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元是个“老乌镇”,推着自行车上下石桥送信是他的工作,他坚守了30多年。青石板上的一抹绿色的身影,让老街多了别样的味道。(图/文 嘉兴日报 成杰)
乌镇的子夜路日渐繁华,秀丽的西栅景区游客更是熙熙攘攘;而从乌镇大桥东面桥堍的小路往左,一直向南延伸的南栅老街则是另一番景象:错落有致的小巷、高低斑驳的古桥、人来车往的嘈杂,青石板承载着浓浓的市井气息。沈文元是个“老乌镇”,1981年,他还是个毛头小伙子的时候,就已经在乌镇周边送信送报了。每天,流淌在青石板上的一抹绿色的身影,让南栅老街多了一点别样的味道。(图/文 嘉兴日报 成杰)
推着自行车上下石桥送信是老沈的工作,日复一日,他坚守了36个年头。前些年单位给他们的工作距离进行了测算,一天大概要走30公里,一个月600公里,这样算来一年就是7200公里,36年来整整25万9千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6圈。按老沈的话来说,闭着眼睛乌镇的小弄小巷也难不倒他。
沈文元的家就在单位不远的职工宿舍,他总会提早来到邮局的投递室,整理前一天从西栅景区内古邮局收集来的明信片。尽管免费的无限网络早已在乌镇普及,但来古镇的游客们依旧愿意用传统的笔端写下真挚的祝福,用邮寄的方式从乌镇传递一份思念。老沈说,基本上每天能收到500多张,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是看到写满祝福的明信片时很感动,只想着尽快盖上邮戳,让远方的朋友早点收到这份来自乌镇的祝福。
当桐乡的送邮车来到投递室后,一天繁忙的工作才算正式开始。把车里的东西扛下车,老沈和其他同事一起熟练地分拣着当日需要送达的信件、报纸、包裹等。数十年的工作积累让日常的分拣工作驾轻就熟,经过他的手,信件、报纸一一被仔细归类,放置在指定的位置上。
「 hi,看“中国人的一天”,就上“微图摘”,域名www.weituzhai.com 」
两大摞的报纸和包裹已经把自行车塞满,老沈说差不多有150斤。
这辆自行车跟了老沈十多年了,每次出车,他都会把车子擦得干干净净。
沈文元骑行在乌镇的大街小巷,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标识随处可见。
来乌镇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时常有游客找老沈问路,他都很热情。
老街里,流淌着的这抹绿色也成了独特的风景。
这天天公不作美,雨一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送邮车也晚点了。老沈顾不上吃中饭,两大袋的报纸、信件和快递小包把自行车塞得满满当当。“不能让人家等着急!”老沈说着,用雨披将邮件包裹得严严实实,就骑车上路了。古朴的乌镇南栅老街窄小而狭长,雨天骑行的难度更大。小路泥泞,车轮溅起水花,老沈骑上去有些晃荡,遇到石桥上高坡,他只能下车吃力地推着前行。
下雨天,老街上游客并不多,店主拿着沈文元投递的报纸,唠唠家常。“谢谢啦,老沈,停下来吃杯茶吧。”在乌镇的老街区,大多数“老乌镇”都认识老沈,每每见到他,都会和他打招呼。
在乌镇镇政府,沈文元把报纸信件放置到每个工作人员的名下。
在乌镇互联网医院,工作人员签收信件。乌镇互联网医院因改变了人们就医方式而受到巨大关注。
绿色的邮政工作服,沈文元穿了一辈子。
邮政工作30年,一本荣誉证书记载了老沈对工作的坚守。
日晒雨淋的工作让他显老,反复蹬踏自行车的劳损让他得了严重的关节炎。
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他和老伴约法三章开始戒烟。
老沈坐在家中若有所思,不高的工资要负担女儿学费和家中开销。
在青岛读研的女儿是老沈夫妻的骄傲,家中还挂着她小时候拿奖的绘画作品。
随着乌镇旅游开发以及知名度的提升,来乌镇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时常有游客找他问路,更有一些小青年喜欢和他合影……他说,或许他也是乌镇的一道风景吧。(微信搜索公众号中国人的一天或chinaoneday,加入微社区,分享你的故事,你也将有机会成为中国人的一天主人公。)
腾讯图片《中国人的一天》(微信号chinaoneday),真实生活,点滴记录,展现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投稿或来信可以发送邮件至:1311211184#qq.com (发送邮件时请把#改成@)
文章来源腾讯新闻,建议下载腾讯手机新闻客户端浏览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中国人的一天2375期:古镇信使:走过的路绕地球6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