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时尚女王、艺术男神的生活感兴趣,让片子满足你

知乎日报 了不起的苏小姐; 351℃ 评论

对时尚女王、艺术男神的生活感兴趣,让片子满足你

图片:Iris

有哪些以艺术家为题材的纪录片?

了不起的苏小姐,MFA/杂志主编,公众号:blinkzine/独立策展人

不重复上面说过的 BBC 系列,就放几个对我自己有些影响的作品吧,多是关于当代艺术家的纪录片。

  • 路易斯·布尔乔亚:蜘蛛、情妇与橘子 Louise Bourgeois: The Spider, the Mistress and the Tangerine (2008)

这个片子可能是我看到过的最好的艺术家纪录片之一,也有可能是因为我很喜欢艺术家本人。

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1911-2010 )法国人,后来来到美国,是 21 世纪最富有影响力的女性艺术家之一,她是雕塑家、画家,批评家与作家。很少有人像她那样多产,而且高质量。直到 90 岁时,她还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清醒的头脑。她自已写了这样一句话:“人越老越聪明”。她的存在本身就演绎了一段生命的奇迹。

Louise Bourgeois 生于巴黎,25 岁时才学习艺术。 1938 年与美国艺术史学家 Robert Goldwater, (1907-1973) 结婚,并移居纽约。她早期的作品都是绘画或平面雕刻,以接近于超现实主义的方式进行创作,40 年代后又开始尝试雕塑。起初搞彩色木雕,后来其雕塑的用材越来越广,包括青铜、大理石、乳胶等。她的作品看起来虽然抽象,但很容易让观者产生联想:想到人的躯体和性。其作品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关,背叛、复仇、焦虑、迷惑、攻击、不平、孤独,抽象深奥但具有情绪上的震撼力。她终生被这些主题吸引,但却不断变换材质、风格、形式,进行反复探索,因此面貌丰富而多变。 1982 年美国现代艺术馆专程为她举办了个人回顾展,极少有在世的艺术家能享受到这项殊荣,何况她是一位女性。

Louise Bourgeois 创造力的真正爆发还是在她 70 岁以后。而这部片子正是记录了她的晚年创作状态,拍摄后的两年她就辞世,可以说很多她的创作心得和访谈都很珍贵。一般人对布尔乔亚印象最深的记忆,莫过于她那大型蜘蛛 (Maman) ,布尔乔亚说,“蜘蛛,为什么是蜘蛛呢?我最好的朋友是我的母亲,她就像蜘蛛一样聪明,耐心,灵巧。她也懂得保护自己。”

 

片子中还记录了她的一贯主题——“红”。她说,红是血的颜色。是痛、暴力、危险、羞愧、嫉妒、怨恨、指责。在纪录片里,她手握一朵红玫瑰,象征一段爱情的刺痛, “情妇”一词代表父亲的爱人,指的是谁呢?母亲吗?她自己吗?都不是。父亲对她幼年的心灵伤害始终像恶魔一样影响着 Bourgeois 的创作。她的生活和创作都充满了疯狂的母性和悲剧性的父性存在,她说:“我的童年从未失去它的魔力,失去它的神秘,失去它的戏剧性”。她还说:“雕塑就是自我的认知的过程吧!” 

可能我就是爱这种有悲剧色彩的艺术家,人生和创作的情感和表现紧紧相融,所以,我特别喜欢她的那句名言:“Making art is creating and recreating an experience, sometimes in a painful way. ”

  • 小可爱与拳击手 Cutie and the Boxer (2013)

Zachary Heinzerling 的首部长片。《小可爱与拳击手》讲述了来自日本的“行动派”画家 Ushio Shinohara 和他的妻子 Noriko Shinohara 四十多年的婚姻,他们常常需要不断学习和包容来自对方的种种个性和缺点。

Ushio Shinohara 现年已经 73 岁,他主要在纽约举行创作,戴着拳击手套上面包裹着海绵,蘸取墨汁在画布上作画。当初二人相识时,Ushio 已经成名,而比他小很多的 Noriko 还是个艺术女青年,算是个粉丝吧,所以二人结婚后,妻子 Noriko 一直默默付出,被当成丈夫身边的助手,但其实她自己也是才华横溢的画家,但是家庭和丈夫让她不得不做出一些牺牲,渐渐为了丈夫的事业放弃了自己的艺术事业。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她也开始重拾画笔,在生活中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婚姻和艺术创作里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当然是很喜欢“小可爱”这个角色,对我来说给了一些生活上的启迪,作为一个有事业心、但也追求家庭的女性,如何定位,如何自处。再个就是,看到了一些在纽约发展的艺术家的生存模式,即使是 Ushio 这样的艺术家也存在吃了上顿没下顿,跟 curator 抱大腿的现状啊!

