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为五十万马克的面包负责?

知乎日报 高林 210℃ 评论

谁该为五十万马克的面包负责?

图片:

谁该为五十万马克的面包负责?

高林,冷漠、傲慢又带上一点戏谑的庸人!

魏玛共和国的恶性通胀发生的时候,哪有什么外国资本?按照伦敦的赔偿委员会的计算,德国需要支付 1320 亿马克的赔款,哪个外国资本愿意借钱给德国?

事实上魏玛共和国的恶性通胀原因有几个,第一是魏玛共和国无力支付赔款,这种无力支付又可以分成两个层面,第一是魏玛共和国政府认为全体德国人民都无力支付这种规模的赔偿。这也是当时的议会里宁可再次开战也不愿意承担赔款的原因。因为德国人民已经一贫如洗,海外资产、远洋船队被扣押,国内帝国政府债台高筑,在这种情况下魏玛政府很清楚德国人民没有能力承担赔款。

其次是魏玛共和国政府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与合法性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支付赔款。魏玛共和国是德国为了争取一个有利的停战条件而突然“民主化”的产物。军官团、保守派新教教士、民族主义者,能够默许共和国建立、霍亨索伦皇室被推翻,都是为了响应《威尔逊纲领》。但德国建立了共和国,《凡尔赛合约》对德国的条款却异常苛刻,这就不可避免的让为了争取不割地、不赔款而接受共和国的保守派、民族主义者失望。让刚刚诞生的共和国缺乏合法性。

同时共和国自身又缺乏强制力量。十万防卫军的兵力严重不足,同时各个党派无论左右翼又都在歌名期间拥有了自己的准军事组织。结果就是一直到 1932 年防卫军都表示自己可以应付任何一个党派的武装&&,但却无法同时应付左右翼各党派的武装%%。

其结果就是魏玛共和国既没有能力摆脱赔款,也没有能力强迫德国人民承担赔款。它甚至没有能力削减战争期间被迫提高的那点对工人阶级的福利、尤其是食品补助。于是魏玛共和国就落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为了摆脱既要付钱、又不能增税、还不能削减福利的绝望处境,魏玛共和国其实也是想尽办法了的。

比如说德国铁路国际化方案,就是一个为了摆脱赔款、至少是减轻赔款压力的绝望之举。这个方案主张,把德国政府手里最后的优质资产,也就是德铁,整体打包卖掉换取现金。有这个资本收购德铁的只能是华尔街,但美国人并不傻,他们不可能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买进这样的资产。

所以德国政府提出,德铁应该参考中国铁路的国际化方案,也就是说德铁将由协约国和美国共同管理,在德铁列车上发生的案件,由运营德铁的协约国组成的国际法庭和国际警察管理,德国授予德铁治外法权。让德铁在行政上、经营商、甚至法律上都完全脱离德国,成为一个国际共管的铁路。但是反过来,协约国和美国也要保障德铁沿线的中立化和安全。也就是说协约国和美国不但可以得到德铁经营权,还可以得到德铁沿线驻军权,德国铁路将像中国铁路一样成为列强共管的特殊地带。

这个方案,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奥地利的强烈兴趣,因为奥地利也处在财政破产的压力下,于是的德国铁路国际化的方案又扩充为德奥铁路国际化的方案,甚至一度提出了中欧铁路国际化的方案。这个方案可算是魏玛共和国为了在不增税、不削减福利的情况下解决赔款想出的最有轰动性的主意,可惜最后也不了了之。

然后德国又想出了苏德经济合作方案,也就是说苏联缺少机械设备、尤其是火车头,德国可以生产火车头,但是德国有原料、有工人、有技术,却没有让这些东西运转起来所需要的资本,所以德国主张签署一个苏德经济合作的协议,德国提供火车头、机械设备,而苏联用粮食、原料、矿石支付货款,然后德国再用这个合同本身去西方寻求贷款。

