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平湖市一间闷热的出租屋内,一位男士光着膀子,忘情雕琢印章的画面映入眼帘。他是一名农民工,白天在工地上扎钢筋,晚上则在出租房内鼓捣篆刻。他的篆刻作品已有上千方,并入选多个囯家刊物和全国性篆刻比赛。今年,他还被中国人民大学画院西泠名家书画印研究与创作班录取。他叫黄九西,来自安徽蚌埠,今年49岁。(图/文 成弘)
下午2时,室外温度接近35℃,经过暴晒的钢筋温度接近50℃,黄九西和工友抓着一捆捆钢筋,开始切割、弯折、上料。“一天至少要处理8吨钢筋,戴着手套还是能烫出泡,每次汗滴得我眼睛都睁不开”,黄九西说,钢筋工是他的谋生之本,必须要努力去干。
1993年,黄九西从老家来到浙江平湖当起钢筋工。安全帽、布手套,每次休息时脱下来,里面都是密密麻麻一层汗。哪怕天再热,他都穿着长袖长裤上工,因为一不小心,晒脱一层皮不说,还会被钢筋烫出水泡。
黄九西摸着自己满手的老茧,笑笑,“我们干粗活的人皮多厚啊,可夏天还是吃不消。空手根本摸不上钢筋,就算戴手套还是烫”。烫得受不了了,他就停下来歇会儿,喝点水接着干,一天下来要处理8吨。
休息时,他会避开打牌、聊天的工友,独坐一隅,揣摩篆刻工艺。
“我是因为特别喜欢书法,后来才喜欢上篆刻的,书法和篆刻是相通的”,黄九西说,因为家境不好,初中毕业就回家干农活了,但他始终忘不掉学校教的书法课。
篆刻是一门花钱的艺术,好一点的石头、刻刀和印泥动辄上千元。黄九西用的都是最普通的材料,还有不少是老师送的,“我在工地上年收入5万,近2万都花在篆刻上”。这些年,跟着名师,他的知名度也逐渐在圈内响了起来。可每当有人想买他的印,他总是摇手拒绝,“我刻得并不好,我只是喜欢干这个,要学的知识和技术还有很多,还不能靠这个赚钱”。
2005年,黄九西拜师平湖著名篆刻家、书法家张宏为师,由此开始十年篆刻之路。在张宏眼里,这位农民工学生已一步步从一名“篆刻匠”成长为“篆刻家”,但学习仍然很刻苦。“只要我有时间,他不上班,都会来找我,问我字体刻得怎么样,怎么布局,这些年来一直这样”,他说。图为一位邻居好奇地看着黄九西工作。
为学习书法和篆刻,黄九西的日子过得紧巴巴:“每年房租3800元,除掉女儿学费,平时吃穿方面就要节省点。”最近,他又要开始筹备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的学费。
今年期末考试,女儿媛媛除了语文差一分,其他都是满分。黄九西最欣慰的是,女儿在常年耳濡目染下,也很喜欢书法。每天晚上,父女俩依偎在灯光下,一个篆刻、一个写字,有说有笑地讨论。
每天接送女儿到学校的时光,让父女俩倍感幸福。
因为与妻子性格不合,多年来,黄九西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独自抚养女儿长大。6年前,妻子的出走,让黄九西至今也弄不明白个中原因。女儿长大,慢慢体会妈妈当时的决定,有时,她捧着妈妈的相片,不知不觉,眼泪就流下来。
洗手间里的厨房,在常人眼里不可思异,但黄九西已习以为常。
懂事、听话的媛媛,因为有这样的爸爸十分自豪。
黄九西自强不息的故事,十分励志,今年,他成为当地十佳新居民候选人。
如果在傍晚,走近黄九西在平湖的租房,就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他趴在靠近门口的长板凳上,借着光亮专心致志地刻着石头,10岁的女儿媛媛也正认真写着作业。这也是他每天最享受的时光。
腾讯图片《中国人的一天》(微信号chinaoneday),真实生活,点滴记录,展现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投稿或来信可以发送邮件至:1311211184#qq.com (发送邮件时请把#改成@)
文章来源腾讯新闻,建议下载腾讯手机新闻客户端浏览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中国人的一天】工地走出的篆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