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年代,大学生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知乎日报 Chilly 133℃ 评论

没有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年代,大学生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图片:《中国合伙人》

Chilly,低级趣味/建硕/一注/副总/

相比现在一堆骚年坐在一起就开始玩手机和各种电子数码产品的景象,我觉得当时的我们一点都不无聊。真的。

1996 年我进入大学,开启人生中不可磨灭的一段。那时,我们还没有手机和各种聊天软件,互联网与个人电脑远未普及,偶有个别的孩子超喜欢微机,不过是三寸盘五寸盘。由于是建筑系,期间我们最主要的事情是课程设计,以及各种练习。建筑系的专业教室除了桌子很大还架着图板,几乎跟高中教室没区别。面对面的交流,是最容易发生的事。总会有人画不下去了跑到你桌子旁声称前来「学习」,其实丫就是来指责你的,一通评论之后丫就心满意足的走了。然后你为了实施报复,也会这样对待他,当然会变本加厉。也不乏有站在旁边静静瞻仰你画图的,你可以好好享受一阵子,直到最后丫要走时,抛下一句「你是变态!!」然后看着你疑惑的眼神哈哈狂笑而去。至于大家画图时的插科打诨、嬉笑怒骂、追逐嬉戏、欢声歌唱、放声朗诵、男生调戏女生(基本仅限于言语、玩笑之类)、女生义正辞严地或极为暧昧地回复男生、用随声听放音乐、到有人开始在教室使用电脑的时候聚众游戏、排队游戏、聚众趁女生不在时看有颜色的光碟。凡此种种,单单教室里,已然很丰富了。

生活中,我们很少把衣服拿到洗衣店去洗,都是自己搓,自己洗。当然有不会洗的,大家发现后,因为无法把这一切照下来发到微信,所以大可以一起在水房赤裸裸地当面嘲笑他,鄙视他,同时开他的玩笑,大肆宣泄自己的情感。然后他当然会不服,大笑着回骂,负隅顽抗作困兽斗,绝不会像宅男那样轻易生气,也不能把这一切,发到微信。

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很少在外面吃饭,大部分时候我们会在食堂吃,或打饭回寝室来吃。聚众吃饭也是很有意思的,常常是一两个寝室的人团聚在两张桌子周围,十几号骚动的骚年,其间的玩笑和趣味,除了混杂的菜香,实在别有一番味道。尽管大学食堂的饭菜很不好吃,但是意识到这一点,显然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的当时生活费大约就是几百块。除了吃喝穿用,余下的,我们还要买书买笔买纸呢!

每个人的才能和特长,在那个时候,基本都会得到一定用处。会写诗可以去文宣;有美术功底可以入美宣;有音乐细胞可以去校乐队;野心勃勃的可以进入学生会;爱说话或思维敏捷者可参加辩论赛;爱出风头者可当各类校内及学院节目的主持人;喜静之人可以默默苦练国画或书法,然后交到各种竞赛里一鸣惊人;四肢发达者亦可加入学院的各种体育协会,然后期待在场上干掉对手,为学院争光。假若你什么都不会也没关系,泡妞则必为首选,你总可以趁着夜色月光去大学生活动中心(后来叫舞厅)请姑娘跳个舞吧!

而我作为一个理科生,其实理科奇差,需要在高数复习时,像狗一样祈求那些曾经的理科尖子为我辅导,卑贱得要死,同时会被嘲笑,会被鄙视。但我一点都不生气,因为到最后,往往是给我讲解一道题,他们自己讲了数遍而我还是不懂,他们自己生气了。但我毕竟不是废人——我写字虽不算顶呱呱的好,但比没有练过字的大部分同学,毕竟好了一些。你居然会写毛笔字!好吧,来吧,美宣欢迎您,文宣欢迎您。于是我就经常去学院的文美宣参与制作各种告示及各种公益招贴,提着毛笔在红色大纸上故作拽样,或坐到大板上踌躇下一笔怎么画,频繁冒充文艺青年。有时候还要熬夜加班哦!我记得我帮一个葫芦岛的同学一起在美宣的作画室里面画到很晚,尽管画得很烂,但两个人嘻嘻哈哈闲聊扯淡述说往事,并没有微信短信铛地一声跳出来干扰气氛。就这样轻松愉快画到深夜,总算完成任务。第二天一早,这块宣传某个活动的煽情大板就出现在众人必经的校干道上,供大家欣赏,或者唾弃,但我的满足,已然全在那些色彩和文字里了。

到了冬天,有着坡度的校干道上会结冰,生于巴蜀的我会频繁摔跤,极囧。然后被扶起来,当然我不会赖上扶我的人。南方的同学照例会被嘲笑,会被鄙视,而在嘲笑之后,北方的同学会教我们滑冰,或者带着我们一起滑冰。雪大之时,大家都呼喊纠集起来,打一场牛叉的雪仗。建筑系人不多,常以年级为单位,漫天飞雪中一场混战,总会有热血青年或愤怒骚年悍然只身跳出战壕然后被对方瞬间围歼的,也总会有你一抬手一不小心就命中对方某个姑娘的,也总会有你沾沾自喜时不明飞行物趴地一声击中面门的,总会一方攻防不利被渐渐打散而一方依然众志成城的。结束时不管战局结果,众人都会迎着雪花,欢声雷动。这样的欢乐时刻,应该不是苹果系列可以带来的。

