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下 · talich 侃美国 美国式整风和镇恶协会
图片:West Midlands Police / CC BY-SA
在传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国家,出版检查制度往往和印刷业同时诞生,而且甚是强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减弱。
但是美国则不同。美国从诞生,就不是集权国家,也没有因为外部威胁而要管理出版自由的需要。所以美国的出版检查制度,反而是在19世纪下半叶才出现的。
伴随它的,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道德整风,最终成为进步主义运动的重要一部分,影响深远。
一、 《康斯托克法案》
一般认为,这场运动是由于大量海外移民的涌入引发的。尤其是在南北战争后,当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奴隶制被解决后,移民问题就被提到前台了。
这时期的移民,越来越多的是来自爱尔兰,以及东南欧的天主教移民。这些新移民集中在城市里,显得声势浩大,与此相对的,本土新教徒的势力显得弱了。同时,有效避孕手段的出现,社会观念的改变,让清教徒的出生率下降,更是让有些人喊出“民族自杀”的说法。
美国第二十六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说,道德退化,将直接影响到军力。道德一被视为国家兴亡的关键,恐惧之下,以新教徒为首的社会栋梁,政治积极分子们搞净化道德,打击“外来”的淫秽读物,乃至最后高潮的“禁酒令”这些道德整风运动,就不难想象了。
这一现代的道德检查制度的历史,其实要悠久得多,也并非美国人首创。
它的起源,来自18—19世纪的英国。18世纪末,福音派教会在英国兴起。该派认定淫秽是导致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重要因素,一定要全力打击。适逢法国大革命,动乱的冲击、战时形势,也让政府偏向保守。
“维多利亚式”的道德规范,早在维多利亚女王上台前,就已经确立。英国人“引以为荣”的“洁版”《莎士比亚全集》,就是诞生于1807年。
同样强调道德的美国教会其实也在努力,但是收效非常有限。
那时候南方以“保护言论自由”的名义阻止任何让邮局有检查权力的动议,怕北方借此对自己进行监控。到南北战争期间,出于战事需要,电报受到监控。美国政府和美联社签署协议,美联社按照政府的要求对其新闻稿进行修改润色。政府虽然无法控制所有媒体,但终归通过美联社这样的大社,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民众对战争的认知。
之后有报道说,前线的士兵收到了大量的淫秽书刊和图片,邮局于是向国会申请,获得了没收淫秽物品和起诉寄件人的权力。这是美国媒体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倒退。高院也应声附和:宪法只保护私人信件,不保护邮递的书刊。这一行为,直到1920年代威尔·海斯(Will Hays)当邮政总长时才被取消。有意思的是,海斯当了一年后,就被好莱坞请去主持电影业的自我审查,一个让人回味的选择。
南北战争后,政府失去了进一步推动出版检查的动力和借口。结果,整个运动的源动力,开始转向民间。它的旗帜人物,就是纽约的干货商安东尼·康斯托克(Anthony Comstock)。
康斯托克是个宗教狂热分子,在南北战争期间当兵时,就因为强烈要求战友祈祷而被大家认为是个怪人。1868年,起源于伦敦的“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YMCA)的纽约分部认定淫秽作品对独居在外的青年人有害,争取到了纽约的第一个“反淫秽法案”。
1872年,康斯托克在基督教青年会的支持下开始向淫秽制品开战。由一名银行家出钱,基督教青年会组织了一个“基督教青年会镇恶委员会”(YMCAs Committee for the Suppression of Vice),在康斯托克的领导下,运动大张旗鼓地展开。
康斯托克的基本战略就是起诉那些他们认为贩卖淫秽制品和避孕产品的人。虽然赢下了一些重要官司,但康斯托克认识到,如果没有联邦政府的支持,他们很难有大作为。
于是康斯托克前往华盛顿,游说国会。国会正因为莫比利埃信托公司丑闻事件(Credit Mobilier of America scandal)而遭受道德危机此丑闻是指在1860年代修建跨北美的铁路时,有议员用莫比利埃信托公司股票和现金贿赂其他议员。,于是接受了康斯托克的游说,通过了“打击不道德的传播淫秽书籍和文章”的法案。这个法案,一般就被称为《康斯托克法案》。
国会虽然通过了法案,却没有要成立专门的部门来执行。但对于康斯托克和他的支持者来说,这就足够了。于是他们从基督教青年会中独立出来,成立了“纽约镇恶协会”(New York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Vice),康斯托克是负责人。这个协会拒绝了联邦政府提供的工资,也不要任何的分成赏金。协会后面的主脑认为,一旦康斯托克在财政上能够自给,自己就会失去对康斯托克的控制。
