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丢了爸爸

真话 网易新媒体 332℃ 评论

  想念父亲时,胡爱保就在心里学着他的宁波口音,说一声“你过来”。那时,父亲仿佛就在眼前。

  小时候,父亲经常微笑着对她说这句话。当她走过去,父亲会伸出一只大手紧紧地把她搂在怀里。

  胡爱保所说的这位父亲,其实是她的继父。

  胡爱保的家乡在缅甸密支那,她有一个缅甸名字叫夯摆。如果不是那场战争,她的命运则会是另外一种场景。

  根据大致推算,胡爱保觉得自己应该出生在1935年,在她六岁那年,亲生父亲外出打工再未回家。为了维生,母亲带着她在密支那飞机场附近卖水果。

  在此期间,母亲认识了一位在飞机场工作的工程师,来自中国浙江的宁波市。这位名叫胡明芳的中国人,不久后成了胡爱保的继父,她的名字也因此改为胡爱保。再后来,她又有了一位同母异父的弟弟,名叫胡福娣。

  1942年初,日军攻陷缅甸。随着日军不停北上,那段幸福而又相对安稳的日子再次被打破。一天晚上,继父带着他们坐上一辆黑色小轿车,撤往中国境内。

  胡爱保一家到了云南后,又经过贵州,到达广西桂林。

  但没多久,新的逃亡又开始了。1944年,日本军队入侵桂林。在枪炮声中,胡爱保一家再次坐上火车,离开桂林。火车到了一个叫金城江的地方(现属广西河池市)时,空袭警报突然响了,日军的飞机已经飞临上空,火车上的人四外逃散。胡爱保一家也随着人群开始逃亡。

  胡爱保回忆,因为走了整整一天,大家都很饿,继父就让他们等着,他去找点吃的。一直等了好长时间,也没有见到继父回来。焦急的母亲让她坐在行李箱上,背着弟弟去找他。

  母亲走了没多长时间,一大批难民拥了过来,有人对着胡爱保喊:小孩,赶快跑吧,日本人来了,见人就杀。一位好心人走过来,拽起胡爱保的手就走。

  那一走,她再也没有见过继父、母亲和弟弟。

  和亲人失散后,胡爱保跟着难民一直逃到贵州,最后嫁给一名铁路兵,落户湖南。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忘打探父亲的消息。

  2008年,滞留缅甸密支那的老兵李锡全回湖南时,胡爱保上前抱住这位老人,失声痛哭。后来,她当着李锡全的面唱起小时候学的一首歌《四季歌》,随同李锡全回家的女婿听了,告诉她那是一首缅甸的傣族歌曲,胡爱保这才知道,她是缅甸的傣族。

  

  2013年6月,我和同事专程前往湖南长沙的暮云镇,找到胡爱保的家,希望能获得更多线索,帮她寻找父亲。她的女儿韦荣菊听完我们的意图,一脸悲伤地说:你们为什么不早来,我的母亲已经在一年前去世了。

  生不能相见,死时,但愿可以重逢。

  抚慰战争创伤,倡导人性关怀。如果您愿意参与老兵回家公益活动,请点击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关爱老兵公益店”http://szlongyue.taobao.com/,或发邮件至:service@szlongyue.org。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那一天,我丢了爸爸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