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一天】巾帼篆刻师 最具民国风

中国人的一天 腾讯 139℃ 评论

【中国人的一天】巾帼篆刻师 最具民国风

午后暖阳、古门牌坊、白墙黛瓦、青石子路...冬日的浙江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散发着醉人的气息。在一间透着暖阳的小四合院里,一个女子戴着圆框眼镜、围着长围巾、穿一袭长袍,让人恍如穿越到了民国。这位女子叫周荷英,是浦江县周家刻字的第五代传人。(图/文 洪坚健 朱舒蔚 成弘)


【中国人的一天】巾帼篆刻师 最具民国风

周家刻字店是浦江最早的老字号之一,始创人周大忠。清朝年间,周大忠从诸暨老家迁居浦江。为养家糊口,周大忠学会了刻章、油漆等手艺,并传给了他的儿子周烈山,周烈山又传给其儿子周怀青,周怀青把这门手艺传给了他的儿子周天福。


【中国人的一天】巾帼篆刻师 最具民国风

一把小小的刻字刀从太祖父周大忠、曾祖父周烈山、祖父周怀青、父亲周天福,到如今传到周荷英和哥哥周正(图左)的手里,已是整整五代。周正赋予传统刻章以艺术生命,还拓展了板刻艺术,用篆刻手法在木板上雕刻人物肖像、山水等。


【中国人的一天】巾帼篆刻师 最具民国风

周荷英高中毕业后,并没有跟哥哥一样直接从事篆刻工作,而是到了浦江花边总厂的设计师工作,一干就是二十余年。图为一裘长袍的周荷英写生场面,也成了别人的风景。


【中国人的一天】巾帼篆刻师 最具民国风

平日里只要有空,她经常跑到哥哥的工作室,玩玩木头,给哥哥帮帮忙。“很多都不知道我会篆刻,只知道我是搞花边设计的。”周荷英说,两年前,看到哥哥对篆刻坚持的背影,她突然有种责任感。作为周氏第五代的传人,她需要和哥哥一样传承起篆刻的手艺。为此,她放弃了花边设计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篆刻里。图为周荷英的工作室,这是一处古民居,蒙福古人智慧,采光、通风非常好,可谓是冬暖夏凉。


【中国人的一天】巾帼篆刻师 最具民国风

周荷英工作室门外。


【中国人的一天】巾帼篆刻师 最具民国风

周荷英工作室,民国风味浓,极具个性化。


【中国人的一天】巾帼篆刻师 最具民国风

一旦进入工作间,周荷英立马进入最佳状态,陶醉在篆刻世界中。


【中国人的一天】巾帼篆刻师 最具民国风

别看是周荷英是位女性,篆刻起来可一点都不比男人差,取料、做坯、打磨、设计图稿、刻印,所有工序一手完成,持锤子、握利刀、锯木头,动作十分利落,有时候像个女汉子。


【中国人的一天】巾帼篆刻师 最具民国风

“打磨是最费时间的,用砂纸从粗到细一遍遍慢慢磨,若是特别是硬质的材料,更费时间,经常磨的手酸起泡。”周荷英说。


【中国人的一天】巾帼篆刻师 最具民国风

有时为了锯开材料,周荷英捋开长袍,熟练操作,几分钟后,便能完成工序。


【中国人的一天】巾帼篆刻师 最具民国风

有时腕部的力量不够,周荷英只好借助肩膀的顶力完成工序。


【中国人的一天】巾帼篆刻师 最具民国风

闲暇,周荷英最喜欢喝茶、弹琴。


【中国人的一天】巾帼篆刻师 最具民国风

穿着长袍开车,有穿越的味儿。


【中国人的一天】巾帼篆刻师 最具民国风

民国风范足的周荷英,在同学中人缘最好。外地同学出差浙江,都会拐到浦江会见她。


【中国人的一天】巾帼篆刻师 最具民国风

随着周荷英的名气增大,不时有官方和民间艺人前来参学。于是,每天整理接待室也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人的一天】巾帼篆刻师 最具民国风

女人总是爱美的,闲暇时,周荷英会利用剩余的材料,如一块小木块、一根小木条,通过打磨,篆刻上一些兰花、小鱼、荷花、小草等,配上绳子,做成一串挂链。“这些小玩意本来只是做起来自己戴的,没想到很受大家欢迎。”周荷英展示了一些她的作品。这件被农家丢弃的干南瓜,在周荷英巧手下,成了工艺吊灯。


【中国人的一天】巾帼篆刻师 最具民国风

在传承和借鉴的过程中,周荷英积累了一些创作经验,除竹木印章外,在文玩和茶席制作中融入了书画金石的元素。她经常将人家扔掉的那些没用的木头去讨要过来,花上心思做成一件篆刻作品。她坚信天道酬勤。


【中国人的一天】巾帼篆刻师 最具民国风

周荷英说:“越投入越喜欢,经常会做着做着做到半夜,夜深人静时,看着作品会有种成就感。”安安静静做一件篆刻作品,好好传承祖辈们留下的手艺,这是周荷英,这位44岁女篆刻师最大的目标和希望。


【中国人的一天】巾帼篆刻师 最具民国风

腾讯图片《中国人的一天》(微信号chinaoneday),真实生活,点滴记录,展现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投稿或来信可以发送邮件至:1311211184#qq.com (发送邮件时请把#改成@)


文章来源腾讯新闻,建议下载腾讯手机新闻客户端浏览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中国人的一天】巾帼篆刻师 最具民国风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