这个片子拍的也还不错,有点故事性,获得了第 86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的提名,第 29 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纪录片的提名,第 57 届伦敦电影节,最佳纪录片的提名。值得一看吧。

  • 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 Marina Abramovi?: The Artist Is Present (2012)

此片记录了素有“当代行为艺术祖母”之美誉的塞尔维亚行为艺术家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Marina Abramovi? 于 2010 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 举行的大型回顾展“Marina Abramovi? The Artist Is Present”的全过程。第一次看的人可以大致了解了一下行为艺术的展览模式,艺术家的准备,还有其中的辛苦,包括和观众互动的关系。

这大概是很多人接触到第一部艺术家纪录片,确实拍的不错,对于 Abramovi? 的创作路径理得也很清晰。故事也很忧伤,很有煽动性。不得不承认,我看的头两回都哭了,后来再放给学生看,老美本科生(大部分是女生)也看哭了不少。主要是跟 Ulay 的感情戏赚足了眼泪。

不得不承认,Abramovi? 是把我引入艺术世界的人,而最打动的我的就是她和男友艺术家 Ulay 的世纪分手秀,那个堪称史诗般的作品——“The Lovers(情人)”。这一对决定分手的男女一个穿红,一个穿蓝,从中国长城的两头开始朝彼此的方向行进。一边是戈壁,一边是海洋,整个徒步行走的过程用了九十天,除了当地的向导之外,他们就是独自一人。我不能想象他们在三个月的时间里都想了些什么,都回忆了那些,又在期待如何。而就在两人在长城上遇到彼此的那一瞬间,宣告着他们的正式分手。以下是 Abramovi?对这次行为艺术的描述:

“Ulay and I end our relations with this project.

The concept is to approach each other from the two ends of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He begins in the Gobi Desert and I begin at the Yellow Sea; we meet halfway in between.

We each walked 2000 kilometers to say good-bye.

Duration: 90 days. Last meeting on June 3, 1988."

1988 年,两个在外国人在东方奇迹上开始的心酸而浪漫的旅行。纪录片里,那个身着蓝衣的男人在漫天黄沙里一出现,我的眼泪就崩溃了。看到 Marina 一边笑一边哭对着那个遥远的影子不停摇晃着手中的红纱巾时,我想,这才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事,沉痛而完美。

  • 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 Bill Cunningham New York (2010)

这是一部关于街拍鼻祖比尔·坎宁安(Bill Cunningham)的纪录片。今年已经 86 岁的 Bill 依然在工作,是《纽约时报》的一名摄影师,拥有自己的板面专栏“On the Street”以及“Evening Hours”。他从六十年代起便一直沉迷街拍,并享受工作。在比尔的镜头下,不管你是上流名人、普通工人甚至是下城居民,只要你着装出位有个性,Bill 都乐于捕捉你的美。几乎所有的时尚界人士都认识并尊重这位摄影顽童,就连著名时尚杂志 Vogue 的女主编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也说:“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就成为了这部纪录片的名字。

Bill 几乎把一生都献给了时尚和摄影,在这个领域他是一位功不可没的老人。然而,他一辈子没结婚,没有伴侣,没有孩子,目前还一个人住在纽约狭小工作室里。每天,他都穿着那件标志性的蓝色外套,骑着自行车上街拍照。这种坚持和无欲无求真让人鼻酸。Bill 却觉得这样最好,对他来说,拍照以外的任何事都无关紧要,能够自由地捕捉新鲜,才是他的追求。

现在每年的巴黎、纽约时装周,有时候还能在媒体的图片上看到 Bill 老爷爷的身影,有时他在街上工作,有时他坐在 runway 的第一排依旧在拍照。我喜欢这个片子,一个是因为自己挥之不去的老爷爷情结。这样又认真又活泼又有态度的老爷爷简直是我的人生导师。而看了他的经历,又觉得自己在做艺术的职业道路上实在是太不投入了,我是毫无悬念的流俗了。像 Bill 老爷爷这样的不谈爱情、不讲吃穿的工作狂才是历史的赢家。H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n on earth. So true!

