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寺”豆瓣的制作工艺,遵循古法制作,代代相传,49岁的余绍军是厂里资历最老的调味师。他希望工艺能够传承下去,毕竟自己会慢慢老去。
3月1日,四川省资阳市临江镇,沱江的水缓缓流淌着,火车在老成渝铁路上发出哐当哐当的响声。在“临江寺”豆瓣厂古色古香的院墙内,晾晒场上一缸缸排列整齐的豆瓣在时光中慢慢发酵。49岁的调味师余绍军揭开一缸已经放置了400多天的豆瓣,空气中飘散着弥久的清香。(图/文 四川法制报 张磊)
“临江寺”豆瓣迄今有280年历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阳市唯一的“中华老字号”,老一辈的人在炒回锅肉的时候都会放上一点“临江寺”豆瓣,出锅的味道才正宗。
“临江寺”豆瓣的制作工艺,遵循古法制作,代代相传,49岁的余绍军是厂里资历最老的调味师。
1982年,15岁的余绍军进入了“临江寺”豆瓣厂,那个时候正是“临江寺”豆瓣红火的年代。“当时,工厂的大门口是招待所,常年住满了全国各地慕名前来的客商。买豆瓣需要托关系、批条子,最长的要等一个多月才能买到豆瓣,即使这样,厂门口还是停满了货车。”余绍军说。
刚进厂的时候,余绍军根本没有资格参加豆瓣的制作。而是被安排去剥胡豆壳,然后学习制作酱油和醋,一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有的时候甚至是通宵上班,每隔2个小时要去看看豆子发酵的温度,然后不停地翻动均匀,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这一干就是8年,余绍军终于能够进入制酱区工作了,一天最多要搅300多缸酱。好学的余绍军向当时的调味师提出想要学习调味技艺的请求。师傅同意了,但却并不倾囊相授他调味的配方,“师傅教我的时候都留了一手,核心秘方从来都不告诉我。”余绍军说。
于是他就开始自己摸索,每天等大家都下班了以后,余绍军就一个人留在小小的配料房里钻研。历经10多年,上千次的失败和尝试,他终于酿出了跟师父同样口味的豆瓣酱。
在“临江寺”豆瓣的厂区内,有“迦叶”“菩提”两口千年古井,至今豆瓣产品制曲环节都必须用到这两口井的井水。当地传说,唐代武则天曾在古成渝道上赐建蒙刺寺时,打下古井。明末清兵入川,蒙刺寺300武僧寡不敌众,在扑江而亡前,将两井垒土掩埋,并放火焚寺。1729年,江西籍人士聂志兴在临江镇安家,从事豆瓣、酱油的贩卖。偶然听到唐代古井“神水”的传说,最终找到被乱石填满的古井,将其买下,用作酱园生产。
古井水由此沿用至今,280年过去,“菩提”、“伽叶”两井依然是“临江寺”豆瓣美味的独门秘器,井水高于数百米外的沱江水面近20米,每天取水四五个小时后,井水涨回到原位,真可谓取之不竭,其中奥妙,至今无人能解。神奇的古井水使“临江寺”豆瓣口感独特,若改用达标自来水,则不能入口化渣,中有硬芯,色泽干涩,口味不佳。古井水成为“临江寺三绝”之一。
“临江寺”豆瓣还有两绝,一是原料不经蒸煮,生料种曲,依古规必须400天出厂,二是“干净无蝇有天垂”,生产区晒场从不见苍蝇踪影,个中缘由至今未解。
2014年10月,因企业管理问题,临江味业突然宣布停产,工人们纷纷下岗。“上有老,下有小,做了半辈子的豆瓣,其他啥手艺也没有,心里一下感觉很迷茫。”余绍军说。
余绍军为了赚钱养家糊口,他先后辗转西昌、巴中、武汉等地打工。由于没有技术,只能在工地上打小工,由于事情不是天天都有,一个月下来只能挣2千多元钱。余绍军开始怀念豆瓣厂里两口老井甘甜的井水,晾晒场上散发出的豆瓣芳香。
今年的1月2日,余绍军突然接到回厂上班的电话,最开始他还以为是有人在和他开玩笑。在得到确认属实以后,余绍军感到非常高兴,“简直是太好了,又回到了熟悉的工厂,就在家附近上班,还能照顾70多岁的老母亲。”余绍军说。
今年1月4日,工厂重新恢复生产,余绍军和其他40多名老员工又回到了熟悉的临江寺老厂房。庄园式的老工厂在两山之间,厂区大门是一座老牌楼,已显得破旧,“但是走进大门就觉得亲切。”工人们不知道“临江寺”豆瓣酱正面临着一场危机。去年7月,有280年历史的“临江寺”豆瓣酱商标被一位自然人申请撤销,理由是豆瓣厂已停产三年。
虽然实际停产不到三年,但3个月公示期内如果没有采取措施,“临江寺”豆瓣酱将不属于资阳人的了。这个有着280年历史的老字号是是资阳这座城市的记忆,也是所有资阳人的乡愁。为了能够延续这一老字号,工厂重新生产,让临江寺豆瓣重新摆上老百姓的餐桌,度过这一危险期。
余绍军说,停产后两年,他试吃了几个品牌的豆瓣酱,“都觉得味道不对,不是记忆中的味道,后来再没买过。”他说,“要用厂区内的古井水,才制作出那样的味道,手艺虽然一样,水变了味道,豆瓣酱也就变了。”如今下班后,余绍军用摩托车搭着爱人回家。两口子都在豆瓣厂里上班,两人一个月加起来有近6000元的收入,比在外打工强。
下班回到家,余绍军和爱人打理自家的菜地。豆瓣厂就在家的附近,既能上班挣钱,又能照顾家里,这一点让余绍军很满意。
工厂慢慢开始恢复生机,余绍军希望自己掌握的工艺能够传承下去,毕竟自己会慢慢老去,有一天也会干不动了。
“‘临江寺’豆瓣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希望自己掌握的工艺能够传承下去,只要年轻人肯学,我会毫不保留的教给他们。毕竟我们岁数大了,终究会有干不动的一天。”余绍军说。(微信搜索公众号中国人的一天或chinaoneday,加入微社区,分享你的故事,你将有机会成为中国人的一天主人公。)
腾讯图片《中国人的一天》(微信号chinaoneday),真实生活,点滴记录,展现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投稿或来信可以发送邮件至:1311211184#qq.com (发送邮件时请把#改成@)
「 hi,看“中国人的一天”,就上“微图摘”,域名www.weituzhai.com 」
文章来源腾讯新闻,建议下载腾讯手机新闻客户端浏览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中国人的一天2656期:49岁调味师的豆瓣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