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万有瘾力第26期:克隆奴隶

科技万有瘾力 网易新媒体 214℃ 评论

导语:200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政治宣言,要求各国禁止一切形式的“有违人类尊严”的克隆人研究。奴隶制更是臭名昭著的社会制度,社会中的大部分劳动者无报酬且无人生自由。两者结合会是怎样的反乌托邦?本期《科技万有瘾力》将暂时放下善良的伦理包袱,描绘一个允许克隆人类并作为奴隶使用的“黑暗未来”。

技术并非克隆人类的瓶颈,伦理和法律禁令才是。但是,现有的克隆技术无法做到大规模、低成本地生产克隆人类,更谈不上将它们作为奴隶了。大规模生产克隆奴隶,不可或缺的技术是“人造子宫”和“记忆移植”,前者用于制造克隆奴隶们的身体,后者令奴隶们快速掌握生产技能。

克隆成功率正提高,经历了276次失败换来“多利”出生,而再次克隆“多利”的成功率则达到了4/5
克隆成功率正提高,经历了276次失败换来"多利羊"出生,而再次克隆“多利”的成功率则达到了4/5;图为再次重生的"多利羊"

在使用克隆人奴隶时,最为关键的是将他们与自然人类隔离开来。视需要,克隆人类可以从事劳动密集或高风险、但无法使用机器人替代的岗位;甚至可以作为移植器官的来源。在不少涉及克隆人的影视作品中,已经提前描绘了克隆人奴隶的使用情境。

当然,即使技术上可行、客观上存在需要,克隆人奴隶也绝不会被允许。人类社会的人文关怀和情操若足够强大,必会尽力阻止疯狂的技术反噬人类。

克隆人奴隶制造指南

将人类体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去掉了细胞核的人类卵细胞,诱导其发育为胚胎,然后将胚胎植入代孕的母体就可以克隆出与本体一模一样的克隆人。

施瓦辛格在《第六日》中的扮相;电影中的世界也明令禁止克隆人类
施瓦辛格在《第六日》中的扮相;电影中的世界也明令禁止克隆人类

大众对于克隆人的概念深受影视作品影响,提及克隆,首先想到的就是克隆体与本体混淆的问题。事实上,以目前的技术克隆人类,克隆体与本体既不会有外貌上的混淆,也不会有记忆的继承:因为克隆体仍然需要有代孕的母亲怀胎10月后才出生,并从婴儿开始抚养。克隆体和本体间会有数十年的年龄差距;对本体而言,克隆体就像一个比自己年轻的双胞胎弟妹。克隆体更不可能拥有本体的记忆、经历和后天留下的伤疤。

认为控制生育是《美丽新世界》中的反乌托邦一大特征
认为控制生育是《美丽新世界》一书中的反乌托邦的特征之一

现有的技术,并不适合大规模生产克隆人用于生产劳动。培养一位克隆人作为合格的工人、农民或服务行业从业者,同样需要家庭或机构的养育,需要在学校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花费的时间和成本并不比培养一位自然人公民低廉。

制造克隆奴隶,需要的是影视作品中而非现实中的克隆技术:批量化生产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的成年人。

人造子宫:工厂化生产奴隶

像电影中那样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克隆人,人造子宫是一项必要的技术。人造子宫能够替代“稀缺”的天然子宫,在体外为受精卵和胚胎提供发育的环境。

子宫生理结构示意图
人体的子宫生理结构示意图

科学界正在研制中的人造子宫共分两种:一种是在体外制造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工子宫,其中的子宫内壁、羊水等都是与母体子宫相同;另一种则是“培养皿”形式的子宫,即在培养皿注入羊水,用一套全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胚胎的营养供应和废物排泄。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研究人员发现:子宫在长期的进化中已经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地步,人类用营养液、生长激素等化学物质创造的模拟环境,总会有自己的缺陷。

人造子宫示意图
人造子宫示意图

受此教训,日本科学家在一块很小的“芯片”状结构内部创建出了子宫内膜组织,胚胎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可以由子宫内膜细胞提供。最终的微型人造子宫在外型上与芯片十分神似。它呈长方体,宽2毫米,高0.5毫米,中间圆形的凹槽是受精卵着床的地方,里面有子宫内膜,四角的3个通道分别用来放入精子、卵子及营养液。