  • 酷学校 The Cool School (2008)

《酷学校》记录了美国艺术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从纽约唯一的艺术中心向西海岸——LA 迁移的故事。在 LA 的 50、60 年代兴起了拉一群理念独特、创作大胆的艺术青年群体,也就成为了后来的“cool school”群体的任性兄弟人才,也就是后来对于美国当代艺术影响深远的“The Ferus gang”,包括艺术家 Ed Kienholz, Allen Lynch, Ed Moses, Billy Al Bengston, Robert Irwin, Craig Kauffman, John Altoon。

此片还讲述了著名艺术商人、画廊策展人 Walter Hopps 对于这些“坏男孩”的培养,使他们一个个玩摩托、玩女人的理想主义披头族,从一个松散放纵的小艺术圈子成为了日后跟纽约艺术圈抗衡的加州艺术圈。在这段故事里,可以看到当代艺术、尤其是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从纽约向整个美国本土蔓延、繁殖的过程。也可以看到艺术圈里的艺术现场的竞争,和艺术圈一起成长起来的一批辉煌的艺术家。错综复杂的自我、 对于艺术的激情、 对于金钱和艺术的渴望,都是《酷学校》展现的内容。

由此片也可以看出旧金山、纽约、LA 这几个美国重要艺术市场的区别和发展历程。同时也看到了一群当年的“坏男孩”,如今赫赫有名的“老男孩”之间的情谊,和他们心中那个充满活力的艺术场景。对于抽象主义艺术的追求,观念艺术的发展,这是一个男人的故事,结合了他们男人的血液,他们共享的理念和目标。看到了一个如何从平凡的日常中提炼出非凡艺术的过程,一个创作艺术生活而不失其创意灵魂的艺术情景。

这个片子对我的触动还是挺大的,看到一半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不能这么平庸的活下去了,于是就拿起手机联系了一帮各路朋友,最后成立了《布林客 BLINK》这个艺术电子杂志,目前也做了快两年了,出了 11 本双月刊,马上要迎来二周年纪念刊!布林客 Blink Magazine 开心!

  • John Baldessari 艺术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John Baldessari (2012)

如果你不认识身高超过一米九的美国当代艺术大师 John Baldessari,那么这部记录短片是个很不错的开头。这部片子只有六分钟,却大致介绍了 John Baldessari 的艺术成就。本片由洛杉矶郡立美术馆(LACMA)于 2012 年委托创作,由个性演员和音乐人汤姆·维茨(Tom Waits)担当旁白。短片用具有挑衅性和调侃意味的视觉风格向 John Baldessari 辛辣机智又不乏冷峻理性的作品致敬。整部纪录片也算是个艺术作品,拍摄手法和制作风格很强,看起来很有趣,快节奏、拼贴式的动画效果很展现 John Baldessari 本人艺术的风格。

John Baldessari,生于 1931 年,被誉为美国概念艺术的"教父",他从上世纪 60 年代活跃至今,非常多产,而且一致保持艺术顽童的状态。作为一个加州艺术家,他在上边介绍的《酷学校》里也有戏份,可以看看。John Baldessari 的创作媒介包括绘画、文本、摄影、装置、行为、影像等。他的创作与超现实艺术大师 René Magritte 有着不可言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对图像、语言及符号的解构、挪用和去情境化手法。我最喜欢他对图示和文本之间意义关联和感知关系的持续实验,让美国新一代当代艺术家深受影响和启发。

“I will not make any boring art” (我不再玩无聊的艺术)是 John Baldessari 的一个充满了反讽意味行为艺术作品,也成为了日后他的创作理念,算是一个当代艺术里很有名的梗,本身有符号意义。这个片子除了回顾艺术家创作生涯的重要时间节点和标签化作品风格,对于那些想要和 John Baldessari 一样"成功"的年轻艺术家,老约翰在影片最后奉上了他典型 Baldessari 式的"建议":

1,Talent is cheap 才华不值钱;

2,You have to be possessed which you can't will 你必须被占有(就算你想也不是由你说了算);

