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 · 家有影碟店

知乎日报 芈十四 513℃ 评论

深夜食堂 · 家有影碟店

图片:Yestone.com 版权图片库

经营咖啡店、花店、蛋糕房、花农、书店等是一种什么体验?

芈十四,哲学系生,主修宗教学

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影碟店了。

但在十五年前,如果家里经营这样一家店,确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我妈讨厌按部就班的工作,喜欢自由的时间。在我上小学那一年,她决定接手县城里一家经营不善的碟片店,做一个清闲的老板娘,赚点过日子的伙食。最主要的是,她想,没有加班没有出差没有朝九晚五,就可以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陪女儿。她想,母女之间缘分那么深又那么短,以后就要送她离开家乡去念大学去谈恋爱去组建别的家庭,如果开一家小店,就可以每天等着她放学回家,给她做饭陪她聊八卦一起追剧看电影,简直是再好不过了。

店址几经搬迁,也有过分店,主营就是租碟片,夹带着租过漫画和言情小说,卖过花和女孩子的小饰品。

那是 99 年末,世纪之交,那时候,国内最流行的是磁带和 VCD,过几年才会更新换代到 DVD,离互联网的通行也还得再等一段时间。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想看电影只能去影碟店淘,想追电视剧不想看广告也得去影碟店借,想听某国某某流行歌手也只得去影碟店试试运气。所以,影碟店的生意还是相当不错的。规模算不上特别大,也大约有着三千来部 VCD 电影,一千来套电视剧,几百张歌碟和磁带,应付一个小县城足够了。固定时间去上级城市进新货,有好的新片子出来还得额外跑几趟去拿货,热门的便多进几份。

起初,因为店面房租和装修成本投入,手里没有太多闲钱,买不起全部的正版,只得买些翻版的片子。起初的一两年,市场上正版片子贵得吓人,便宜的也得二三十块钱,外租一次才收 1 块钱,很久才能回本。翻版的片子是漏了税的片子,有些翻版质量比正版还要好,出版的时间也比正版早。嗯,翻版就是盗版。过了几年,大陆的影视市场发展得迅速,繁荣起来之后,正版的价格就下降到了十来块钱,跟翻版没差多少,店里就全部改进了正版。那几年版权问题查得很严格,文化稽查大队常常来上门抽查,我家那破店每年都被评上“先进文化工作单位”--。

其实,租借的盈利很微薄。电影一张才 1 块钱,电视剧一集 5 毛钱。那利润从哪里来呢?还得靠卖。卖 VCD 机,卖音响,卖唱片才是大头。

自家开店的好处,当然是什么新片新剧都能自己占了先看。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同学们知道我家有几个柜子的动画片,恨不得天天跟我回家,店里的电视屏幕大,又配了大功率的音响,用来看奥特曼和神奇宝贝效果都特别好。自己做这行当然得明白市场行情,我妈几乎会把所有流行的电影和电视剧都刷上一遍,我自然也在旁边跟着看。那时候作业不多,放学很早,有很多很多的时间拿来挥霍。电视里没播几集家里就有了全套电视剧,花两三天时间刷完了就不用再等着广告插播电视剧了。电影从黑白片到最新片都能找到,我看着情节不错主角养眼的电影都翻出来瞧瞧,那时候小,看不太懂悲欢离合,只知道跟着笑,和跟着哭。

顾客五花八门,有市政府的各级官员,也有在本地混迹的外地打工仔,有退休了在家无聊天天看喜剧片的老人家,也有工作后的闲暇时间一起追剧的年轻夫妻。影碟店就像一家驿站,串联过很多的故事,爸妈为人和善,时常在店中备有茶叶茶具,客人挑片挑得累了,或者不急着走就坐下来喝喝茶聊聊天。除了熟客,也总能遇到各种稀奇古怪的人。有一位退休的老人家,业余钻研周易四十载,颇有些半仙气质,后来要随着孩子搬去另一个城市,就从我妈那拿了我的生辰八字写了一堆我至今还看不明白的东西送给我。有一位辗转来大陆探亲旅游的台湾火车司机,路过我们这个城市很喜欢,就住了一个月,隔三岔五来借碟,很喜欢对我说 you are very pretty。那时候,年幼的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世界,感谢那些陌生人。

至今令我有些遗憾的是,经营一家店就意味着没有休息日,我几乎没有机会和妈妈一起出门。所以小的时候特别羡慕别人家孩子能和父母一起出去旅游。但是,得到了更多,不是吗?

日子确实很悠闲,市场竞争压力不大,钱不多却也凑合着过日子,租卖故事,听别人的故事,一天天得就这样过了八年。到了 2008 年,随着互联网的日常化,整个影碟行业都进入了寒冬,而且不会再有春天,所有的电影和电视剧都能在网上找到了,还需要影碟店干什么。情怀,不能当饭吃。我妈略有留恋地结束了影碟店,我忘了说名字,它叫做甲乙丙丁。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深夜食堂 · 家有影碟店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