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府为何同意英国使臣不行跪拜礼?
图片:Pixabay / CC0其实清朝本能上是不同意英国人不行跪拜礼的,而英国人从近现代的国际关系考虑又是坚决不愿意行跪拜礼。
两者的矛盾一经产生,居然花了近一百年才解决。
跪拜礼对于清朝来说非常重要,这不是简单的双膝跪地,更不是单膝跪地,而是“三跪九叩”。它几乎同等于清朝的天朝上国地位。
清朝继承中华大统后,也继承了朝贡制度。清朝自认为天朝上国,周边国家为藩属国,他们是朝贡关系。清朝是君,藩属是臣,臣见君,焉有不规之礼?别说是使节,就算是君主来了,见大清皇帝都得三跪九叩。所以,清朝眼中所有国家都是藩属,别管你是朝鲜越南,还是葡萄牙英吉利,来我朝,那就是觐见上国,必须得拜。事关国体,不容谈判!
但是,英国人可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自己和清朝一样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是平等的关系,肯定不能以臣礼事你,断然不想三跪九叩。
矛盾产生了,咋办?
其实对于清朝,这根本不算矛盾,你英国远在万里海外,跟我根本不搭嘎,我也管不到你的事,你不想跪,就算了,你不认我这个君,我还不认你这个臣呢。我走我的阳关道,你走你的独木桥,咱们海水不犯井水!我懒得和你 bb。
但是对于英国可不行。英国处于对外扩张期,有很强的贸易需求,长期以来,和中国贸易不顺,他们就想见大皇帝,就商贸等事宜谈判,要平等谈判。
就这样,英国等西方人为了实现平等地面见中国皇帝,开始从外交、军事、zhengzhi、文化等方面努力渗透,英国人用了一百年才慢慢敲开这道门缝,而大清国也用了一百年慢慢接受这个事实。这一百年一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
第一阶段:热脸贴冷屁,西方人只能跪见大清朝皇帝。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处于全盛时期,西方人要见清朝皇帝,清朝不允许他们有任何比比,三跪九叩是第一步,不跪就不见。
那你可能疑问了,不是乾隆时期马嘎尔尼来华,就单膝跪地以西方礼仪见了乾隆吗?
我们长期以来确实是这样认为的,1793 年,马嘎尔尼以拜寿为名,携带大量礼品,想和清朝建立正常商贸和外交关系,当他得知被要求三跪九叩觐见乾隆时,十分生气。马嘎尔尼反复和和珅等大臣沟通,争取了单膝跪地礼,像觐见英王那样见乾隆。但是乾隆过于骄傲自满,他提出的正常外交商贸要求都被否决了。
其实马嘎尔尼撒了个弥天大谎,骗了我们两百多年,他确实没有完成外交使命,但是他却没有单膝跪地,为了见乾隆,他乖乖地三跪九叩。
回到英国后,他不知道处于什么目的,写了本自传,骗英国人自己在礼仪据理力争,行了单膝跪地礼,维护了大英帝国尊严。
他不但骗了当时的英国人,也骗了我们,但是骗不了历史学家。他们早就看穿了马嘎尔尼的把戏,还列了很多证据。
证据一:珅及其同僚奏折
和珅是乾隆的宠臣和重臣,在马嘎尔尼这件事上,他多次参与磋商,是重要的亲历者。他在英使觐见前,给乾隆写奏折,汇报英使觐见时的礼仪安排:
“英吉利国贡使到时,……臣和珅同礼部堂官率钦天监监副索德超,带领英吉利正副使臣等恭递表文,由避暑山庄宫门右边门至殿前阶下,向上跪捧恭递,御前大臣福长安恭接,转呈御览。臣等即令该贡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礼,毕。”