3,Being at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儿。

  • 时尚女王:Iris 的华丽传奇 Iris (2014)

如今已经 94 岁的 Iris Apfel(艾瑞斯·阿普菲尔)应该是目前最高龄的时尚 icon,也是非常成功的女商人。她有自己的品牌,她设计布料,她是时尚买手,艺术收藏家,她的收藏品在艺术博物馆做展,引起轰动。Iris 是一个时尚人物,也是一个对于物件特别敏感的艺术家。她本身展示着混搭风格的“鼻祖”形象,在她的身上你总会被超多的层叠和复杂的配饰弄的眼花缭乱。这个如今已经十分瘦小的老太太总用上最罕有的皮革、羽毛、皮草,配上色彩鲜艳的裤子,披一身珠宝饰物,至少二十只手镯、五至十条颈链来武装自己。最重要的配件,一定是那副比她的脸还要大的圆框眼镜,看起来疯狂古怪,也成为自己的标志。

此片还记录了 Iris 和老伴的生活。隔着长镜头,我都能感受到这对儿加起来快两百岁的夫妻之间炙热的爱情。即使一同走过大半个世纪,他们还是打趣的男女朋友,也是事业的伙伴,还是彼此的孩子、相互依恋的老伴,这些感情交织在一起,也成为了 Iris 成功的因素。

Iris 的成名是因为她极具特色的混搭装束,多种颜色、配饰和风格的混搭并轻松驾驭。她喜欢个性、鲜艳、与众不同的东西,现在的衣服都太千篇一律了让她觉得很无趣。还无不调侃地说“纽约 downtown 那些人全都一身黑,那不是 style,那是 uniform”,时尚有时候太无趣了,也过于注重。“概念”和“前卫”而把一些文化性和趣味性的看得太轻了。

在 Iris 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奇妙的美——大胆、个性又极富童心。其实 Iris 在年轻的时候就长得不怎么漂亮,她自己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开始在个人风格上苦心钻研。曾经她十几岁时,就有服饰品牌创始人预言:“你并不漂亮,估计你这辈子也不会再漂亮到哪儿去了,不过没关系,你有比别人更好的东西,你有自己的风格。”而 Iris 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她一直在学习,到九十多岁了还在四处旅行,工作,演讲,办展,从生活中吸收各种新的元素和灵感。希望我到了晚年也一样有她这样的自信和创作里。

  • 人生如戏 Life Itself (2014)

本片是 2013 年逝世的,美国影评界传奇 Roger Ebert 罗杰·伊伯特的遗作。罗杰·伊伯特是美国最著名的影评人、剧本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片子和他个人的畅销自传同名,主要回顾了上世纪 60 年代罗杰·伊伯特与电影制作人好友罗斯·梅尔一起合作《飞越美人谷》时期的个人历史。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影片真实呈现了伊伯特本人:他对电影事业的激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与疾病的悲壮抗争。

罗杰·伊伯特的电影评论在美国和全球被超过 200 家报纸发表。他撰写了超过 15 本书,包括他的电影年鉴。1975 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批评奖的电影影评人。他的电视节目也在全球播放,获得艾美奖提名。2005 年 6 月,伊伯特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得到一颗星,也是第一位获得该荣誉的影评人。2007 年,伊伯特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最有影响的评论家。1994 年开始,他开始以个人视角撰写《伟大的电影》(Great Movies)系列,列出他认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电影。1999 年,他开始举办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一年一度的“罗杰·伊伯特最受忽视电影节”(Roger Ebert's Overlooked Film Festival)。

这部纪录片让我影响深刻的是伊伯特的病症,还有他对待病魔和死亡的态度。在片子中,伊伯特本人没有下巴,只有皮肉,不能说话,那样子让人看了很难受。2003 年他的唾液腺发现癌细胞,因此接受手术,切除了一些组织。2003 年底他接受 4 周的化疗作为唾液腺手术的辅助部分,这也使他的声音受到了一些影响。在与疾病斗争期间,他继续电影评论工作。2006 年 6 月 16 日,在他 64 岁生日之前,他再度接受了外科手术,从他的右颚切除癌细胞并切除了一部分颌骨。

