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扭扭尾巴游起来的技能,人类学到之后也游得飞快

知乎日报 Jennyfool; 353℃ 评论

鱼扭扭尾巴游起来的技能,人类学到之后也游得飞快

图片:Mike Johnston / CC BY

鱼在水中游的机理是什么?

Jennyfool,As foolish as always.

鱼在水中游动的机理属于动物运动学(animal locomotion)的范畴,是仿生学的一个研究分支。

  • 各种游动方式

俗话说“没见过猪跑还没吃过猪肉吗”,咱不知道鱼怎么游泳还能不知道人怎么游泳吗。简单来说,游动就是靠作用力反作用力嘛。以蛙泳为例,手臂划水,脚蹬水,都是向后推水,水流可以施加一个反作用力在人身上,推动人向前游。但这个办法还是有弊端,等你手划到后面了,总得再返回到前面吧?要不然下一步怎么办?向前送手的时候,无论如何缩小水流对手的正面面积,总是免不了会受到向后的反作用力。聪明如人类,自然是不会服输的,所以发明了如自由泳,蝶泳这样向前送手的时候把手拿出水面,减少和避免向后作用力的游泳方式。正因如此,自由泳一般都会比蛙泳快一点。人类有灵活的肩部,而且一般在水面游动,所以有这样的方法。那动物怎么办呢?分别看看在水面游的和在水里游的。在水面游动的禽类,一般都进化出了可以收放的脚蹼,向后划水的时候尽量展开,增加对水面积;而收回来时会收起脚蹼,减少对水面积来最小化向后的反作用力(阻力)。照这个思路,在水里游的似乎应该长出一对大翅膀才对,向后扇水再缩回来岂不是超给力?然而我们都知道,事实上在水里游的,除了海龟这样不赶时间可以慢慢游的(海龟君:游着也中枪,怪我咯?)是靠划动(扇动)这样的方式前进,鱼类大多是靠摆动身体来达到向前游动的目的。为了减小阻力,鱼儿们在进化过程中甚至压根就放弃了上肢(手臂,翅膀)这个技能点,侧面的鱼鳍非常小,只起到方向调节等辅助作用。

说了这么多,总算得到了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结论,那就是“鱼类靠摆动来前游”(废话……)。那接下来就看看为什么鱼儿摆一摆,就可以在水里游得那么欢腾。

  • 推力与反卡门涡街

莫急,一切还要从著名的卡门涡街说起。

众所周知,卡门涡街是流体遇到障碍物时在障碍物后方形成的两排对称的漩涡,漩涡的方向相反,指向涡街的内侧。图一中即为圆柱障碍物后(下游)的卡门涡街。一方面,卡门涡街会引发障碍物的震动,在桥梁设计,高层建筑设计中都必须要考虑到;另一方面卡门涡街会使障碍物后方流体形成一个反向的流动,根据作用力反作用力原理(动量守恒),这会使障碍物受到一个阻力。在空气中因为气体密度很小这股流动的作用力不是很显著,但换成水流这个力就不可小视了。一个直观的理解就是如果人在水里把水往怀里抱,水向自己流,自然就会受到一个与水流方向相反的力。

可是这跟鱼有什么关系?一方面,鱼的流线型的确避免了产生阻力的卡门涡街,另一方面,鱼儿通过不断摆尾来在身后制造了“反卡门涡街(reverse Karman vortex street)”,使身后的水流向后,对自身施加向前的推力。

其实不光是鱼类,很多浮游生物,甚至细菌,细胞(你猜我说的哪种细胞?),(经 @刘佳鑫 提醒在细胞尺度表面力起主导作用,可能无法形成反卡门涡街)都是通过类似的摆动来让自身前行。这样产生向后的水流来推进自己前进,比“愚蠢的人类”靠手划不知道要高明到哪里去了。

(这张图上 U 的方向有一点混乱。简单说明一下(a)中 U 指水流方向,圆柱固定。(b)中 U 指鱼前进速度方向。(c)和(d)中横轴是下游水流速度。(c)中下游水流方向向左,会对圆柱产生向后作用力(阻力)。(d)中下游水流方向向右,对鱼产生向左的推力。)

  • 推力与摆尾的关系

去年一个研究组在《自然》杂志物理子刊上发表了一个适用于小到昆虫,大到蓝鲸的关于摆尾和游动速度之间关系的关系式。这个研究组收集并整理了超过 1000 种动物(包括鱼,哺乳动物,鸟,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的研究数据,发现了一个普适的关系。并且这个关系式就像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 E=mc^2 一样简单而美妙。 研究组发现,如果前进速度参数用雷诺数 Re 表示,摆尾用游动参数(Swimming number)Sw 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

在层流时等于 4/3,在湍流时等于 1。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关系式的推导非常简单,有一点基础的流体力学知识就能看懂。在这里我把文中的推导过程转述如下,不感兴趣可以直接跳过。

首先将三维问题简化为二维,重力方向不做特殊考虑,在之后的推导中表示为每单位深度(per unit depth)。相当于圆柱扰流问题中不考虑圆柱长度方向(或认为圆柱无限长)。

参数定义如下:

U: 鱼前进的速度; L: 鱼的特征长度;

 :水流在鱼表面的边界层厚度;

流体参数:(粘度),(密度),(动粘度)摆尾参数:A(摆幅),(频率)

雷诺数的定义是基于鱼前进的速度和鱼的特征长度

推力(thrust):为了估计摆尾向后推水产生的向前反作用力,我们需要估计被退后的水的质量和加速度。其质量近似为  每单位深度(垂直纸面方向),其加速度为 ,所以其反作用力为两者之积  。考虑到摆尾和前进方向角度为 A/L,所以延前进方向的推力更新为 

摩擦阻力(skin drag):层流时,水流作用在鱼表面的阻力可以近似为  每单位深度,其中边界层厚度可以用雷诺数估计。带入 Re 的定义可得摩擦阻力为 。阻力等于推力整理可得:

其中游动系数,可以看做是截面方向的雷诺数。

湍流阻力(pressure drag):在湍流中,阻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滞止阻力(pressure drag),可以近似为  每单位深度,与推力平衡可以得出 

下图为研究组整理的数据点。

虽然以上的分析是针对左右摆动的鱼所得出的结论,但这个结论可以推广到上下摆尾的蓝鲸。至于鸟类的数据点是怎么得出的就不是很清楚了……

PS: 请专业人士不吝赐教,大刀斧正;另外,文中如果有艰深晦涩之处,也请大家多提意见和建议,我会争取改正,在以后的文章中注意。

PPS:做了一周的调研,完成渣制图,在知乎公式编辑器里面打了半天之后发现有点文不对题…按高考作文应该 0 分算…舍不得删掉,勉强放在这里看一看吧,嘤嘤嘤~~~

关于转载:

欢迎个人分享到朋友圈等私人平台。公众号和媒体请署名转载,欢迎打赏 。

参考条目: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C3%A1rm%C3%A1n_vortex_street

2. Eloy, Christophe. "Optimal Strouhal number for swimming animals." Journal of Fluids and Structures 30 (2012): 205-218.

3. Gazzola, Mattia, Médéric Argentina, and Lakshminarayanan Mahadevan. "Scaling macroscopic aquatic locomotion." Nature Physics (2014).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鱼扭扭尾巴游起来的技能,人类学到之后也游得飞快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