰显的作品的深层动力来自艺术家们也不清晰的潜意识。大道至简,进化论心理学对这些问题有深刻而有趣的洞见,弗洛伊德也说人类的生本能就是两点:个体的生存与种族的繁衍。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行为最为强大的动力就是繁衍后代。一切围绕这个来……我们可以贪官为例,出问题通常就是两个维度:敛财-好色。本质上前者为生存后者为繁衍。
网易跟帖:
tapinglun(南京市手机网友):这些建筑够倒霉的,它们大多代替自己的业主被喷了。
甘孜州康定县手机网友:太逼真,不能怪大家联想偏了。
连云港市手机网友:人家设计师本意肯定是跟性无关的,只不过恰好像罢了。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确实对性也是有更加成熟的认识,性的开放也是对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挑战。
南昌市手机网友:国外就是艺术,国内就是性器,做的方方正正你们又说是火柴盒。
海南省手机网友:哈哈!无处申冤,只能大喊“日”!
北京市朝阳区手机网友:中国建筑以“日”概括,民愤所致!
河北省手机网友:有特色的建筑比中规中矩的建筑要好很多,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特色啊。
美国手机网友:最能点燃中国人 笑点的,一个是“性”,一个是“政治”,如今不让谈国事,只好借性说政治。
ourbaobei(德国手机网友):这有什么!德国慕尼黑市标自古就是两个女人乳房形状的大教堂!因为他们崇拜女性!
作者:木木历史研究者
第24期编辑:刘洋
(观测网络流言,剖析热点事件,欢迎赐稿zhenhuapindao@163.com)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建筑性联想之自由不是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