但是只要德国必须支付赔款,德国又没有外汇可以用来支付,那么一切解决方案都很难成功。因为魏玛共和国在既不能增税、也不能削减福利、还不能解决赔款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自欺欺人的手段,那就是不断地印刷马克换取外汇,很多人都知道 1923 年的恶性通胀,但事实上德国马克造就开始不断贬值,原因就是德国政府用印钱的手段在不断的买进外汇。

结果就是德国马克的信用快速崩溃,同时因为买不到外汇,协约国又指责德国赔款违约。于是导致了 1923 年协约国占领鲁尔。魏玛共和国的不合作政策,还有鼓励鲁尔工人罢工的政策,其实也是用印钱的方法支付的。为了支援鲁尔的抵抗运动,德国进一步疯狂的印钞。马克汇率水银泻地,从几百马克兑一美元,到一千多马克兑一美元,再到几千马克兑一美元,再到几十万马克兑一美元,几亿马克兑一美元。马克的汇率每分钟都在下跌。

当时的咖啡馆不允许客人在点单的时候付账,只允许喝完、吃完付账,因为等你吃完喝完价格就变了。这种恶性通胀,其实原因就是魏玛政府既没有足够的合法性也没有足够的强制能力去迫使德国人民承担赔款,所以它只能破罐破摔,用一种自欺欺人的手段去应付一个它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真正让魏玛局势好转的,反而是外国资本的进入。因为恶性通胀,还有占领鲁尔本身的徒劳无功,美国开始干预德国的经济崩溃问题。同时占领鲁尔也让英国人意识到法国正在成为欧洲大陆的支配性力量,所以转而对法国变得不信任。美国的干预和英国转而同情德国,让英法美三国里有两个开始偏向德国。

于是《道威斯计划》客观上给魏玛共和国提供了一个摆脱赔款的机会。《道威斯计划》用一个专门监督德国的国际收支、经济运转状况的委员会,用一个非常复杂的方式计算出德国每年对外支付的总额,然后宣布这个总额理论上应该支付对外赔款和外国民间资本的贷款。但又宣布,偿还民间资本的贷款的优先权高于赔款。

那么在对外支付总额有限,同时贷款的偿还优先于赔款的制服的情况下,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德国借的越多,德国赔的就越少”。德国只要借到足够多的钱,客观上它就可以不支付赔款。这就是魏玛黄金时代的基础。

魏玛共和国既没有加强自己的力量,也没有让国内的民众对赔款问题形成共识,也没有增税、甚至没有削减福利。它继续用浑水摸鱼、敷衍搪塞的办法维持。只不过这一次他们背后有了华尔街的贷款。因为德国这时候的旧币已经一文不值了,所以客观上帝国时期、1924 年以前的魏玛共和国的内债,无论是共和国整体的还是地方政府的都一笔勾销了。德国政府上上下下无债一身轻,同时对外贷款的支付还有赔偿委员会负责监督,而且偿还贷款还优先于赔款。所以德国成了美国资本眼中的优质贷款人。

德国为了摆脱赔款愿意拼命借债,美国为了利息也愿意赔款放款,结果就是魏玛共和国上上下下靠贷款,愣是搞出了一个黄金时期。一直持续到英国转而开始对德国不信任,推动《杨格计划》对德国的这种借债规避赔款的游戏釜底抽薪为止。

所以说到底,恶性通胀的根本是赔款,但赔款并不是问题的全部,魏玛共和国自身缺少足够的民意基础,没有负责任的政治家,人人采取敷衍搪塞的政策,包括施特莱希斯曼在内的政治家实际上都在逃避问题的根本,寄希望于将来,采取撑一天算一天的态度。

唯一一个准备冒天下之大不韪采取符合“经济规律”的政策的政治家,还是海因里希 - 布吕宁,他赖以解决问题的经济理论是当时主流的经济理论,可惜结果是他成了“饥饿总理”,所有这一切既导致了恶性通胀、也导致了共和国的失败和纳粹的上台。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谁该为五十万马克的面包负责?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