受法律限制,这套系统只尝试过培养人类的早期胚胎;在动物实验中,从该“人造子宫”中诞生的幼崽都没能成活。使用人造子宫在体外孕育生命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在现实中,人造子宫将是同性恋群体的福音,令他们无需代孕即可养育后代
在现实中,人造子宫将是同性恋群体的福音,令他们无需代孕即可养育后代

在制造克隆奴隶时,人造子宫的意义还有两方面的额外意义,其一,突破了人类盆骨对新生儿个头的限制,能够在培养罐中一步到位生长到成人状态;其二,切断了代孕母亲与克隆人的感情纽带,进一步抹掉克隆体作为“人类”的特征。

记忆移植:速成的熟练劳工

从培养罐子中诞生的克隆奴隶,拥有成人的体魄,但脑中仍然空白。学习的过程太漫长,记忆移植将是熟练劳工的速成捷径。

2013年10大可能改变世界的创新科学技术
2013年10大可能改变世界的创新科学技术

MIT将记忆移植列入了最新出炉的“2013年10大可能改变世界的创新科学技术”。美国洛杉矶南加大的生物工程及神经学家柏杰(Theodore Berger)博士的研究团队研发仿人脑神经元、模拟人脑处理单一讯号运作模式的矽晶片记忆体已有20多年之久。该团队近期宣称已经破解人类脑部储存长期记忆的方式与记忆码的型态。

科技万有瘾力第26期:克隆奴隶
在现实中,记忆移植

柏杰博士表示他的目标是帮失忆者植入可重新创造长期记忆的神经元晶片,协助他们的脑部恢复记忆力。设想一名阿兹海默症病人不认识亲人、甚至连自己是谁也不知道时,若能将他先前储存在电子记忆体内的记忆重新植入脑部,就能让他重拾往日的生活。

案例证明,记忆并不靠谱,篡改记忆无需黑衣人的道具,心理医生就能做到
案例证明,记忆并不靠谱,篡改记忆无需黑衣人的道具,心理医生就能做到

除了使用“硬件”方式植入记忆,用药物的方法“抹去”记忆也轻而易举。去年末,加拿大蒙科学家们发现可以通过抑制一种叫做糖皮质的激素的分泌帮助患者“忘却”痛苦记忆。实验发现,服用大剂量美替拉酮后对于负面情节的记忆明显比较差,但对普通情节的回忆却与常人无异,不受药物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负面情绪的影响会持续较长时间,当体内糖皮质激素水平已经恢复正常,但对负面情节的记忆仍然显著低于常人。

4月24日到4月27日仅4天时间内,富士康河南郑州工厂两名员工跳楼
4月24日到4月27日仅4天时间内,富士康河南郑州工厂两名员工跳楼

对于克隆奴隶产业,记忆移植的意义自然不消说;抹去负面情绪的药物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如果这一手段在现实中被允许采用,恐怕将员工当作零部件使用的富士康会迫不及待采用吧。

克隆人奴隶使用手册

在任何情况下,使用克隆人奴隶的最高原则是:将克隆人奴隶们与外界隔离开开,严防奴隶们接受未经筛选的外来信息。各中原因一语可道明:人类的情感和智力正是克隆人作为奴隶的价值所在,但这也意味着当他们明白真相,反抗和叛乱不可避免。

由脸谱网社交图绘画而成的世界地图,仍有4国无法访问
由脸谱网社交图绘画而成的世界地图,仍有4国无法访问

隔离外界信息作为统治的手段,在现实中也不乏采用的例子。以缅甸为例,在近年大力推进民主化的过程中,开放民营日报、取消出版审查、解禁Facebook、摇号出售廉价手机SIM卡等等均是在放松军政府时期作为统治手段的信息管制。以手机SIM卡为例,此前一张手机SIM卡在缅甸售价150美元至400美元,拥有手机者寥寥无几,控制信息流动毫无压力。

