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元人吴西逸有《雁儿落 带过得胜令》,其中一句是这样写的:“床前,放几册冷淡渊明传;窗前,抄几联清新杜甫篇。”陶潜之文冷淡,令人看淡世间纷纷扰扰;少陵之诗清新,让人体味尘世浮浮沉沉。叶嘉莹先生的一本《唐宋词十七讲》,让我亦在词的世界里沉醉流连。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有言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此言得之。在经历了隋唐时期诗歌艺术的繁荣发展之后,高雅艺术越来越需要走进民间,贴合百姓生活,可以吟唱,便于理解的词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也由此产生。曾几何时,“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舞文弄墨无非是为了附庸风雅;而今阅毕掩卷,不禁觉得口角噙香。
词是美的。
浓艳精致如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清丽婉转如韦庄:“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 深美闳约如冯延巳:“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真挚生动如李煜:“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刚劲流畅如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婉约感伤如秦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有吴文英一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让我不禁感叹古人遣词造句之精妙。
在这十七讲里,我偏爱苏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大约是林清玄先生最欣赏的文人了吧,老先生说过:“以清静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除了苏轼,谁能如此!苏词之多,最爱的不是那那脍炙人口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亦不是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予独爱这两阙,与诸君共享。
一是这阙《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一个内心真正明净旷达的人,一个真正有宽大胸襟的人,无论是在逆境里行走,还是在乱世间徜徉,他都可以让自己在失意中超脱,获得平静。好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我仿若看到了佛祖拈花一笑,纯净了世事。所谓清欢,是一种由繁到简、由简至繁,由浓到淡、由淡至浓的过程。清欢,就是可以将一杯浓茶,品出淡泊的凉意;也可以将一杯白开水,喝成一种至雅的美丽。在萦回的生命中,只要找到心灵的方向,多少曲折的道路,都可以海阔天空;多少繁芜的过程,都可以云淡风轻。真正的清欢,未必要脱下世俗华丽的羽裳,给自己穿上朴素的外衣。在深山老林里,盖一间茅舍,修篱种菜,每天粗茶淡饭,无欲无求。而是身处繁华世象中,拥有平和的心态,淡定的情怀,懂得取舍,学会感恩。这样,多一份淡雅,少一份浮华;多一份简约,少一份庸碌。清欢是一种人生境界,任何的茫然寻找和苦苦追逐,都是徒劳。人与清欢,有着缘分,说不定有一天,你可以在一杯茶中,品出清欢;在一朵莲中,悟出菩提。这就是清欢,带着俗世淡淡的烟火,又有着佛前浅浅的禅意。记得白落梅曾为一座寺院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是一座千年古刹,你看那,曾经粉饰过的院墙,已褪去了淡淡铅华。只留下,梵音经贝,在寂寞空山,过尽烟霞。几多僧者,芒鞋竹杖,辗转无数天涯,再相逢,不知又会在何处人家。真不如,静坐在莲台下,将禅心云水,煮成一壶闲茶。只可惜,翠竹虽在,已不见、那年梅花。”将禅心云水煮成一壶闲茶,品出每个人各自的清欢。所谓,人间有味,有味是清欢。当苏轼经历宦海沉浮之后,来此山林之间,啜一杯清茶,品一碟素菜,必当艳羡陶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但他绝不会留在这一方净土,可他还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宰相之才”的苏子瞻!如此生活,可浅尝可体会却不可沉醉忘归路。可惜今时今日,红尘易老,清欢难寻,空留我无限遗憾。
另一是这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声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子必是读孔孟的,他也必是爱读《南华经》的吧:“至乐无乐,至誉无誉”。但苏子与庄子是不同的,庄子独与天地来往,“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但苏子出尘入尘,身处官场,却不为名利所缚。庄子说“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他厌弃名利,不想让这些俗物沾身。然而,苏轼看上去就可爱的多:“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首词中最爱这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里面有一偈《寄生草》果然填的极妙:“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完后写了一个偈子:“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还附上一首《寄生草 解偈》:“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黛玉还给宝玉的偈子后加了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其实宝黛二人都有一颗禅心,苏子又何尝不是呢?那手持竹杖,脚穿芒鞋的东坡,虽未在莲台下剃度点化,却有一种在烟雨中行走的无谓和超然。放下碌碌红尘,在万状云烟中,消遣平生意。所谓参禅悟道,其实就是一份心境,没有慈悲的含容,没有豁达的胸襟,没有沉静的思想,是无法端坐在莲台,看悠悠沧海,造化桑田。一个人,处滔滔浊世,要做到自在圆融,实属不易。许多人,都笑自己不能轻松的来去,感到惭愧,辜负平生。其实,像六祖慧能一样“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要沾染一点慧能的悟性和庄子淡泊的气息,便可入境了。东坡先生便做到了,删繁就简,那般轻易,抒尽平生。这么多年的行色匆匆,换一次又一次灯火阑珊下的蓦然回首。回首看来,竟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无前因也无果。云烟散去,相忘江湖。走到最后,只有一种心境: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佛说,万物皆有情。在有情的岁月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真实的自己。世俗给你我的,不过是一件或朴素、或华贵的羽衣,我们可以装扮得更加妖娆,也可以褪去所有的光环。做一个明心见性的人,以清醒自居,以淡然自持,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放下执念,让不舍得,成为舍得;让不快乐,成为快乐;也让一无所有,成为所有。在深邃无涯的书海里,我们都是一叶漂浮的小舟,永远不知道此岸和彼岸的距离有多远。只是凭着一种感觉,寻一处适合自己的港湾,做着短暂停泊。也许我们,有一段缘分,才会相逢在今生的渡口,一起投宿在唐宋词句里。从此,可以将年华,以及年华长出的记忆,都安放在这册书卷上,安放在淡淡的徽宣上。多年以后,像观看一部古老的影片,依旧黑白分明,情节如初。时光的纸笺,铺展开深深浅浅的记忆,刻下的不是沧桑,而是花叶的静美。有人在路口守望,是为了等待,一个可以相随的身影,安慰孤独的灵魂。文字原本就无言,那些被记录的足迹,像是命运埋下的伏笔,我们依旧用单纯的眼睛,企盼错过的可以重新珍惜。将心中在宋词里,无需用眼泪来浇灌,无需用情感来喂养,在某一个春天的清晨里,就可以看到那条落叶的山径,已经开满了清芬的花朵。我们把书捧在手心,幸福的气息,就这样盈怀。最简单的幸福不就是这样吗,华枝春满,月圆天心。可知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斟一壶梅花酒,花开半季,情暖三生。
我有一壶酒,君可愿陪我共赏这阙词?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我有一壶酒,与君细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