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杂谈:IPO亮剑

新闻杂谈 网易新媒体 135℃ 评论

昨天上午股市一开盘,各大门户就急着在首页展示指数暴跌的消息。截至收盘,确认为两市逾400只个股跌停,创业板跌幅更达8.26%,创下历史最大单日记录。

这一切都缘于中国证监会上周六突然宣布的IPO重启计划。根据这家管理机构通过官方网站发表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及答记者问,股票发行将自此逐步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预计到2014年1月,约有50家企业能完成程序并陆续上市。

此讯当即成为中国媒体追逐热点,多数都市报均将其作为周日头版头条。各式预测分析中,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的一句感慨广为流传:“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公布,宣布了长期悬在中国股民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平安落下,长期以来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输入泡沫的毒瘤有望消减,中国股市真实牛市到了。”

昨天,第一财经日报则回忆了消息传来时的场面:“‘太突然了。’一个临时发布会,宣布四大新政,证监会11月30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让很多跑口记者和市场人士多少有些措手不及。这四大新政就是重启新股发行并向注册制过渡、启动优先股试点、借壳上市执行IPO标准、设定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下限……当证监会发言人每念出一个新政关键词时,下面都一阵惊叹。”

按照这篇稿件的引述,之所以会有突如其来的临时新闻发布会,是因为高层领导一直没有签发相关决定,周六签发了就马上开会发布,“一是在周末发布可以减少对股市的影响,二是不能等到下一个周五的发布会,以防其间有信息泄露。”

用了一个星期天来消化后,媒体解读昨天早晨如潮水般涌来。仅以第一财经日报为例,就有《新股发行改革再提速,大步迈向注册制》、《批量发行遏制“炒新”,创业板热度难再》、《优先股试点将启,金融和公共事业或先行》、《投行备战IPO重启,注册制过渡期迎严峻考验》等大篇幅组合报道,另附评论《新股发行体制市场化的重要一步》,宣告“新股发行体制进一步市场化、距离注册制改革更为接近,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为人所乐见”:“这份改革意见,最突出的关键词即是‘市场化’和‘法制化’。回看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证监会的这份改革意见,可视为三中全会相关决定的落地……市场经济的历史一再说明,不是建立于法制背景下的市场化,皆可能是伪市场化。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新股发行体制的改革意见,同时高举‘市场化’和‘法制化’的旗帜,或许非刻意创新,却是对必要规律的遵循。既要推动市场化,也要推动法制化,两者缺一不可。”

但是,热情洋溢的赞扬话音刚落,就迎来了股市暴跌。于是,今晨,这份报纸也承认,“对于券商而言,IPO新政也不尽然都是好消息”,“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新的发行制度改革将加剧‘马太效应’,投行将迎新一轮严酷洗牌”。此外,“针对A股的分化走势,市场人士的观点也显得分歧明显。综合来看,认为IPO重启对市场构成短期利空,但四大改革政策对市场构成长期利好成为市场的主流观点,但就短期股指的走势而言,则分歧较为明显。”

根据《IPO重启“断崖刀”,砍去创业板千亿市值》一稿中总结的市场普遍观点,“创业板的命运在上周六证监会出台IPO新政后就已经注定了”:“时隔五年,百股跌停的状况再次降临中国股市……不准借壳、批量发行、存量发行、控制‘三高’等政策让创业板逐渐失去了吸引力。有券商策略分析师表示,该板块下跌或将持续至明年2月—3月份……分析人士指出,昨日市场用暴跌回应监管层,‘我们明白你的用意’——对创业板的投机不要抱侥幸心理;高价发行很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赶快让市场回归理性。”

“不经短痛难有新生”——这不,环球时报今晨请来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万喆,为昨天这场暴跌叫好:“过去股市疾患人尽皆知,但因为怕见血,宁可养痈为患。今次改革一经‘亮剑’,果然刀刀见血,但为的是割却痈瘤,走向新生,实在是件好事。一直有人以为三中全会的《决定》太过平淡。然而《决定》精神看似轻描淡写,但字字千斤,贯彻下去,必有良效,仿若于无声处听惊雷。”