你看,和珅的奏折把英使者如何进门,怎么呈递国书,如何下跪行礼,写得明明白白,“行三跪九叩礼”赫然纸上。
不仅和珅自己写,当时的军机处也上折子写了这道流程,写得更为详细,最后一行写道“臣等仍由西踏跺带至地平前中间槛内,向上行三跪九叩首礼,毕。”
程序和和珅写的一模一样,各种礼仪细节完全符合。身为乾隆的臣子,如果眼睁睁地看着马嘎尔尼他们不行三跪九叩之礼,自己却硬要骗乾隆皇帝,那他们是活腻了。
证据二:英使代表团其他人的英文记录
马嘎尔尼和他的副使斯当东这些人写了他们用行西礼觐见乾隆,但是其他人却敢于写出真相。
英使团的秘书温德在日记中写了这么一段:
“当皇帝陛下经过时,有人通知我们走出帐篷,让我们在中国官员和鞑靼王公对面排好队伍。我们按当地方式施了礼。也就是说跪地,叩头,九下。“
这段文字写得很清楚,”叩头,九下“,就是三跪九叩之礼。在路上目睹天颜就这样,何况正式觐见呢?(更多证据可参阅文末的参考文献)
所以说,这一阶段西方使者要想见我大皇帝,只要乖乖下跪。其实还有其他国家使者下跪的记录,比如康熙五十九年的俄国使臣伊斯梅洛夫觐见康熙帝,雍正五年的葡萄牙使臣麦德乐觐见雍正,都是行三跪九叩,还有荷兰、葡萄牙的使臣也都是以贡使的身份行三跪九叩之礼。
对于不想三跪九叩的使者,清朝有没有通融,说那就按照西方行单膝跪地呢?
哪能呢?!
比如,嘉庆朝时英国又派了阿美士德使团,他坚决不想跪。清朝说,“乾隆五十八年尔使臣行礼跪叩如仪,此次岂容改异?!““当今大皇帝事事恪守先朝制度,尔等不肯遵行中国礼仪,断难准尔等瞻觐。”
你不行礼就算了。于是阿美士德也就没有见到嘉庆,更没有谈成什么事。
因此,在这个阶段,西方想使用外交手段,平等觐见中国皇帝,进行商业谈判,那是不可能。这一晃就过了四十多年,历史转到了 1839 年。
第二阶段:靠着坚船利炮,要站着见皇帝
英国觉得光这样拖,不行啊。何时才能站在见大清皇帝呢?正好这个时候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开始了,英国就趁机发动了鸦片战争,由外交变为军事,给清朝施压。
大清帝国不抗揍,几下就被英国打到了谈判桌上,签订了《南京条约》。英国本来想在北京设立公使馆,这样见皇帝比较方便。但是清朝死活不同意,黄毛夷人怎么能驻京!英国也觉得一下子太急,慢点来也行,先开五个通商口岸,住到城里去再说。(鸦片战争以前,外国人只允许在广州城外居住做生意,不允许进程,不需要学汉语等。)
可是让英国万万没想到,别说进北京了,他们进广州城就遭到广州官民的巨大反对,愣是十几年都进不去。清朝朝廷对西方人也并不友好。
于是瞅准机会,找好借口,英法又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不让我们驻京,我们就打进不北京。英法联军进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惩戒清朝。随后又强迫签订了《北京条约》,其中一条明确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觐见皇帝时必须行西方礼仪!!
白纸黑字都写在了条约里。
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城下之盟,是清朝迫不得已才签订的。当时咸丰皇帝明确给谈判的奕?说,答应啥条件都行,就是被人外国人进驻北京。但是,英法西方人要的就是公使进京,而且站着见皇帝,非写在条约不可!
条约写好了,那就见吧。
哪能?!