2006 年 10 月 11 日,伊伯特病情基本控制,不再出血。由于肌肉萎缩,他转到芝加哥的一个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后来又转到弗洛里达治疗。2007 年 4 月 25 日,伊伯特遵守了他的承诺,在 2006 年夏天后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出席伊伯特电影节。他已经不能说话,靠他的妻子朗读他的手写便条和大家交流,他引用了他编剧的《飞越美人谷》里的台词:“这是我的重要时候,我非常激动。”

2008 年 1 月 24 日,伊伯特在休斯顿接受手术,治疗以前手术的一些并发症。但是,在经过 11 年于癌症的抗争后,伊伯特还是于 2013 年 4 月 4 日逝世,享年 70 岁。他在去世的两天前在博客上发表最后一篇文章,里面写道:“回想起來,感謝各位陪我走過這一趟旅程,我們以後在電影裡還會相見。”

  • 草间弥生之最爱 草間彌生 -わたし大好き- (2008)

此片记录了草间弥生《爱是永远》系列的创作历程,把怪婆婆的日常生活和创作习惯展现在观众面前。可以看到草间弥生其自视为天才的强烈自信心,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等精神层面的东西。

草间弥生的圆点,是她眼里的能量源,人类生命的原动力。80 岁的草间弥生戴着红色假发,穿着圆点花纹小裙,给人一种“人艺合一”生活和舞台交错的奇妙感觉。草间弥生对艺术的执著、专注,以及她在精神疗养院和工作室之间两点一线的生活,让人更钦佩这个诡异的老人。

最令人感动的是她独自在工作室里作画:她坐在那块几乎占满整个房间的大画板的一边,用一只短小的笔,一点一点、耐心细致地重复画着她的圆点。这些圆点只是她整幅画作和全部思想的一小部分,或者说是造物的基石、基石里的细砂。这个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人作画时究竟是否神志清醒,她意图表达的究竟是一个疯子的理性,还是一个哲人的梦游,我不得而知。

精神疾病带来的是痛苦,也是灵感。很难说草间弥生是欢乐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人,可是,每一天,她都在自己新建的圆点世界里活着、画着。她惧怕时间的流逝,因为她需要思考和表达的情感还有很多,所以她总是突然地抬头仰望,反复呼唤——“宇宙啊!请等等我,请再给我一些时间”。

由此,还可以补充一个草间弥生的早期视频作品,也算是一个她年轻时期的作品集:

  • 草间弥生的自我消解 Kusama's Self-Obliteration (1967)

1957 年,移居美国,大部份时间都在纽约市创作,并开始有“前卫的女王”之称。1960 年代参加了许多反战运动。1967 年,草间弥生在纽约创作了实验短片“自我消解/消灭自己”,在 1968 年得到了比利时第四届国际短片大奖与第二届日本联合树下电影节(アン?アーバー映画祭)的银奖。

在 30 分钟的短片里,草间弥生骑着大马在森林里创作,在湖水和叶片上画圆点,在猫咪、人体上画画、放置彩色的小圆点,把自己和自然、和周围的一切都消灭在了圆点的世界里。其中包括了很多草间弥生后期在胶片上直接绘制的图画、波点、色彩,也算是一种六七十年代艺术家短片的风格创作。

短片的后半部分还记录了六十年代末草间弥生在纽约性解放运动下的一些地下艺术活动,疯狂的人体和波点彩绘的大联欢,个人风格十分突出。在影片的剪辑上,也能够体会出艺术家复杂、不断分裂的内心和大脑。草间弥生的创作被评论家归类到相当多的艺术派别,包含了女权主义、极简主义、超现实主义、原生艺术(Art Brut)、普普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等。但在草间弥生对自己的描述中,她仅是一位“精神病艺术家”(obsessive artist)。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企图呈现的是一种自传式的、深入心理的、性取向的内容;她的创作手法则融汇了绘画、软雕塑、行动艺术与装置艺术等形式。而在相当早的创作时期,她就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并一直保持了这种疯狂的、非常原创性的风格,影响了很多目前活跃在世界舞台的亲年艺术家。这是我在讲 video art 的时候会给学生布置作业的影片,值得一看。

先写这么多吧,以后想到新的再回来补充。

希望大家觉得有用~

欢迎从知乎转发链接去微博/微信。

但如果要转载去《知乎日报》以外的其他媒体平台,请事前私信联系我,我已申请文字原创保护。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对时尚女王、艺术男神的生活感兴趣,让片子满足你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