作为最高喉舌,人民日报今晨亦刊《改革重构股市生态》之论,由作者谢卫群强调“我们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总的来看,此次新股发行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是史无前例的,明确了政府和市场的定位和边界,凸显了市场化、法制化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改革基调。可以说,改革选取新股发行这一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抓住了主要矛盾,将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核准制下,IPO股票作为稀缺资源,无论企业好坏,发行定价多高,股票都容易遭到疯抢和恶炒。从核准制到注册制,这一股票供给方式的改变,未来将彻底改变股市的‘玩法’,对股市老旧的生态系统冲击巨大,有利于从根子上斩断股市‘炒小炒新炒差’的恶劣之风。”

而早在“黑色星期一”开盘之前,马光远的专栏就已经同时发表在南方都市报和财经网首页上。这位经济学博士认定《新股发行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后的救赎》:“从过去20多年中国资本市场的种种表现看,现行新股发行制度堪称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制度不公之源。无论是令投资者色变的‘大小非’减持问题,还是高市盈率问题,乃至于中国股市‘圈钱市’的本质,根子都在丧失起码的公平基因的新股发行制度……‘意见’只是一个开始,考虑到复杂的利益纠葛以及资本市场长期的积弊,解决新股发行中的市场化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机构和上市公司等庞大的利益团体,证监会即使是最聪明的猫,也是和最庞大的老鼠在博弈。”

当天早晨,东方早报也由特约评论员周俊生预测过《新股发行改革,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在A股市场的历史上,已经出现了多次新股发行不得不中断的纪录,这虽然有监管部门通过行政之手直接干预的作用,但交易市场的承受力比较差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此次新股发行中断时间超过一年,被作为监管部门直接干预市场的一个反面例子而受到舆论的广泛批评,并且直接催生了向新股发行注册制的过渡。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此次证监会决定重启新股发行,A股市场的资金面却并没有出现变化,在整个宏观经济流动性偏紧的背景下,A股市场不可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因此,未来的A股市场是否能够承受密集的新股发行,仍然是不能让人放心的。在新股发行由审核制向注册制过渡的背景下,监管部门将不会再动用行政之手干预股票发行的节奏以及发行定价。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企业利用股票发行圈钱的风气并不会马上改变,它将对A股市场产生巨大的压力。值得肯定的是,此次证监会作出的改革意见,针对企业股票发行过程中的定价规定了许多限制性措施,甚至准备恢复十年前已经试验过的‘市值配售’,但这些措施是否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还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更为重要的是,在市场获得了选择、评价新股的权利以后,还需要监管部门更强大的监管力量,需要中介机构的勤勉诚信,而所有这些在目前的A股市场上还是很不足的。”

或喜或忧,或短或长,各类证券投资类媒体上正汇聚着林林总总的券商分析。因为出版周期而略有迟到的21世纪经济报道,今天向门户首页呈上了决策层的思维解析:“当证监会主席肖钢再次吹响中国资本市场制度重大改革的号角之后。2013年最后一个月,注定不会成为终场前倒脚时间,各方资本都在行动,无缝对接2014年,托起希望,孕育变革……没有人知道,在IPO征求意见稿出台到最终方案发布的短短176天里,肖钢对于A股市场的发展有过怎么样的思考,但是不用怀疑的是,这位履新不足一年的证监会主席,已经决心将A股彻底交还市场。”

同样感慨于“在高度的保密中,这份5000余字重磅文件在三中全会后当月内出炉,并在一个应该平静的周六震撼了整个市场”,记者杨颖桦在《176天的质变 第四轮IPO改革终稿出炉解密》中引述参与修订人士的说法,声称“整个意见经过了多次的修改”:“11月15日出炉的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新股发行注册制,也为最终意见的出炉带来了最关键的定调……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份定位于往注册制过渡的超5000字文件。与6月7日的1.0版本对比,调整较大。而最终文件的发布时刻也耐人寻味,在召开例行发布会仅仅一天之后的周六,证监会临时召开新闻通气会,有接近监管层人士指出,或是因为最终文件在11月29日晚间方最终获批通过。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可以展示这份被保密的最终版本面世的突然性及修改过程之多:即使是证监会发行部的人员,也要在11月30日紧急按照最终意见稿调整最新的审核流程。因为该稿在保密的过程中,发生修改了很多次。”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新闻杂谈:IPO亮剑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