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脚别不当一回事,处理不好很容易发生第二次、三次......

知乎日报 倩Sur 368℃ 评论

扭脚别不当一回事,处理不好很容易发生第二次、三次......

图片:《三傻大闹宝莱坞》

脚踝反复扭伤,怎么办?

倩Sur,神经外科医生、 运动康复硕士、医学博士

脚踝扭伤是大家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问题,相信你也一定遇到过,哪怕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也一定看见过身边的朋友扭伤过脚踝。我们常说的“扭脚”,这个问题发生之后,有的人可能休息两天就好了,但也有人会严重到一两个月无法下地行走,并且伤处肿胀伴随疼痛。

但是,以上这些,在我看来,还不算是脚踝扭伤最可怕的问题。脚踝扭伤之后最应该预防的是:第一次脚踝扭伤后,特别容易再次发生脚踝扭伤。

什么原因让我们总是容易扭伤脚踝?

让我们从脚踝的关节与肌肉还有韧带开始好好认识一下这个爱给我们“惹麻烦”的关节:

构成我们脚踝的骨骼有:胫骨,腓骨,距骨,跟骨以及脚掌的一系列骨骼。其中,胫骨与腓骨加上距骨,形成了一个类似“榫槽”的关节,这个关节我们把它叫做“距上关节”。一直有关注我写的文章的读者肯定已经了解到脚踝可以做足跖屈和足背屈,也就是踮脚尖和勾脚尖,那么这两个动作就发生在这个距上关节。

再仔细给大家分析一下这个距上关节,上方小腿长下来的胫骨加腓骨形成的是“槽”,那么下方的距骨则是“榫”。距骨在胫腓骨的槽里活动,完成足跖屈与足背屈的动作。

明白了距上关节之后呢,我们继续往下看。距骨搭载在跟骨上,这两块骨头形成的关节是“距下关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教过大家,脚掌内侧的翻起称为足内翻,脚掌外侧的翻起我们把它叫做足外翻。那么足内翻和足外翻这两个动作就发生在距下关节。

足内翻的实质就是跟骨绕着距骨往内侧移动,足外翻就是跟骨绕着距骨向外侧移动。所以,距上关节的运动面就是矢状面,只能提供向前向后的动作,距下关节的运动面则是冠状面,只能允许向内和向外的动作。

接下来我们可以尝试一下,你可以采取坐姿或站姿,然后蹦着脚轻轻压住地面,再把脚掌内侧翻起来,用脚的外侧与背侧继续对地面保持一个压力。在此时你就可以很轻易地感受到脚踝外侧的压力,甚至是疼痛。如果你有崴过脚,做这个尝试时务必小心,用特别轻的力量你就能感受到似曾相识的疼痛感。

上面这个小测试就是我们常见的脚踝扭伤原因:足内翻加足跖屈。但是,为什么在做这两个动作的时候,我们的脚踝会很容易扭伤呢?

让我们从足内翻与足外翻看起。这两个动作发生在距下关节,虽然距下关节是距骨与跟骨连接的关节,但是仍然会受到胫腓骨的影响。特别是腓骨在外侧脚踝的位置比在内侧脚踝的胫骨要低得多,所以当我们的脚踝想要往外翻起的时候,受到腓骨的阻挠会比向内侧翻起时胫骨的影响大得多,这就是足内翻的活动度天然就比足外翻的活动度要大得多的原因。

再看看足跖屈与足背屈。这两个动作发生在距上关节,也就是距骨与胫腓骨之间的活动。由于距骨前宽后窄的形状的特点,当我们做足跖屈的时候,距骨会趋向于松散,而当我们做足背屈时,距骨会趋向于紧凑。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有讲到大部分人足背屈的活动度都是不足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大部分的脚踝在距上关节都是长期处于松散位的。

因此,大部分人的脚踝扭伤就是因为在运动中,由于种种原因,做了一个足内翻或者是加上足跖屈的动作,脚踝附近的软组织受到了损伤,导致脚踝的疼痛。

了解了常见脚踝扭伤的原理后,我们来谈谈解决方案与预防措施。其实,知道了我们的脚踝在做足背屈与足内翻时最容易扭伤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这两个动作,就已经是非常好的预防方式了

脚踝扭伤了怎么办?

脚踝扭伤的病理期分为:炎症期,增生期,重建期。我们将从这三个病例期给大家提供解决方案。

炎症期

首先是炎症期,一般是发生脚踝扭伤之后的四到七天。这个期间,受伤的部位可能会发红,变肿,发热,并且伴随疼痛,简单来说就是“红肿热痛”。在这个期间,我们的处理原则是“PRICE”原则:Protection(保护),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加压包扎),Elevation(抬高受伤部位)。

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家人与朋友帮忙,用双手手掌贴握住脚踝以上的小腿皮肤向上轻推,这种向心的推拿皮肤可以起到一定的淋巴引流效果,也能对我们的伤后康复有一定帮助。

在炎症期,我们一定要让受伤部位得到充分的保护与休息,切忌在这个时期运动与使用受伤的脚踝。很多人的脚踝扭伤之后老是不好,甚至是越来越严重,往往是没有重视炎症期的处理,在脚踝还有明显炎症反应的时候就继续使用它,破坏了它的自我修复过程。