使用案例一:

电影《云图》中的一个故事描绘了使用克隆人作为奴隶的近未来。届时首尔已经被海平面吞没,人类在架起的高楼中继续作乐。自然人在那个时代被称作“纯种人”,而在人工子宫中诞生的克隆人在各行各业提供服务。

《云图》剧照,首尔已经被升高的海平面淹没
《云图》剧照,首尔已经被升高的海平面淹没

克隆奴隶们相信她们服务满一定年限就能够结束劳役,前往“乐园”。而所谓的“乐园”其实就是制造克隆人们的工厂,使用超过年限的克隆人们在此被“屠宰”,并回收身体中的蛋白质等再利用。最惨无人道的是,克隆奴隶们平时实用的蛋白营养补充剂的原料,也正是被“屠宰”同胞的身体。

《云图》剧照,克隆人服务员在饮用营养剂
《云图》剧照,克隆人服务员在饮用营养剂"速扑"

这一残酷真相把克隆奴隶们蒙在鼓里,大多数“纯种人”对此也一无所知。

使用案例二:

小成本科幻电影《月球》里的男主角是一位矿工的克隆体,在月球上替一家大公司采矿。但他对自己的克隆人身份全然不知,相信自己有妻有女,并且合同期满即可带着一大笔工资回归地球享受天伦之乐。

孤身一人在月面采矿的工作令人类难以忍受
《月球》剧照;孤身一人在月面采矿的工作令人类难以忍受

而事实的真相是:采矿公司为节约成本,向主角的“本体”购买了身体基因、脑中记忆,并在月球的采矿基地备下大量克隆体用于采矿。一旦前一个克隆人发生意外或自然衰竭死亡,就激活新的一具身体,植入记忆后继续工作。

为防克隆人获知事实,采矿公司切断了基地与地球间的通讯,并定期向克隆人发送事先准备好的来自“妻子”的视频信息,让克隆人对未来抱以希望,安心工作。

使用案例三:

第三个电影中的使用案例同样充斥着对克隆人的欺骗。电影《逃出克隆岛》中,男女主角以为他们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社区里。据科学家说,他们是地球最后一批存活的人类。而在他们这个群体里面,将会抽签决定人选,派去一个世外桃源的小岛上面生活。然而在没选中之前,他们得忍受没有自由、备受监管的生活。

科学家使用老鼠心脏制造海蜇;旨在弄清肌肉如何活动,为研制新型人工心脏铺路
科学家使用老鼠心脏制造海蜇;旨在弄清肌肉如何活动,为研制新型人工心脏铺路。在克隆受阻的现实下,不失为医用器官的替代选项

当然,所谓的世外桃源岛根本不存在,而他们本身只是岛上居民的克隆版本——或者说是活体的器官储备。等到居民需要替换器官,他们就将被解剖后掏出器官拯救人类。

上述3部电影中想象出的案例也分别代表了克隆奴隶的3种使用方向:从事机器人无法胜任的服务行业;在遥远星球担当孤独一人的艰苦工作;或者干脆是为人类提供器官。

愿人文关怀胜过冷酷想象

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日前表示,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最大危险是高度发达的科技。该研究所称,科技发展速度之快超过了人类的控制能力,就像孩童手里的致命武器。

拥有核武的金正恩至多挟持中国
拥有核武的金正恩至多挟持中国

《逻辑思维》的主讲人举过一个最为直观的例子:倘若反物质制造技术成熟,区区30吨就能够毁灭地球——也就是一辆载重卡车的重量。这意味着极少数的人就可以挟持全球。如今某邻国的小胖子手上只有核弹,要是有了反物质,那还了得?

结语:能够驾驭科技的,只能是人类社会的人文关怀和情操。当你阅读本期《科技万有瘾力》提及的克隆技术、以及电影中的情节时感觉到抵触,那正是内心的良善部分在本能反应。最后引一句《云图》中的克隆人“星美451”的台词作为结尾:“无论我们诞生于培育箱还是母体,我们都是纯种人。”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科技万有瘾力第26期:克隆奴隶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