熄灯之后,照例是各种聊天,扯淡以及哈哈大笑。内容涉及各方面,从女生的容颜形体,可以谈到西方艺术,然后到深邃的外太空乃至世间民生疾苦。谈到兴起,甚至可以引发慷慨激昂的争论乃至雄壮的个人演讲,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躺着的我们会一一给出自己的分数,晋级,还是不晋级。有时 PK 不出结局,评委和选手的声音都会逐渐增大,惊扰四邻,直到辅导员在外面怒吼,扬言要客观理性地通过校规修理我们。到了考试季,总有人复习不佳,惴惴不安,需要卑贱地点着蜡烛或者打开应急灯看书,寝室的气氛被他们造得异常诡异恐慌。甚至还有勤奋好学之人在走廊上借着灯光看书的,甚至还有变态为了完成作业图纸架着图板在走廊、寝室门厅的,这些都是深夜的各种景致。那时的我们,实在不曾想到,若干年后,居然会有这么如此多的数码产品,可以自己躺在熄灯后的床上看啊!

与现今学子们最有区别的,也是令我们最激动和振奋的部分,无疑是纸质的书信。与远方的亲人、朋友、恋人之间的往来书信。那个时候,出现了大哥大和摩托 L2000,但不是我们有能力使用的。没有微信、没有短信、没有微博,当然也不会有陌陌,顶多后来有个传呼机。我们除了使用公用电话在夜晚给远方捎去问候,更多的,我们会花一些时间,满怀感情地书写信件,剩下的,也就是等待和思念了。

从北国到蜀地,一封信,往往要几天,一周乃至更多。等待和思念,令这一切,美了许多。这种体验,是隽永而美好的,也是无法再次获取的。书信里,我们安静下来,梳理思路,把自己这段时间的遭遇和变化描绘详尽,向对方诉说自己的内心;书信里,我们诚实而从容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书信里,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也看到真实的对方。而家书,其实数量是最少的。

父母亲会在合适的时候,打电话到传达室,因为他们需要听到那熟悉的声音。后来,寝室里就有插卡电话了。家书虽少,却是最重的。我常在看家书的时候流泪,思念家人和思乡的感觉,在面对父母和小妹的亲笔字迹时,情不自禁。那帮尚在故乡复读高三的兄弟们写来的信,时常看得热血沸腾,他们骄傲地告诉你他们痛扁了某个潜入校园多日的惯偷,如今名声在年级再次赫赫,就差等着你放假回去一起庆功了。

恋人的书信如果迟迟不来,则往往会引发一阵恐慌,或许是信件掉了,或许,是她想离开了。至于是哪一种,你或许需要再写一封信,很凝重地投到校区路口那个熟悉的绿色邮筒之中,然后祈祷,然后等待。有一天,你终于看到信封上那熟悉而娟秀的字迹,你会发疯似地拆开它,然后当你知道她说她觉得好奇怪怎么你还没回信其实她也跟你也一样焦急的时候,你的狂喜,实在是多少年之后都可以回忆的。

几天来看到大家一些诚恳评论,在此一并谢过,感谢诸君的诚意和回复。需要说明的是:我并非觉得,玩手机电脑乃至数码产品就算无聊。科技时代及其成果,必然带给我们更多乐趣与方便。过去的时代已然过去,无需垂吊。怀旧这件事,积极地看,只是当下生活的调味品,只是为了让我们现在与将来的生活显得更美好。

过去的年代并非一定比现在好,但一定有它美好的一面。而我想表达的重点在于,在那些没有太多科技玩具的年代里,人和人之间的距离的的确确是很近的,而我们的时光的的确确是开心而充实,难忘而美好的。我的确是在怀旧,是在美化过去,因为在我看来,那些日子,如当下一样,多年以后都可以成为美好的回忆。但请勿认为,我描绘以往,就是要抹杀现在,并不是这样。我说我们当年之青春无悔,目的显然不是为了讥讽否认当下学子们之青春。彼青春此青春,都必有绚烂可爱的时刻,这一点一定要说明。其实生于 70 年代的人到上大学时,比之我们的父辈们,生活已算相当美好了。而随着科技进步,生活只会更美好,当然,也确实更美好了。正因为我深爱我现在的生活和时代,也正因为有现在的科技便利,我才会在深夜偶然看到这个问题时,快速写下这些有关回忆的文字,我按捺不住地想将那时的一些动人的闪回呈现给诸君,将那时的一些欢笑感痛与诸君聊做分享,也仅此而已。谢谢各位。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没有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年代,大学生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