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端端的「外国人」,一开口就成了「歪果仁」

知乎日报 青格乐; 330℃ 评论

好端端的「外国人」,一开口就成了「歪果仁」

图片:Yestone.com 版权图片库

为什么有些母语者可以轻松做到的发音,非母语者后天学起来会非常困难,甚至难以学会?

青格乐,心理语言学博士在读

非常好的问题。不光学习第二语言是这样,就连方言都有这样的情况,尽管是两个相邻非常近的方言区,方言互相差距也很小,但是一个该方言的学习者(比如我在上海念大学的时候喜欢和舍友学习上海话)尽管最后能说一口流利的方言,还是让母语者觉得一听就是外地人。

方言都有关键期吗?

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个我在前面回答中反复提到过的科普视频(小宝贝的秘密【BBC:地平线】)给出了比较确定的回答:婴儿在出生以后,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根据周遭所接触的语言,大脑做出相应的调整 ---- 修剪掉了不用的神经突触,以给那些适应于当前环境、当前主要语言的突触更好的生长空间

所以,针对题主的问题,尽管发音器官都一样,但是人类行为的中枢控制系统 ---- 大脑在人类婴儿时期修剪掉了当时不需要用到的语音的感知的能力。所谓的神经突触的适者生存的道理。那么感知能力丧失了,产出能力也没有了吗?如果感知的不准确,作为产出的基础,导致产出一定也会有偏差。

仔细说说这个科普视频的逻辑和内容吧。以上结论是视频综合东京女子医学院、东京大学、庆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西雅图大学的实验得出的结论。

首先,东京女子医学院让一个月的新生儿在熟睡中听一段日语故事,发现新生儿的大脑语言区是有明显反应的,这说明,尽管在熟睡,新生儿对自己的母语是有感知的,相反,当把这段日语故事倒序播放(就像“从前有座山”变成“山座有前从”),新生儿的大脑毫无反应。-----这说明,新生一个月,婴儿的大脑对语言和非语言已经有了区别能力。人类的大脑是不是非常牛逼?!

接着,研究者(庆应大学?女子医院?忘了,是日本的研究机构)让三个月的日本婴儿分别韩语中的 u 和 w 音,对于成年日本人来说,他们是无法分别韩语中的 u 和 w 音的,(相同的实验好像被西雅图大学重复过,用的 r 和 l 这一对成年人无法区别的辅音),然而,核磁实验显示出日本婴儿在听到一连串的 u 音后,当大脑逐渐适应 u 音而不在起反应时,一个突然出现的 w 音又引起大脑的剧烈反应。---- 这说明,成人日本人无法分别的辅音对,婴儿有分别的能力

以上是婴儿的语言能力的研究,下面还有两个其他能力的研究:

1. 研究者通过眼动实验让三个月的儿童和成年人分别做猩猩脸的识别能力,发现三个月的婴儿能明确分别出新出现的猩猩脸和过去见到过的猩猩脸 ---- 婴儿的目光明显在新面孔停留更长时间。成年人在两张脸上停留的时间、范围相同。------ 这说明,不仅对于语言,婴儿的面部认知能力也比成年人更加完备,他们可以甄别细微的差别。这似乎也能说明为什么中国人能明确分别同胞和韩国人、同胞和日本人,分别日本人和韩国人可能稍差,分别欧洲人和美国人就更差,对于美国人来说别说分别中日韩,她们简直长得都是一样的!人对面部识别的能力也由于所处环境的作用而修剪掉了不常用的,而保留了需要常用的。

2. 再接着,东京大学通过红外技术分别检测婴儿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时候的四肢运动轨道,发现,一个月的婴儿的四肢运动范围、方式是杂乱无序,胡乱张牙舞爪的,三个月的时候运动范围和幅度明显减少,而六个月时,婴儿的四肢运动开始出现有序的运动轨迹,比如双手对称运动。----- 这说明,婴儿的运动能力在早期也是非常“全面的”,然而经过适应环境,只保留了有利于该环境的运动方式。假设把一个婴儿扔给一个猴子养,他的四肢活动能力就会和猴子更像。

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通过对婴儿不同时期的神经突触的个数统计发现:

神经突触在婴儿出生八个月大时达到巅峰,甚至超出成年人的 1.5 倍,视频将这位教授的发现和以上几个研究结合,得出了我开头提出的那个结论。

回到这个问题上,是不是就可以得出,非母语者在出生到 1 岁这个阶段如果没有接触过该语言,那么他的大脑已经帮他做出了选择,无法感知和分辨该语言的某些语音因素,尤其是自己的母语中不具有区别意义的语音对(日语中的 r 和 l)而在该语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的(中文的 r 和 l,英文的 r 和 l)就会频频出现发音错误。也直接导致了不能轻松发出某些音。

那么从作为中枢控制系统的大脑到我们的行为中间发生了什么?目前还没有结论,可能如 Poem 所提到的发音器官的问题。的确有可能是大脑神经系统和发音器官没有建立联系,但是我还是更倾向于非母语者的大脑不能感知某些发音的细微差别,所以不能很好的体会,也就更没有办法发出来了。

那么可不可能通过对发音器官的操练达到母语者水平呢?所谓熟能生巧,多练会出奇迹。我觉得对于语言学习的语法、词汇方面实现母语者水平是可能性很大的,但是关于发音方面并不乐观,只有无限接近的可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大脑神经机制所起的重要作用。

P.S. 和该科普视频相关的几个回答:

语言天赋是否存在? - 青格乐的回答

如何在多语环境下教会孩子三到四门语言? - 青格乐的回答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学一门语言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好端端的「外国人」,一开口就成了「歪果仁」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