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活着 腾讯活着 161℃ 评论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CBD”是城市商业中心聚集区的简称,这里往往高楼林立,日进斗金。一群普通的农民工却在这里,日复一日地铸造着摩天大楼。他们住在简陋的工棚里,遥望远方的繁华,对每一个自己亲手浇筑的大楼如数家政。然而他们来了又走,CBD里财富的神话从不属于他们。摄影/《工人日报》王伟伟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位于北京东三环的国贸CBD,是北京乃至中国现代化城市形象的重要缩影。这里除了皇家壳牌石油、苹果、沃达丰等知名公司的白领们穿梭其中之外,每天还有有来自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农民工在这片大工地参与城市建设。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27岁的黄兵来自四川,他是北京国贸三期B座的一名脚手架工人,黄兵和他的工友每天需要将搭建脚手架的钢管统一码放整齐。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37岁的孟玉东是黄兵的工友,为了生计,他16岁时就出来在北京打工。他正参与建设的国贸三期B座建成后将与目前“北京第一高”的国贸大厦组成“国贸双璧”,构成国贸地块的完整拼图。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每天中午,附近工地的工友都会在路边的餐车购买午饭,一份自助午餐的花费是10块钱。在国贸CBD附近,大部分饭店的人均都在60元以上。但这样廉价的午餐卫生条件的确堪忧,由于平时饮食不是很卫生,治疗肠胃炎的药品是每个工人的必备。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与国贸三期B做一街之隔的中国尊工地外,一名工人在报刊亭浏览当天的报刊封面。对于他们来说,这些精美的报刊售价都赶上他们一天的饭钱了。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北京冬季的雾霾严重,工地给工人们配发了口罩。但是这种防霾口罩让他们感觉呼吸困难,所以很多人也选择不带。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为了节省交通费用,黄兵和工友经常骑车上下班。虽然他们在城市较为中心的CBD工作,然而居住的工棚往往在四惠、望京甚至燕郊这样偏远的地方。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下班后,黄兵与工友在位于四惠附近的一间平房里聊天。这间房子是他和8位工友一起租住的,每个月1200元租金。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十余平米的出租房里,摆放着4张上下铺,显得十分逼仄。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受寒潮影响,他们所租住的平房水管冻裂,不能在出租房里做饭的黄兵和工友们,只好到附近的餐馆就餐,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零下十几度的夜晚,没有暖气,黄兵和工友们只好裹着被子与工友聊天。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位于望京某处的职工之家也居住着CBD的建筑工人,这里的宿舍是一排排彩钢房,与黄兵他们简陋的出租屋相比,条件相对来说好了许多。但由于彩钢房的澡堂里没有热水,工人们必须事先打好热水来洗澡。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吃过饭后,工人们围坐在一间屋子里看电视。看电视、聊天是他们一天当中为数不多的消遣。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1月23日,是工人们返乡的日子。返乡前的晚上,一名工人正在与家人联系回家前需要购买的年货。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结工钱的日子,湖北的工人们来到了位于北四环附近的劳务公司核对工资单。如果工资单无误后,劳务公司会将一年的工钱达到他们的银行账户里,而后他们就可以带着今年的收入踏上返乡的旅程。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一名还没拿到工资单的工人正在劳务公司的走廊里与工头通话,他希望能尽快拿到工资单,以便能赶上下午开往西安的火车。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拿到工钱后的陈长兴回到望京的彩钢房内准备返乡,回家前,他把皮鞋拿出来,认真地擦亮。当天下午,他将和工友们一起乘坐大巴车返回1200多公里外的湖北十堰老家。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的桌子上摆放着一瓶即将用完了的香水瓶。他说,这是与女友见面的必备“神器”。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37岁的于栋梁回家前买了一台移动电视作为礼物带回家。他有三个孩子,大女儿12岁,大儿子10岁,小儿子才4岁。家里只有一台电视,每次三个孩子都争抢遥控器,有了这个电视,孩子们就可以轮流看。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春节过后,工人们陆续返京。年前,受天气影响,来不及洗涮的衣物,趁着天气好都洗干净晾了出来。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孟玉东与工友正在搭建脚手架,危险的高空作业他已经习惯。在他身后的大楼,可以说是一张张北京现代化的名片,他似乎与这些大楼产生了关联,但又好像没什么关系。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晚上6点多,最后一班工人乘坐大巴车返回宿舍区,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见证者CBD的成长与变迁。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刚恢复开工不久,晚上,几位雀友又坐到了一起开始“砌墙”。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孟玉东的微信头像是著名的央视“大裤衩”。10年前,孟玉东跟着包工头来到北京打工,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当时,他参建的就是“大裤衩”。这令第一次来京打工的孟玉东感到兴奋,“以前天天在家看CCTV,而我现在却在给CCTV盖楼。只可惜,自从修好后就再也没进去过。”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一名工人将自己的名字“刘二”贴在了工地的水泥柱上。在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密集的区域,很少有人知道建造者的名字,他们也成了这座城市里最默默无闻的建设者,就好像一颗螺丝钉被嵌入了城市的建设中,重要却又渺小。


文章来源腾讯新闻,建议下载腾讯手机新闻客户端浏览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活着】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