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将钟表视为高雅奇巧的珍玩来崇尚,他重金搜罗钟表,并在宫中亲自指挥制作,使钟表的收藏和制作在清代达到一个高潮。
故宫所藏钟表1500余件,年代跨度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其中尤以乾隆时期的藏品为最,这和乾隆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乾隆帝对钟表的喜好有密切关系。
当乾隆皇帝还是皇子弘历的时候,就对皇宫中的钟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热心于西洋科学,他对钟表机械技术也情有独钟。雍正八年(1730),刚刚二十岁的弘历写下诗作《自鸣钟》,其中有两句“考时定律佐三农,此钟之利贻无穷”,表达出了对钟表这一西洋舶来品的极大赞赏。当时的皇族大多把钟表作为观赏玩物,但他将其在确定时间、考订历法、农业生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将自鸣钟提升到国计民生的高度。乾隆一朝,授意购买、制造、改造钟表的谕旨比比皆是。
乾隆八年(1743年)十二月,乾隆传旨做钟处西洋技师做玩意钟一件,技师画出大稿,有“八仙过海”、“海屋添筹”等山子楼台。乾隆觉得不满意,还得加点高端点睛的玩意,命:“外面楼作杉木彩漆,栏杆做木头扫金”。五年后,西洋技师终于把此钟做成,但乾隆仍觉得不给力,旨命将“人头、手做象牙,衣纹另做鲜明,里面安玻璃四块,门上安玻璃三块,后面贴画”,最后做出来的自鸣钟还有小人可以敲钟报时。乾隆对宫中的做钟处十分重视,做钟处匠役云集,西洋传教士和各种匠役达一百多人。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10年间,做钟处就做出钟表56件。乾隆又命拆毁宫中旧存造型一般和构造简单的钟表115件。当时宫中的钟表匠为钟表设计和改进了许多妙趣横生的功能,诸如变换文字、音乐鸟、活动人偶、水法、行船、转花、滚球等复杂的功能,令人眼花缭乱。但乾隆对钟表的要求极高,除了看重技术新奇外,更关注它们造型式样的精巧别致,同时还要有好的寓意。
乾隆十四年(1749年)以后,乾隆向两广总督硕色传谕:“从前进过钟表、洋漆器皿,亦非洋做,如进钟表、洋漆器皿、金银丝缎、毡毯等件,务是在洋做方可”。为满足皇帝的喜好,沿海各官争相购进,以致在乾隆时期,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钟表购进国。据《乾隆朝贡档》记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粤海关总督李永标、广州将军李侍尧进贡“镶玻璃洋自鸣乐钟一座,镀金洋景表亭一座”。乾隆帝看过贡品,传谕:“此次所进镀金洋景表亭一座甚好,嗣似此样好的多觅几件,再有此大而好者亦觅几件,不必惜价。如觅得时,于端阳贡几样来。”最极端的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初二日,原粤海关监督德魁之子海存将家中现存预备呈进的自鸣钟等项共一百零五件,恭进给乾隆,全部被留用。在乾隆的关注和推崇下,钟表制作发展进步快,民间机械钟表制造业兴起。在广东、南京、苏州和北京,钟表作坊不断扩大,所造钟表不断增加,新品迭出。
乾隆到底收藏了多少钟表?根据光绪八年(1882年)的统计,当时内廷各宫殿所陈设的钟表,竟然多达3400余座,其中的精品都是乾隆年间进贡或者制作的。如今存世的清代钟表精品也主要以乾隆时期的为主。
参考资料:
1、清朝皇帝与西洋钟表
2、乾隆时期宫廷钟表收藏考述
微思考:
钟表于什么时候从西洋进入中国?为何乾隆以后的皇帝没有将钟表事业发扬光大?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微历史:清朝最大的"表哥"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