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1961年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我们现在已经能够重新审视,虽然未必看得清楚。历史的拼图后人永远窥不到全貌,但对真相的探求不仅是责任,更是使命。同是灾难,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几乎是一个被遗忘了的故事——70年后,电影《1942》上映,一场灾难,慢慢复活。
1942.11.27河南大灾荒
1942-1943年河南大饥荒
1942年11月27日,国民党五中全会闭幕,蒋介石在致辞中痛陈“现在机构,人事和经济的重复、浪费、牵制、抵触之弊,无论中央地方皆所不免,流弊所及,遂使一切事业有废弛的现象”。蒋介石所述正是在河南大饥荒发生的背景下。70年后,电影《1942》上映,让这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重现。
1942-1943年,与日军入侵的同时,一场大旱、蝗虫引发的灾荒降临到河南,这场大饥荒吞噬了无数老百姓的生命。河南省档案馆收藏的《国民党上蔡县执委关于报因灾吃人情形的呈》证实,河南旱灾期间,确有“吃人”惨剧发生。在这场灾难中,普遍的说法是,300万人丧生。这一数据来源于当时的《时代》周刊记者白德修。他在《中国的惊雷》一书中写到:我们以我们认为最可靠的访问和数字为基础,粗粗地估计了一下。河南三千万人民中逃出了该省的人大约有两三百万,死于饥饿的疾病也有两三百万。但这一数据也颇为含糊,白德修在报道中曾又提死亡五百万人,因而我们并不能得知精确的死亡人数。
白德修所摄河南大饥荒
灾难的发生,国民党政权难辞其咎。当时,政府对舆论的管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公报》总编写了一篇评论,致该报被停刊3天。洛阳《中原日报》等其他一些媒体均受到停刊的处分。大饥荒的发生无容置疑,但值得注意的是,白德修记载:"日军拨出部分军粮接济了行将饿死的农民。活过来的河南百姓,厌恶了战争和兵燹,自发地组织起来,去收缴中国士兵的枪械。"刘震云在《温故1942》中亦有大段引用。但这一内容并非史实。
所谓"暴民"对抗国军"缴械",确有其事;但暴民不是用"猎枪,小刀和铁耙武装了自已"的农民,而是由义和拳转变而来的会道门武装红枪会。国军被缴械与1942-1943年的河南大饥荒也没有直接关系。河南老百姓并没有帮日军打国军。
1958-1961年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我们现在已经能够重新审视。(见)。而河南大饥荒几乎是被遗忘的历史。刘震云在接受采访中谈到,很多亲历过1942的人或者他们的后代,都不记得这场大饥荒。近代史上饿死人的年头太多,他们都不知道问的是哪一年。
1968.11.28“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云南知青请愿回城
1968年11月28日,毛泽东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这个指示。随即,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几乎全部前往农村。据统计,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整整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10年后的11月11日,云南西双版纳爆发知青要求回城的大规模抗议。导火索为一个女知青在生孩子时难产死了,医疗条件太差,母子双亡。这件事引爆了知青的怒火。据亲历者回忆,开始是抬尸游行,表达对处境的不满,很快就演变成“知青要回城”的游行。这时距离1968年北京、上海等第一批老三届来这里整整十年,上山下乡政策对整整一代人的生存漠视了十年,大家的情绪特别激烈。知青们开始在昆明卧轨绝食,最后争取到30人进京请愿。但到北京被高层领导批评了一通后请愿的人心灰意冷。很快第二次、第三次的请愿又从宁昌、德洪等地爆发,至少五六个农场的知青全部绝食,大家要返城的决心非常强,甚至打出了“不返城、毋宁死”的口号。
云南知青率先喊出了“我们要回老家去”
1978年10月,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应该说,是云南知青的这场请愿斗争炸开了一个口子,给全国知青陆续返城打开了序幕。
今年5月,的新闻,知青张铁生的命运跌落起伏再次引起人们对知青的讨论。
1974.11.29彭德怀逝世
