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爱尔兰汪峰” 拯救世界的多线程任务中,唱片业的互动狂想只是其一
VICE中国
唯物论?是 “唯物论” 平台在我们网站开设的科技专栏,主要跟科技产品有关。不仅会推介世界各地层出不穷的新兴科技玩意儿,也凶狠地吐槽了所有辜负了21世纪的智能垃圾。
为了避免被怀疑做广告的嫌疑,我们将不提供任何产品购买链接,但欢迎生产这些产品的公司来送钱。软文价格面议。
如果你一个月前看了那场 卡得半死的 iPhone 6 发布会,一定不会错过 “Tim Cook 和 Bono 这两个五十岁老男人欢快奔向对方触碰手指” 那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一瞬间。素有 “爱尔兰汪峰” 之称的 St. Bono 以及他率领的 U2 乐队多年来与苹果公司关系暧昧,在乔布斯驾崩后,这种粘湿的亲密则过继到了 Tim Cook 身上。那一晚,随着两人一系列非常电视购物直销风格的互动,苹果戏剧性地在几秒之内将免费的 U2 新专辑《Song of Innocence》强制推送至每台苹果设备,制造出本世纪最大的木马事件。
免费的东西不见得都是喜悦,至少那些忙着删除莫名其妙多出来的新专辑的人们毫不领情;数天后,苹果公司意识到这是一次鲁莽的行为,不得不发布了一个插件来帮助用户进行乐库清理。
但有关于此的笑话开始蔓延:Sharon Osbourne、饶舌歌手 Tyler, the Creator 等诸多明星纷纷跳出来高调恶嘲 U2;名嘴 Jimmy Kimmel 在其主持的 TV Show 里加入一段 Fall Out Boy 乐队帮助路人删除该专辑的感人画面;一些音乐界评论家则认为,U2 这么做是在贬低音乐,播恶遗臭;Salon.com 甚至指控 U2 为 “美国人最恨的乐队”。
苹果与 U2 的卿卿我我已非一朝一夕,那款 U2 限定版 iPod 不仅名垂千古,以 Bono 头像为源本的播放图标也沿用至今。
一边倒的骂声让人目眩神迷,伟大的超级乐队仿佛一夜成了人人喊打的角色。
但《时代》杂志并不这么看。他们在上月的封面故事《U2 的新使命》中以 “四位传道士希望说服听众再次重视音乐” 为由,试图解释 U2 “免费赠送新专辑” 的行为动机:“音乐行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翻天地覆的转变,这给所有人留下了疑问 —— U2 提供的解决方案确实可行吗?”
这位有幸和 Bono 在硅谷共进午餐的作者围绕 “寻觅救赎之道” 展开,并追叙 U2 的历史。他们曾是一支来自爱尔兰都柏林,名叫 Shalom 的基督教乐队。乐队成员 Larry Mullen 如此告白:“我最终从基督信仰中获得拯救,每天醒来,才能开始清新洁净的一天。” 就这样,“虔诚的信仰” 成为了 U2 永远背负的十字架;后来他们突破政治边界以及重重阻碍,与 ONE.ORG 结成了的奇怪联盟,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是因为他们的音乐脱颖而出?还是彼此惺惺相惜?
图为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亲自为 Bono 的墨镜开光赐福。
对 U2 这样有使命感的乐队来说,他们不满足于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也不会只顾操心如何完善他们的世界巡演,如何包装场馆,如何寻找下一副很酷的室内墨镜。现在,他们想要 “治疗这个带给他们一切的产业”。即使新专辑《Song of Innocence》供 iTunes 用户免费下载,Bono 仍声称 “我不相信免费的音乐,音乐是神圣的仪式!”
一些人认为:与大企业合作是背叛,甚至称 U2 是 “公司乐队”;U2 则表示,他们所做的具有深刻的颠覆意义 —— “这是一次可以追溯到米开朗基罗时代的艺术赞助形式的回归。” “音乐行业正处于 ‘天底’(最低点),排行榜也完蛋了”,音乐消费者越来越不愿意为音乐付费买单。U2 要 “驾驭数字时代,而不是狼狈地被动应付拳头”。
有数据表明,在《Song of Innocence》发布后,U2 的过往专辑销售有了大幅增长。(如果那些90后的新听众多听几遍《Joshua Trees》,没准会更讨厌《Song of Innocence》吧?)
