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热门 · 一脸严肃,誓死捍卫女性赤裸上身的权利

知乎日报 肖弘扬 137℃ 评论

年度热门 · 一脸严肃,誓死捍卫女性赤裸上身的权利

图片:CFP

如何看待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的“裸胸权”?

肖弘扬,历史系学生

我觉得这其实可以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得理解现代女权主义的思想。当然,女权主义源流很深,经过两百年的发展至今也出现了不少分支,不过我本人并不研究女权主义,只能简单借用他们的思想谈谈理解,如果理解有错还请指出。

现代女权主义的一个诉求就是模糊性和性别的界限,类似抗议活动的观念基础就是这一诉求。经过女权主义者多年的斗争,现在西方社会已经普遍接受了性(sex)与性别(gender)的区别。具体地讲,西方社会主流的观点是,性是天生的、生物性的、僵硬的,而性别是后天的、文化性的、流动的。

讲得理论一点,女性(femininity)是女人的标志,“女性(the feminine)”这一名称是一种指称(signification),而指示的主体是掌握话语权的男性。因此在(男权)社会的语言里面,女人是“他者”,永远处在与“自我”不同的地位。说白了,这是一种权力关系。“女性”的身份是这个权力体系的工具。因此女性得不到解放,有其文化因素。

女权主义理论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她们认为,需要对性与性别加以区分,指出性别的本质是后天的,施加在女人身上的。男人和女人都首先是人,再通过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变成了“男性”和“女性”。(当然,更准确的说,如果“女性”是一种后天施加的观念的话,在这个意义上,其实只有一种性别——女性。因此,人只能变成女性,而男性生来就是男性。)波伏娃说,没有生来的女人,只有变成的女人,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一些女权主义理论家直接指出性别是虚假的。性别就意味着物化。伊利格瑞(Luce Irigaray)在此之上就指出,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化都是以男性为指称主体的结构(male-signifying economy),女性就是男性指称的工具。举个例子,在男权社会里面,男人夸耀自己的女伴容貌漂亮,以此互相攀比。这可能就是女性被物化的例子,女性和金钱一样,是标志男人成就、地位的物品。

伊利格瑞以此为基础,指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面,女性根本没有主观真实性,女人永远是客体。所以,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本质上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性别差异只是一个迷惑性的词语而已。那么,性别差异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存在的?只有在男人和女人都有了相同的主观真实性的时候,才是存在的。怎么样才能具有相同的主观真实性呢?伊利格瑞说得并不是很清楚,不同的人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的看法,但可以理解的结论是,女性至少需要转化自己的身份。女权主义的文化平权运动就是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裸胸运动就是在揭示,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性别界限其实应该是不存在的(准确地讲,“至少我们女权主义者是想要让它不存在的”),女人和男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应当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文化地位。男人可以做的事,我们应当也能做。在这个层面上讲,争取裸胸的权利是在抗拒物化。这个运动本身的价值诉求对不对暂且不论,但其逻辑我认为就是这样。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来理解这个运动。刚刚我讲的是性别层面上的理解。这个问题的核心关切还可以从性的方面来阐释。现当代的女权主义理论家(特别是巴特勒 [Judith Butler] )认为,不仅性别的概念是有问题的,性的概念,同等的,也有问题。巴特勒的问题是,为什么性一定是二元的?一般的回应可能会说,这是生物特征决定的。但她认为生物特征的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在传统的二元性认知中,性(sex)、性别(gender)、性偏好(sexual preferences)被整合到了一起,男人、男性、对女性产生性欲——我们认为这是认为一个正常男人的特征。

这样的认知会带来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一些身份会变得“难以理解”、“不完整”。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同性恋就是这种“不可理解”的身份。但巴特勒的问题是,凭什么这样呢?她的答案是,这是社会的权力结构的产物。说白了,“可理解的性”是通过权力建构起来的。当然,同性恋现在的处境已经大有好转,但现代社会仍然“难以理解”双性人。巴特勒认为,我们难以在二元性认知的框架下去描述双性人的原因,正是因为这个框架本身就是被推理性地建构起来的(discursively constructed)。而巴特勒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我们描述同性恋时,我们总会用到“似男一方”(butch),“似女一方”(femme)?她认为这也是我们的性认知框架是建构产物的证据。在这个意义上,她提出,性没有本体的真实。因此,异性恋和同性恋的关系不是“摹本和原本的关系,而是摹本和摹本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性”本身也是一种认知模式。而根据这个逻辑,要做到男女真正的平等,光去解决“性别”的认知模式是不够的。根据福柯的理论(福柯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女权主义),权力离散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之中,因此认知问题是一个权力分配的问题。女性要解放,就必须要“夺权”。什么权?话语权、认知权。

一些女权主义者嘴上叫着“男女平等”,但“男女平等”这一口号就在传达“我是女人,和你们男人不同”这样的观念。在巴特勒看来,这无形地在认知上强化男权中心主义(phallogocentrism)。女人要得到真正的解放,必须跳出男权中心主义的话语窠臼。必须重新认知女人。只有当男人和女人的认知区别不存在,大家的身份都是“人”的时候,我们才能谈平等。

因此,在欧洲的一些学校和幼儿园(总体上来讲,欧洲的女权主义思潮更加偏向于无差异化性别的理念),老师并不会分开准备“男孩”玩具和“女孩”玩具,而是给他们玩一样的玩具,让他们尽可能少地认知自己的身份差异。这种行为就是建立在这一观念之上的。美国学校解决种族问题的理念也是一样:美国中小学校教育学生的时候,都尽力地淡化种族差异的概念,想让他们越少认知自己的种族身份越好(虽然很难),因为在理想的状态下,只有当大家都把自己定义为“人”,而不是“黑人”、“白人”,或者“亚裔”、“非裔”的时候,真正的种族平等才能实现。

所以,巴特勒给自己的名著《性别麻烦》取的副标题是:“女权主义与身份的颠覆(subversion of identity)”:她要做的,就是颠覆男权社会的二元性别认知论。裸胸运动,做的也是这件事:只有当人们对我们现在理解的“性别差异”不再在乎的时候,男人和女人的才可能在主观真实上变成平等的“人”。在这个意义上,女权主义的名字不应该是“女权主义”,而应该是“平权主义”。

我觉得裸胸运动背后的观念基础就是这样。总结起来说,就是女性要夺权。这个运动的后果是什么样,我觉得现在作出评价还太早,我也无法作出预测。当然,布鲁姆(Allan Bloom)对此表达了他的担忧,他认为这会使得性变得乏然无趣,变得随意。他觉得这是一种价值虚无主义。但无论如何,裸胸运动背后的观念基础是很深厚的,而不是简单的玩笑,这场运动和少数族裔平权运动一样,是有潜力彻底改变我们社会的面貌的,我们应该严肃以待之。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年度热门 · 一脸严肃,誓死捍卫女性赤裸上身的权利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