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疾控中心内,约有7000余只蚊子被当作宝贝一样精心饲养着,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忙着为它们传宗接代。(摄影&撰文/大浙网 吕雯娟 刘晓桐)
杭州渐渐入秋,作为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的蚊子也渐渐消失。而在浙江省疾控中心内,约有7000余只蚊子被当作宝贝一样精心饲养着,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忙着为它们传宗接代。硕士毕业的王金娜就是“饲养员”之一。每天早上,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她都要来到这个全封闭的饲养室开始一天的工作。(摄影&撰文/大浙网 吕雯娟 刘晓桐)
实验室内常年保持在28-30摄氏度,湿度达到70%。屋内的架子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个个饲养笼,里面装有来自中国各地的蚊子。
在浙江地区,淡色库蚊、白纹伊蚊是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品种,所以也是实验室的重点研究对象。
蚊子完全发育需经历“卵、幼虫、蛹、成蚊”四个阶段。实验室一侧的水盆中放置着蚊子卵。当卵在水中变成幼虫后,王金娜需要开始给它们投喂食粮。幼虫的食物以鼠粮、酵母粉、猪肝粉为主,与自然环境中不同。为了防止发酵而产生的水膜阻碍幼虫呼吸,王金娜每天都要为蚊子幼虫的饲养盆换上干净的脱氯水。幼虫在经过四次蜕皮后会变成蛹,此时需要把蛹吸出,单独放在笼中等待蛹发育后,羽化成蚊。
「 hi,看“中国人的一天”,就上“微图摘”,域名www.weituzhai.com 」
蚊子生长到成熟阶段,王金娜便在笼中放置糖水,并且在每杯糖水中放入棉花,防止蚊子被淹死。
雌蚊到了产卵期需要吸血,饲养室饲养了一批小白鼠来供它们采血。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待了四年的王金娜,在手拿小白鼠的时候面不改色。她说:“以前刚刚工作面对这些害虫老鼠的时候,内心还是很抗拒的,现在已经习惯了。”日落前两小时是蚊子咬人最厉害的时候,对蚊子来说也是吸血的最佳时期。
除了蚊子,饲养室还养了蟑螂和苍蝇。这些人人不喜的害虫,由于“血统纯正”,能使抗药性实验的数据更精准,都成了饲养室里“养尊处优”的“宝贝”。
众人谈害虫色变,但是对王金娜来说,这些磨人的“小妖精”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呆在实验室,每年7、8月王金娜会跟随团队到野外和居民区蚊子较多的地方捕捉蚊子,用来做病毒性和抗药性研究,双层叠帐和二氧化碳灭蚊灯是外出最常用的工具。
专家们需要站在帐子中,露出一条腿做诱饵来检测蚊虫叮咬指数。
这些几十斤的工具都要随身携带,现场组装。这群女专家们包揽了所有外出的体力活。
现场利用二氧化碳灭蚊灯捕捉到的蚊子,一部分会装进笼子带回实验室进行抗药性研究,另一部分则被存储在零下80度的冰柜中,留作病毒性研究。
工作之余,一些保存完好的虫子会被王金娜和同事们制成标本充实标本库,同事之间互相鉴定标本也成了一种乐趣。这个职业也让王金娜落下“职业病”——每次出门看见蚊子、蟑螂,都想仔细分辨是什么品种。
除了饲养蚊虫,数据分析、报告、病源检测也是王金娜的日常工作之一。饲养室的工作结束后,脱下白大褂的她会回到办公室静下心来做数据分析,包括蚊子密度有没有异常升高等都是她需要关注的点。疾病预防工作也要求她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的数据,以此来更好地指导地方的防蚊虫工作。
上大学之前,王金娜最想学的是临床医学,对她来说那个专业相当于“前线”工作。但她没想到,硕士毕业工作四年后,她会爱上与最初的梦想相反的一条路,从事了幕后的研究工作。“这种针对一个群体的宏观研究与临床工作各有千秋,我觉得现在做的工作同样很有意义。”
通过分别对野外蚊子和实验室养的蚊子做抗药性实验,可以更好地对病媒生物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王金娜说:“每天与数千只蚊子朝夕相处,养它是为了消灭它。”她同时也提到,清除无用的积水是控制蚊子的有效手段,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防蚊灭蚊和预防登革热等疾病的最有效手段。(微信搜索“中国人的一天”或“chinaoneday”公众号,加入我们的微社区,分享你的故事,你将有机会成为中国人的一天主人公。)
文章来源腾讯新闻,建议下载腾讯手机新闻客户端浏览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中国人的一天28870期:女硕士为7000余只蚊子“传宗接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