清朝实在不想让外国人站着见皇帝,也没有其他办法,就祭起了一个“拖“字诀。
第三阶段:清朝犯了拖延症,英法等西方人政治渗透
清朝先以咸丰皇帝在承德,不在北京为由,拖着不见外国公使。
但是没多久,咸丰死了。慈禧、慈安发动辛酉政变,带着小皇帝垂帘听政。清朝更有了拖的理由。
他们说,男女授受不亲,两位太后为女儿身,不方便见外国大老爷们。
外国人觉得这个理由似乎也不好回绝,毕竟这是人家的风俗啊。但是他们可没有闲着,支持当政的洋务派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人,让他们日益亲外,觉得皇帝接见使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天终于来了。
1873 年,同治十二年正月,已经完成大婚的同治皇帝终于“学有典成“,两宫太后还政,不再垂帘听政,小皇帝自己亲政啦。这样,帘子后面没有女人了,男女授受不亲不存在了,外国可是可以见皇帝了吧,对了是站着。
于是,西方国家大使当即提出要面见圣上。
拖了这么久,清朝再也找不出理由拒绝了。
见吧。
但是清朝的总理衙门还是本着“朝廷体制,争得一分是一分。”还是想让外国人跪着见皇上。
外国人怎么能够答应,但是经过几个月的谈判和争取,总理衙门还真争取了一些特殊权力。
首先,清朝允许各国使臣觐见时不行跪拜礼,作为交换,外国使臣则需要对中国皇帝格外诚敬,由国际惯例的三鞠躬礼改成了五鞠躬礼。清朝皇帝赚了两个躬。
第二呢,使臣递交国书的时候,不能首先论及政务,而必须只能提“请安奏贺”数言,显示对皇帝尊重。
第三呢,在觐见前,各位使臣必须要得先画站位图,反复演练,确保无误。
可是,清朝还是觉得就这样这些小鬼子还是心有不甘啊,于是对接见的地点做了手脚,专门挑选出紫光阁来接见他们。
为什么挑选紫光阁呢?因为紫光阁过去是用来接见各地藩王属国的地方,清朝自我安慰,我用紫光阁来接见你们,就说明你们还是我心中的夷人,我心中的小鬼子。
清朝在对这件事上,就像一个谈恋爱时期的小姑娘,内心戏爆棚,而且自导自演,努力寻找能够安慰自己的一些自尊心。
外国使者倒并不是很在意,只要你让我们见皇帝,而且不跪着见皇帝,你上面的要求我们都答应你,鞠五个躬,就鞠五个躬;在紫光阁见,就在紫光阁见。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同治十二年六月初五,阳历 1873 年 6 月 29 日,英法美俄荷兰还有日本使臣在紫光阁觐见了同治皇帝。
清政府还是很傲娇,为了显示不重视这件事,官方媒体根本不予报道和宣传,《清实录》只有了二三十个字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没有多余的任何细节。
但是外媒则很兴奋,法国巴黎的《世界画报》专门请画家用翻译官的速写绘制了铜版画还再现这件事。
上海的《申报》也对这件事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具体的内容咱就不说了,礼仪都是比较枯燥的。
整个觐见过程也比较短,只有短短的半个小时。但是,从西方的角度来看,他们为了这半个小时的努力,如果从马嘎尔尼算起的话,已经有了 80 年。
他们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瓦解了清政府的军事防务体系,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支持辛酉政变,扫除了清政府内部所谓的“排外“政治势力。
然而,军事和政治上的障碍可以扫除,可是无形的心理上的“天朝“壁垒却难以攻破。
跪和不跪的问题,就是天朝壁垒的最后一条防线。同治六年、同治二十年清政府内部围绕觐见不觐见,跪不跪展开多次争论,那些坚持让外国使臣见皇帝的人就是因为洋人不是人,是夷,是禽兽,是他们的属国,夷人非向化之国,华与夷是君子与禽兽的区别。
这种观点是西方人不能接受的,他们觉得不能忍受针对自己的不平等对待,他们就想通过这次觐见,让中国的君臣上下,百姓看到,他们绝不能再以外夷来对待他们,更不能以属国来轻视他们。
当这些外国人挺直身体走进紫光阁时,他们突破的绝不仅仅是皇宫大门,更是那道无形的夷夏大防的堡垒;
当同治皇帝接受了洋人的鞠躬礼,并且作揖回礼时,传统的朝贡制度被重重地摔倒了地上,那种天朝的神话也宣告破灭。
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一场胜利,西方人终于可以和中国人平起平坐地交往了。
同时,这次觐见对清政府来说也很重要,这意味着我“天朝上国“也循着自找的台阶,从“天上“来到了地上,屹立于万国之列了。
参考文献:
1 现代民族与封建民族的冲突:马嘎尔尼师团访华论西论
2 乾嘉之际英人的中国经验——以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的“中国著述”为中心
3 论清代有关乾隆朝英使觐见礼的记述变化
4 马戛尔尼跪谒乾隆帝考析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清朝政府为何同意英国使臣不行跪拜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