看及此,我已经被这 “孤立奋战拯救世界” 的宏大叙事打动得膝盖酥软几欲匍匐于地,崇高的精神洁癖、对音乐黄金时代深沉的眷恋沉甸甸压得我苟延残喘,直到 Bono 告诉我,之后的新专辑将使用一种包含音频和视频的多媒体 “互动” 格式,不能盗版!内有包含歌词的多彩内页设计,你可以 “跟歌词一起玩”。
Bono 还描绘了一个坐地铁里跟 “歌词” 玩的场面。
我不知是否有苹果工程师当场吐出一口血来。显然,嘲笑一位年过五十被迫进入数字时代的老人在技术上的无知不是件地道的事情,或许是苹果工程师忘了告诉 Bono:在这个时代,阻止数字媒介被盗版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或许是 Bono 忘了排练营销措辞,在发布会台上随口就自然发挥。第一时间,我脑中浮现出 “妈妈兴高采烈告诉我她点开 Winamp 播放器的视觉插件后看到满屏光雨飘摇彩虹字幕鱼跃”,转念又是另一画面 “乙烯基同心圆一圈圈的转,皮革的香味,温暖昏黄的音色,半百老人放下黑胶唱臂,翻开黑胶内页文案插画仔仔细细看来。”
我很难想象 Bono 说的这种 “拯救世界” 的音乐形式会是什么样子。苹果一直在做有交互的音乐专辑包装形式,2009年推出的 iTunes LP 的格式,基本上是 HTML5 包装的信息展示小网页 —— 点击链接可以看到内页图片花絮视频歌词等各种细节信息。这种静态展示形式的互动显然不够有人味儿,iTunes LP 半死不活的情况自不难预料。同期的另外两种 CD-1 和 CD +内置图片的格式,最后基本沦为卡拉 OK 字幕器,大违其制造浸入式体验的初衷。
以字幕和图片与用户互动的另一种极端则是:音乐成了背景,聆听变得次要,体验过于游戏化最终变成多媒体互动小说,成了如今流行日本的 Gal game,成了 Mud。在游戏界看来,这种形式的创新可笑到不值一提。
从实验艺术角度看,比约克于2011年发布的概念专辑应该是音乐互动领域最大的一次突破:这个 “有关本质” 的项目随 iPad 程序一起发布,允许听众下载交互内容。虽然每次只能操作一首歌,但其让听众探索乐曲中的艺术和技术如何有机组合发酵的过程,却是相当具有前瞻性。“这种交互接触到了音乐的内核,不再是附属物,” 冰岛王菲说。“但这毕竟是首歌。” 但这个项目最终没法持续商业运作起来;随后比约克在 Kickstarter 上发起了安卓版的众筹,也因募捐寥寥而夭折。
去年冬天,Beyonce 发布了一张让大家兴奋了一阵子的同名专辑:豪华版专辑的每首歌附带了一段每首歌的录制视频。这并算上什么高科技的玩法,自然花费也不多。另外,还有好几十位音乐家都为自己的专辑发布了互动 APP(或者可以被称为 “豪华版专辑的复制品”)。最近,老甲虫 Paul McCartney 也推出了对他来说历史意义重大的大盒装,其中所谓的互动成分也无非是在歌词内页中加入了一些工作室的360度全景图。
不管怎么说,我对苹果和 U2 的爱腻之吻还是抱有丝丝期待的。正如《时代》所说:“也许这不是 U2 第一次担负的所谓 ‘伟大的使命’,但这应该是最伟大的一次”,“即使下一张专辑获得成功也远远不够。Bono、Edge、Clayton、Mullen 四人可是要试图拯救音乐啊。他们可能会失败,但绝不会放弃尝试。”
文字/王老虎
“唯物论” 是一个每周六早晨让你周末闹心的科技专栏。如果你想每天闹心,请在微博(?@唯物01?)或微信(搜索公众号 Rakunew)关注他们的每日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