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发明出板甲?

知乎日报 龙牙 4℃ 评论

中国为什么没有发明出板甲?

图片:

龙牙,微信公众号:龙牙的一座山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面对一圈儿弱鸡,你拿板甲来干什么?拖慢你的追击速度吗?

一般来说军事史上如果一个资源充足的地方没有发展出某种兵器,多半都是因为它的生态位被别的东西替代了。所以不要急着反思,万一有什么更牛逼的东西代替了这玩意儿呢?

跟中国古代的家伙事儿比起来,板甲只能算是“乞丐的玩具”。

这家伙事儿就是长城。

板甲?板甲才几个钱?够修半个烽火台吗?那是穷棒子没办法才玩儿的破烂,实在修不起长城,只能选择把长城穿在身上跑,别的都还好,就是半月板受不了,还特么挺押韵的。

对于东亚历史你始终要清楚一个事实:欧洲的罗马帝国嗝儿屁了,亚洲的罗马帝国可一直都在,而且除了少数几个时期以外都是“罗马人”执掌的。罗马帝国也修长城,可惜文明水平、发达程度远远不足以支持这么庞大这么持久的国家性大工程,一直都修不明白。我们假设罗马帝国祖坟冒青烟,有钱、有这么大数量的工匠还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你看他是跟你北方蛮子玩儿长城,还是玩儿板甲?

巧的是,古代中国跟罗马帝国的主要威胁都一样,北方蛮族。

击败蛮族最好的武器是限制其文明水平,而不是什么“犁庭扫穴”。帝国边缘的少数民族真的跟草原上的野草是一样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想要斩草除根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他们总会自动再次卷土重来。有的是从别的地方迁徙过来的,有的本身就是从帝国里流失出去的边民,你怎么可能斩草除根呢?

而只要这些蛮族始终发展不出来高水平的文明,就对帝国不会有什么威胁。

评价一个古代文明的发展,有几个硬性的指标:

1、兵器,批量标准化生产的铁器、小作坊铁匠打造的铁器、青铜器、石器、木头棒子,这是很明显的几个等级的区别,分别是碾压性的优势;

2、组织能力,组织指挥大规模军队的能力,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的,这牵扯到武官系统、税收系统、征兵体制以及人口基数甚至是文字工具能不能支撑这么多人沟通;

3、后勤,大兵团作战的后勤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尤其在缺乏现代交通工具的古代,动员举国之力支持一支军队远征,难度堪比登天,某种程度来说罗马帝国和中国好多朝代就是倒在这上面;

4、健康程度,很明显,巫医、传统经验医学、抗生素以及循证医学,这是三个时代的东西,其中食盐的精炼工艺是古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可以说相当程度上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

由此可见长城在限制中国北方蛮族文明水平上的巨大作用,依托于长城形成的盐铁贸易综合防御体系,确保了古代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北方蛮族文明远远落后于中原,在这种情况下皮甲、鱼鳞甲就足够了,甚至布甲都足以应对北方蛮族的那点儿破烂,你拿板甲来干什么?

所以,长城实际上替代了板甲的生态位而且作用更好。

这个是山西大同方山永固陵附近的明代长城,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综合防御体系,可以分为正面、向背、纵深三个部分。

正面:一道混石夯土材质城墙,高度在数米不等,依山势而定。两侧墙体角度一致,除少数固定地点的马道、楼梯外无处攀登,个人徒手攀登是有可能的,但是携带货物或者战马、重型铠甲兵器是绝无可能的。沿城墙建有烽火台、敌楼等附属设施。

向背:向背一侧为一道宽度在 20 米以上的壕沟,深度因年代久远有坍塌淤积难以估计,应在 2 米以上。沿壕沟壁另一侧有敌楼、箭楼等附属设施,并有一道绵延的掩体。

很多人只关注到高高的烽火台和壮观的城墙,忽视了这条壕沟,其实这条壕沟作用不容小觑,一是在零星敌人徒手攀越城墙后,必须要面对 20 多米的毫无遮蔽的距离,而且还要攀爬一道 2 米多的壕沟壁,这里才是杀伤敌有生力量的主要场所。贸然翻越城墙进入壕沟就得面对进退两难的境地,遭到弓箭兵的大量杀伤。

纵深:纵深往往在长城后方数里、数十里的地方,例如这段长城的大同城,主要作为屯兵场所和后勤基地存在,解决长途粮食转运和就地补给的问题。也作为茶马互市、盐铁贸易的交易场所,官方可以在此抽取关税、控制贸易。

我们可以看到,长城并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军事设施,而是一个以军事为主导,主要功能是控制重要战略物资贸易的设施。严控铁器、食盐输出,尤其是制取技术的输出,才是长城的主要功能。关内的冶铁技术、食盐技术、茶叶,几乎全部控制在政府手里,直接导致了北方游牧民族身体素质低下,兵器严重不足,无法打造铠甲,因此长期无力进犯中原。