毛泽东与彭德怀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逝世。他的骨灰被化名“王川”寄存在成都的一座公墓里。黄克诚后来在自述中回忆:彭总因癌症逝世,我虽同在一个医院,竟完全不知情。后来才得知此事,又听说他死时,因癌症剧痛,把被头都咬烂了。一代英雄,如此萧然辞世?选虽说死生是常事,苦乐也是常情,但彭德怀这样死,实在不能不令人为之痛惜。
1940年,百团大战连续作战3个半月。以正太铁路破袭战为发端的这次战役,上演了一幕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也渗透着彭德怀独特的军事胆略。这场战役的评价一度大起大落。70多年过去,功过是非的评说现在已基本定论,但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和争议却远未结束。
后来,彭也一度受到毛泽东等人的批评,认为彭没有执行毛泽东的抗战相持时期的军事战略,过早的暴露和不必要的牺牲了中共领导的一些抗日力量,这也成为彭德怀在多年后庐山会议上受到批判的罪名之一。甚至在文革中,有人攻击百团大战,称皖南事变是因为百团大战暴露了力量,引起了蒋介石的进攻。消灭新四军八九千人,这个罪责应彭德怀来负。
彭的侄女回忆,庐山会议后,彭德怀在巨大的痛苦中生活了15年。1967年彭德怀被红卫兵揪斗打断肋骨,接着又被专案监禁,直到1973年4月发现癌症晚期入院,才得到允许去看他。1999年,彭德怀的侄子侄女们,将伯父骨灰迁出“八宝山革命公墓”,归葬湖南湘潭乌石故里。
1927.12.1蒋介石宋美龄大婚
蒋宋结婚照
1927年12月1日的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详细描述了宋美龄的婚礼现场:新式婚礼现场,台上置有孙中山画像,边缀国民党党旗和中华民国国旗,中间悬挂“福”“寿”两字。婚礼由白俄管弦乐队奏乐。蒋介石与宋美龄入场时,蒋着西式礼服,宋穿白色长裙婚纱。新人向孙中山像及来宾行三鞠躬礼。结婚典礼先按基督教方式在宋宅进行,证婚人是中华基督青年全国协会总干事余日章;随后又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传统婚礼,证婚人是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
文章对新娘有着详细的描述:宋美龄穿一件漂亮的银色旗袍,白色的乔其纱用一小枝橙色的花别着,轻轻地斜披在身上,看上去非常迷人。她那美丽的挑花透孔面纱上,还戴着一个由橙黄色花蕾编成的小花冠。饰以银线的白色软缎拖裙从她的肩上垂下来,再配上那件长而飘垂的轻纱。她穿着银白色的鞋和长袜,捧着一束用白色和银色缎带系着的淡红色麝香石竹花和棕榈叶子。
晚年照片
三度结婚的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是否真的有爱情?人们普遍将婚姻解读为钱与权的结合。但曾强烈反对这门婚事的宋庆龄,1940年在香港时,对美国记者斯诺说过一句颇为公允的话:“一开始并无爱情可言,不过我想他们现在已有了爱情,美龄真心诚意地爱他,蒋也真心诚意地爱她,如果没有美龄,蒋会变得更糟”。
1921.11.27 杜布切克与"布拉格之春"
杜布切克在“布拉格之春”运动中
1921年11月27日,杜布切克出生。
布拉格之春是什么?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但这场运动在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时以失败告终。
推动“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的人正是杜布切克。1968年,在共产党领导人杜布切克的领导下,捷克斯洛伐克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独立倾向。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在冷战期间,这是华沙条约成员国所不能接受的。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这年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
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杜布切克也于1969年4月17日被迫辞职。
这起事件的名字也被此后的政治民主化过程运动所借用。2010年12月份突尼斯一些城镇爆发动乱以来,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西方媒体将阿拉伯革命浪潮称为
每周我们为你撷取历史上的今周,几个人物和他们的一些人生细节,重温往事,重怀旧颜;本期为历史上的11月26日-12月2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