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每年最冷的时候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寒风中把湖面厚厚的冰层切割成冰块,从湖中取出,用于冰灯制作或者冷库储存。(图/文 沈阳晚报 孙海)
步入一月,沈阳最低气温跌破零下20摄氏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二九尾巴三九头”,是东北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皑皑白雪覆盖在棋盘山秀湖上,一群人在寒风中切割开厚厚的冰面,他们不是捕鱼者,而是冰资源的获取者——采冰人。(图/文 沈阳晚报 孙海)
晶莹剔透的冰块被采冰人从湖面上一块块取出,这些资源将被用于冰灯制作和冷库存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持续的低温,冰层才能逐渐达到开采厚度,也就是说,只有在一年中最冷的时候采冰人才有活可干。
采冰人多来自被称为“采冰之乡”的哈尔滨市松北区万宝镇,他们是种地的农民,冬闲时专职采冰。万宝镇有的一个村里就能组成好几个三十来人的采冰队。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冰源就是他们一块块的从松花江里拖拽出来的。
在东北,很多需要开采冰源的地方都会请来这些来自“采冰之乡”的人。
这些采冰人将在秀湖上忙碌一个月左右,期间要取冰几十万立方米。一般情况下,一个三十人的队伍一天要取冰6000立方,也就是说每人一天要取冰200块,每块四五百斤。
工期紧的时候,采冰者们会挤压休息时间,午餐常在冰面上或湖边快速地吃完,因为吃得慢了饭菜很快会变凉。取冰人兰晓军说:“手里捧着饭碗,手心烫得够呛,手背冻得发麻,这滋味一般人体验不到。”
今年55岁的刘显库,在队伍里已经没有了年龄优势,不过干起活来却像“生牤子”一样,身边的年轻人都很佩服他。
三四百斤的冰块刘显库一个人搭上钩子就能拽走,连续拖拽几十块都不用休息。有时忙活得一身汗,他就脱掉厚棉衣,光着膀子在寒风里拽冰。
「 hi,看“中国人的一天”,就上“微图摘”,域名www.weituzhai.com 」
断冰是采冰过程中最危险和最有技术含量的环节,34岁的汤立鹏干的就是这个活,脚下的冰排被自己一块块断开,活动空间逐渐缩小,这时断冰工处境也越来越危险。他形容自己就像是吃树叶的毛虫,越吃叶子越小,最后自己都没地方呆了,所以必须要看好退路才行。
2012年,汤立鹏在鄂尔多斯采冰时,冰排剩下最后四块,却不料发生倾斜,他脚底下一滑掉进了冰水里。“当时就觉得自己像块石头一样快速下沉,幸好工友及时抓住了我的手,把我拉了上来”,湿透的衣服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中像铁布衫一样挂在身上,他冻得浑身发抖,被工友抬上了运冰车送回到住处。现在回想起那一幕,汤立鹏还心有余悸。
按照汤立鹏的经验,最少4块冰块连在一起才能承住一个人,但实际操作中,有时脚下就剩2块冰也必须得断开后才能离开。几年时间过去了,汤立鹏每次断最后几块冰时心里还是打怵。
夕阳下,齐国龙点燃了喷枪,烘烤着冰锯的发动机油底盒,将凝固的机油融化。齐国龙一边来回移动着喷枪一边说:“这台机器陪我好几年了,里面的轴瓦和活塞环快到寿命了,这次拆开都换新的。”
28岁的齐国龙是黑龙江绥化人,别看他年龄小,但在采冰队伍中却是个“老资格”。这次他带来了几十人的采冰队,还有叉车、运输车等设备。“采冰人之间都很熟悉,相互配合得默契。”齐国龙说。
夕阳下,采冰人依然忙碌着,他们用冰锯进行划线切割。
工人放掉冰锯发动机里面的冷却水,防止寒夜中缸体被冻裂。
暮色中,采冰人在工作间歇点燃香烟驱赶倦意。
晚上7时,采冰人依然忙碌着,昏暗的湖面上,他们如同刀尖上的舞者,因为稍不留神就可能跌入深深地冰水中。
回到住处,初致富掏出穿在脚上的塑料袋,发现袜子和鞋还是被冰水和汗水浸透了。
一位工友把鞋垫放在“炉筒子”上烘烤,没想到“炉筒子”温度过高,一会功夫就把鞋垫烤糊了,他很心疼。
工友们聚在一起吃晚饭,齐国龙喝起了啤酒,他说“这样可以解解乏”。
饭后,叉车司机冯项羽和大家一起看视频,这是他们短暂的休息、娱乐时间,明天一早他们还要去冰上继续干活。每个冬季里最冷的日子他们都要这样度过。(微信搜索公众号中国人的一天或chinaoneday,加入微社区,分享你的故事,你将有机会成为中国人的一天主人公。)
腾讯图片《中国人的一天》(微信号chinaoneday),真实生活,点滴记录,展现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投稿或来信可以发送邮件至:1311211184#qq.com (发送邮件时请把#改成@)
文章来源腾讯新闻,建议下载腾讯手机新闻客户端浏览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中国人的一天2573期:采冰人只有最冷的时候才有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