二、 镇恶协会
像所有的此类伪官方机构一样,康斯托克就在他的位子上日复一日坐了下去,一口气坐了40年。这位七尺大汉的主要手段很简单:向他认为贩售淫秽制品的出版商发信,骗他们向自己寄书,或者直接上门求购,然后当场抓住,扭送警察局,立案起诉。
康斯托克干了许多当年名噪一时的事,最有名的,是组织逮捕了维多利亚·伍德赫尔(Victoria Woodhull)。
伍德赫尔是女权运动的领军人物,主张妇女合法离婚的权利。她是华尔街上的第一个女经纪人,在美国第一个出版了《共产党宣言》,更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总统候选人。在1872年,著名新教牧师亨利·沃德·比彻(Henry Ward Beecher,《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哈里特·比彻·斯托的弟弟)发表了关于支持社会进化的言论,就是个人的不成功是“因为他有罪,信仰不纯”这样的观点。
于是伍德赫尔就在自己的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比彻和一个叫伊丽莎白·蒂尔顿(Elizabeth Tilton)的女士”婚外情的故事。结果,在康斯托克的计划下,在总统大选前把这位候选人以“有伤风化”的罪名给抓了起来,后来因技术问题才将她释放。这事相当于是当年的克林顿拉链门,最后以蒂尔顿的老公起诉比彻破坏他们的家庭关系而达到高潮。
最后陪审团无法达成一致,此案不了了之。当时的一首讽刺歌《酸葡萄》里唱道:他们说他已经快六十五了/等他到了九十岁,因为他的计划/我们的国家里会到处活蹦乱跳着/那些比彻的小孩子。
康斯托克另一个小有名气的事,是对玛格丽特·桑格(Margaret Sanger)的打击。桑格是著名的性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地推行堕胎和计划生育,也是优生运动的支持者。现代避孕药,就是在她的支持下发明的。她因为开设堕胎诊所,而遭受康斯托克打击,不得不逃往英国。桑格的威望,直到一战后,带有点叛逆味道的个人主义兴起,女性开始重视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才重又获得应有的地位。
据康斯托克自己说,因为他,有4000人被逮捕,销毁了15吨的淫秽书籍,400万张淫秽图片。全国各地更是出现了大量类似的组织和运动,诸如此类的协会像雨后春笋一样纷纷冒了出来,道德整风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康斯托克的打击面相当广,比如连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也被康斯托克认为是不良读物。各种宣传避孕的资料,也自然被认为是有伤风化的。
美国特色的道德审查制度,一种私人出钱出力为政府办事的机制,就这样诞生了。从本质上说,这就是一个被政府盖了戳的民间运动。
这些美国各地的整风协会的一大特点是,成员都是清一色的白人男子。虽然也出现了由女子组成的类似的协会,但是女子协会没有什么权力。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凡是避孕的案子,康斯托克起诉的多是在美国出生的人,凡是淫秽的案子,康斯托克起诉的都是移民。这也是这场道德讨伐的关键:表面上是讨伐淫秽出版物,骨子里却是对新教徒人口日益处于弱势的担心。所以要用新教的教义来教化新移民,同时反对任何弱化新教徒力量的行为。
整风运动的一个附产品,是公立图书馆的大量出现。光安德鲁·卡内基一人,就在全国捐款修了上千座图书馆,今天美国各地的公立图书馆,基本都得到过卡内基的恩惠。在此之前,公立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是迎合所有读者的需要。现在,道德改良人士认为,公立图书馆提供免费的受控的图书,能够控制和提高全民素质。图书馆的管理员开始扮演道德检查员的角色,负责挑选和审查书籍。图书馆开始加强馆内收藏,把自己打扮得更像一个博物馆了。
不得不说的是,这场进步主义出版整风运动虽然声势浩大,但打的都是小人物,至于大出版社,康斯托克是有心无力。比如专门报道犯罪的《国家警察报》(National Police Gazette),销量高达15万份,虽然纽约等地通过法律禁掉了此类杂志,却没有人去执行。到19世纪末,《国家警察报》终于倒闭,不是因为法律问题,而是遇到了威廉·伦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这样的报业巨头,小魔头遇到了大魔头了。
———————————————
talich,电子工程系毕业,从事生物工程研究。曾因电影评论闻名互联网,今以美国文化历史最佳讲述者而得声望于知乎,并因此受上海三联书店之邀,结集出版了新书《天堂在上,美国在这儿》。已经上架,各大电商有售。
本文选自此书,获 talich 授权发布。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知天下 · talich 侃美国 美国式整风和镇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