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坏习惯 · 对你职业生涯帮助最大的习惯是什么

知乎日报 MJ勺子;Raymond Wang 154℃ 评论

好习惯坏习惯 · 对你职业生涯帮助最大的习惯是什么

图片:Yestone.com 版权图片库

MJ勺子,必见辽阔之地

多收集工作中的细节,尤其别人分享的和你看到的。

我不懂卡车,但常听到运营的人说一台XX型的重卡,满负荷运转,一年要换12到18条轮胎;有人会告诉你,他用什么办法把运输中的风险转嫁给外租车司机……随身携带的小本和笔、Gmail、Evernote,都可记下来。点滴积累,假以时日,会成为系统的知识。

善于管理庞杂的知识。在没有Evernote之前,我的资料和笔记都存在电脑,文件夹分门别类,会常整理,每个文档都包含三要素:主题、时间、人名。工作中,也这样要求我的同事,按照一致的标准建立文件夹、撰写文档标题。如果别人打开你的电脑、邮箱,直观、快捷的找到他想要的东西,而不用搜索,就很好。

基本不参加或少参加同行业的沙龙和官方聚会,原因很简单,保持清醒,你是业内人,但是一定要保持一个置身「界外」的心态和状态。

查理芒格认为要触类旁通,用广泛的、跨领域的知识,辅助你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经过实践,我举双手赞同,因为受益于此。 善用微博、微信、BBS等渠道,搜集小道消息、八卦,搜集由一线人员分享的数据和事实,然后自己做筛选,去伪存真,碎片也可以拼出全貌。可以称之为「炼金术」。 也是弥补不参加业内活动的损失。

生意上的来往,不一定要真,但必须诚。虚实是一种策略,但信用和信任会是一种长期的价值投资,无捷径可逾越。

周期性的让自己处于「空杯状态」,反思、否定、归纳,再上路。这个过程,我称之为「知行合一」,做正确的事,做你反复思索后笃信的事,不是盲从,不是屈就。当然,这样做,必然要经受比常人更多的曲折和险阻。但过程是有意义的。

不希望转载到别处,谢谢。

Raymond Wang,lawyer

对我职业生涯帮助比较大的一个习惯可能是“勤于整理资料”。每天不管工作多忙,都会留出一些时间搜集资料、分类整理,既包括最新的法律条文,也包括媒体报道的案例,主管官员讲话,公布的判决书、招股书,法官律师专家的分析,行业八卦,图书摘录,音频视频。这件事我从大四实习时开始做,工作日基本上都能坚持,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有时也是我整理资料的过程。由于资料收集的比较齐全,更新及时,使我做研究的速度比同事要快很多也更准确,相当于用半成品炒菜和现买现洗现做的区别。如果碰到一些客户催的特别急或特别乱的事,老板往往会想起我来,哪怕我以前从来没做过这个领域。这种资料整理还有一个好处,使我对法律和政策变化的脉络比较熟悉(有时看到“新闻”就专门搜集相关“旧闻”),碰到一些跨越多年的复杂交易,在文件中快进快退都不至于把自己搞晕。

我爸是我见过的记忆力最好的人之一(他曾是侦察兵),但他老跟我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子”,我自己则总结“好笔头子不如烂电脑”。

补充:

有几位知友在知乎评论中留言,对我的分类方法很感兴趣,其实说起来也是平淡无奇,只是比较适合我个人。

(1)我在初期分类很粗,大类就是“财经”和“法律”,然后是类似“商法、民法、行政法”这样的类别,下面是“合同、侵权”这样的子目录,和学科的基本逻辑一致。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一些关键词在文件名中频繁出现,比如VIE,那么就专门建一个子目录。不用特别追求逻辑层次上的严密,关键是自己要能快速找到。

(2)收集的资料绝大部分都是TXT文本,我在存档前经过“脱水”处理,只保留我认为有价值的内容,但一定会保留时间和作者,便于需要时引用。

(3)我在文件命名上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首先是对原文的标题进行修改,尽量统一使用专业术语,比如把“假外资”全改成“返程投资”;如果一份文件涉及两个内容,比如“外商投资”和“并购”,那么我会在两个文件夹中分别存储,但命名可能不同;如果文件出自某位我特别信任的专家或机构之手,我会特别注明作者,比如“陈永坚 赎回条款的玄机 200804”;如果文件的内容非常重要,但存在一些硬伤,我也会注明“(存疑)”,当找到更好的信息来源时替换掉。

(4)如果在读书时发现有用的内容,我会写一个很短的TXT,比如:外管局75号文的适用范围,内容是参见XX书XX页。特别重要的内容,就扫描下来。

(5)在线的音频和视频,我一般会用地址探测软件找到实际地址,下载到本地,因为一两年后很多链接都失效了。如果音频视频比较长,会在文件名中注明“(重点从15分钟开始)”

(6)有知友问“时间维度如何纳入?”我个人基本上是按照内容分类,不考虑时间维度,因为对资料的可靠性影响不大。但会在每一个文件名中注明时间,便于检索。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好习惯坏习惯 · 对你职业生涯帮助最大的习惯是什么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