当然,长城也绝对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

随着王朝后期腐败横行,长城也会失去作用,一个很明显的漏洞在于地方官员和武官勾结的腐败,导致大量走私的铁器和食盐、茶叶输出,游牧民族有可能囤积、聚集起发动进攻的物资。

另一个主要的因素还在于武备废弛、国库亏空。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土地无法征税,国库空虚进项不足无法维持边军战斗力。依托长城建立的文明限制手段自然出现了漏洞,天下就没有完全没有漏洞的城池,长城也一样。

这些漏洞导致一个很可怕的趋势:北方蛮族文明水平开始接近中原。

长城的有效性在宋朝开始破灭,自战国以来逐渐建立的“华夷之辩”文明大防失去了作用,辽、金、元、清数次突破长城,长城作为一种文明控制手段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不可否认在此之前长城对于中华文明的决定性作用,在长城的庇佑之下,中华文明已经发展到了无法轻易摧毁的地步,人口、经济、文化都已经成型并且对于周边民族有压倒性优势,根本不需要板甲这种样子货。即使长城被突破、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取得政权,你也会很快发现,那群游牧民族首领也开始宽袍大袖、舞文弄墨了……

努尔哈赤要是看了雍正这个画像,估计能气得从坟头里跳起来给他一个大耳刮子。

于是,中华文明撑了下来,一直撑到机枪出现,从此以后游牧民族都变得能歌善舞了起来。正经说话不玩儿梗的话,就是中华文明作为一个具有高组织度的古老文明,成功的挺到了工业化时代并且凭借极高的文明程度实现了自己的工业化,从此以后极少数游牧民族就能灭亡一个帝国的时代结束了。

可以这么说,长城,是“亚洲的罗马帝国”自始至终全须全尾撑到工业化时代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事儿不是板甲能够办到的。

欧洲的罗马帝国终究没能撑下来,事实证明,板甲这种乞丐才玩儿的破烂是无法支撑一个帝国绵延数千年的。

穷玩城,富玩墙,没钱的屌丝玩板甲。”

长城作为板甲的“高替”成功占据了这玩意儿的生态位,在纯粹的军事上,确保了中国古代的敌人手里根本就不会有能够破甲的铁器,也不会有防得住铁器的铠甲,所以布甲、皮甲、鱼鳞甲就够用了,还轻便、好机动,方便汉人军队深入大漠犁庭扫穴玩儿。

受很多《狼图腾》爱好者蛊惑,一段时间内总是有很多人以为古代威猛彪悍的北方游牧民族骑着高头大马,营养充足兵器先进,闲着没事儿就南下打草谷玩儿。这个纯属是扯淡,他要是营养充足又兵器先进,他南下干什么?草原要是真的像他们描述的那样物产丰沛水草肥美,安居乐业不好么?非得要去干这种刀头舔血的勾当?

这纯粹就是一种狭隘民族主义的诅咒而已。

真实的历史常态是:

威猛高大强壮的汉族将军,穿着鲜亮整齐的盔甲,拿着闪着寒光的精良兵器,在边境贸易市场巡逻;饥寒交迫、衣不蔽体、严重营养不良的游牧民族客商一边忍受着汉人“奸商”的盘剥,一边拿余光看着将军瑟瑟发抖,正眼都不敢瞧一下。

更常见的景象是汉人商队拿了政府颁发的“票”,又通过贿赂多带了不少货物,上下打点之下通过长城前往大漠深处的交易市场,以极为夸张的差价赚取着游牧民族的利润,为他们提供生存必需品。

而游牧民族,看着这些汉人,眼睛里在滴血。

我很幸运的赶上过这个时代的一个小小的尾巴,21 世纪,2006 年。

25 公斤一袋的北京“富强粉”面粉,在内地售价绝对不会超过 100 元;而内地一只 80 斤的羊,最低最低卖价也不会低于 1000 元。

然而在当时西藏拉萨市当雄县羊八井镇的大草原上,这俩玩意儿居然是等价的!一袋 25 公斤的富强粉就是能换一头 80 斤的羊,牧民还觉得自己赚了,这羊用汽车拉回 100 公里外的拉萨市,怎么也得卖 1000 块,十倍差价就这么来了。

你说这个生意能不能做?能吧?古代那些汉人商队,晋商什么的,也是这么想的。

2006 年底青藏铁路通车了,这种便宜事儿就彻底没有了。以前还有一啤酒瓶汽油换 15 根虫草、一双解放鞋换 20 根、一袋 50 公斤大米换一头牦牛、一堆玻璃球换一颗绿松石宝石等等,随着火车汽笛一响,都没了。

长城,从此成为千古绝唱,文明轰隆隆向前,长城和板甲都成了历史。

我长期生活在古代属于“边地”的西藏,也深入了解过游牧民族的生活,切身体会过生活在“亚洲的罗马帝国”身边是个什么感受。

板甲?

这东西出现在汉人身上,唯一开心的,恐怕只有那个趁着夜色出逃的单于吧。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中国为什么没有发明出板甲?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