增生期

在炎症期过后的五周内是增生期,在这期间,脚踝附近受伤的纤维组织会进行生长和自我重建。在这个期间,我们就可以适当地做一些训练,比如主动做足背屈,足跖屈。还可以加上弹力带做足背屈与足跖屈。相信很多读者还是会很迷茫,这个训练怎么做,为什么要做。

很简单,我教给大家一个方法:在脚踝扭伤后,到了增生期,你可以自我检测健侧(就是没有扭伤的那只脚)与患侧(扭伤的那只脚)的活动幅度与力量。如果你发现,患侧的足背屈力量明显比健侧弱,那就必须训练,可以采取二十次一组,一天五组的训练方式。同样,如果足跖屈能力也有明显区别,也要练习,还有足内翻与足外翻的能力,都要在无痛环境下训练。这样的意义就在于避免肌肉萎缩与两侧肌力不平衡可能带来代偿。一定记住,这个时期的训练可以根据能力变化增加负荷,但是只要有疼痛就立马停止。

总的来说,增生期的目标就是逐步给恢复中的组织施加一定的应力(抗阻力训练),然后通过生成可以活动性良好并且有力量的组织来传递信号,再让组织对此对应力产生响应。

重建期

在增生期后的半年内,就是我们重建患侧脚踝全部功能的最好时期,这个时期叫做重建期。由于受伤后肿胀,关节里的韧带以及其他结缔组织都会失去本体感受能力,这种能力是我们人体对位置或动作的感知能力。所以,在这个时期的康复训练中,我们要重视的是身体的本体感受与平衡稳定能力。而且要想避免因为第一次脚踝扭伤后引起之后的习惯性扭伤,我们就必须要做好这个时期的训练。

脚踝扭伤后最应该注意什么?

讲完了常见脚踝扭伤的原理,与脚踝扭伤后的一系列处理方式。但是我们最应该提防的并不是脚踝在扭伤那一时的“震荡”而是可能发生在脚踝扭伤后的一波波“余震”。

由于脚踝关节受过损伤,踝关节附近的韧带可能被拉伤,也有肯能就此松弛。同时踝关节附近的小肌肉群可能因为受伤而失去本体感受能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脚踝会一直处于一种失去稳定的状态,如果在运动中不小心,就会比受伤之前更容易崴伤,反复发作的话,无论对于我们的生活还是工作,都会带来很多的麻烦。所以,我们今天要教给大家的,就是如何通过训练,改善踝关节的不稳定状态与找回踝关节附近小肌肉群的本体感受能力

首先,我们做一个小测试。如果你有过脚踝扭伤,或者是某一侧腿有受过伤,而另一侧没有的话,你可以先试着单脚站立。对比两条腿的单腿站立测试,你会发现,没受过伤的腿相比起受过伤的腿更容易完成这个动作,能够坚持的时间也会更长。这时,你可以闭上眼来再做单腿站立测试。你会发现,健侧的腿可以勉强支撑一会儿,但是受过伤的腿几乎不能做这个动作,甚至可能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恐惧感。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本体感受能力缺失,尤其是在我们视觉关闭之后,我们更需要头部的前庭感受器来帮助我们做稳定的动作。大家很多时候会觉得神经科学离我们很远,其实神经科学和我们的每一部分生活都息息相关。但凡是受过伤的关节,如果缺乏良好的专业训练,就会一直缺失这个功能,自然就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那么我们的训练思路也与测试大致相同,但是这属于恢复我们人体固有的功能,所以这与一般的健身训练不一样,这属于功能性训练,最重要的是要按照“进退阶”的原则来训练。

首先,度过了我们上一篇讲的急性期与增生期之后,我们应该训练的第一个动作是单脚站立。这个动作就是最简单的恢复踝关节稳定性与增加本体感受能力的训练。如果你觉得这个动作依然很难,无法完成,我们可把它降低难度,也就是退阶,变成扶墙单腿站立

当然,如果单腿站立对你来说特别简单,或者是已经训练了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可以增加强度了,那么我们可以在不扶墙的情况下单腿站立加上视线的转移。比如说,我们可以单腿站立后,慢慢地抬头向上看,向下看,左右转头,甚至是闭上眼睛。

当这个视线转移的单腿站立可以做得很好后,我们希望自己的踝关节进一步地增强稳定性,我们可以保持单腿站立时让自己的双手和另一只脚做各种活动。比如说双手做前后摆动,上举,前推,后拉,另一只腿做提膝,外展,外旋。以上动作都可以加上弹力带等抗阻力训练,就算是又变成了一种进阶训练

再往后,我们可以把站在地面换成站在不稳定的界面,比如 BOSU 球的正反面,平衡软榻,或者泡沫轴上。加上这些不稳定的界面,我们脚踝的稳定功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训练了。但是有一点一定要注意,在美国的功能性训练大师“鲍爷”(Michael Boyle)的理论中,瑞士球(也叫做瑜伽球)是绝对不能用来站上去训练不稳定性的。

以上就是避免崴脚后可能伴随的“余震”最好的解决方法了。让我们跳出这个箱子来思考:其实我们人体最需要的康复方式永远是训练,训练不仅仅是最不可缺少的康复方式,更是最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扭脚别不当一回事,处理不好很容易发生第二次、三次......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