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低科技向普通人证明地球是圆的?
图片:Public Domain如何向常人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从拓扑学的角度来考虑或许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题目中提到有人认为“坐船环游地球一周”即可证明地球表面是个球面(2-sphere),而在 flat earth society 所提出的模型(以下简称 FET)中,即便“环绕世界一圈,回到起点”也并不能很好地证明“球面说”。事实上,只需要稍微改进一下“环绕地球一圈”这个方法,即可分辨 FET 与球面模型的区别。
首先想象一下,地球上举办了首届环球马拉松锦标赛(TODO:想个好点儿的例子),比赛路线必须是首尾相接的,像这样:
结果,
没有选手完成比赛,因为赛道太长了。于是,组委会决定逐年缩减赛道长度,直到有人能完成比赛。同时,出于节省成本考虑(就当是这样吧),新赛道是通过贴着地面连续移动旧赛道而形成的。几年下来,马拉松赛道被修成了这样:
对你没看错,因为前些年口碑太差,已经没有人愿意参加比赛了,所以赛道的长度最终归零,赛事委员会 运 营 爆 破。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如果赛委会转而信仰 FET,运营爆破可不可以避免呢?首先我们来试图理解一下,从拓扑学的角度来看,FET 到底说了什么。
就笔者在 FES 论坛上的观察来看,其信众自身也没有对“平面地球的边界是什么样的”形成统一的意见。在此举两个我看到的说法为例。 首先是吃豆人说,即“从屏幕底端走进去便会从屏幕顶端走出来”。当然,吃豆人的屏幕一般是方形的,而 FET 模型是个圆盘,这该怎么办?没事同伦一下就好了:
其中 代表 FET 圆盘边界上的两条线段。至于为什么只用两条就够了,因为对于线段 上任意一点 ,进入 的人都会出现在与之“虫洞相连”的 点。由此,上下两条边界线段可以视为同一条(注意方向),左右边界同理。接下来我们把圆盘变方,使线段 分别映射到 ,同时保留他们之间的“虫洞关系”。不要问我为什么能这么做,你大概不会想听。
接下来,我们可以把方形的上下,左右两条边对应粘好:
于是我们看到了更加直观的吃豆人世界:一个甜甜圈的外表面!
回到马拉松组委会的运营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最开始的赛道是 或者他们之间的任意组合(e.g. 跑 2 圈 再跑 -1 圈 )的话,无论沿着地球表面(禁止挖坑!)连续挪动赛道多少次,赛道长度都不可能变成零。世界线由此发生了改变,组委会的赛道永不 trivial!后人用一句话总结了这段历史:
下面再来看第二种 FET 的说法,毕竟之前的吃豆人说看上去有点不自然不神赋:“边界上的这四个(或者一个)端点是怎么选出来的?有什么说法么?”为了避免他们的教义在未来产生分歧,我挑选了一个更加自然的版本:
如上图所示,若走入 FET 圆盘边界任意一点,便会从其与北极点(圆心)的对称点走出。需要注意的是,当你只有一只右脚跨入地球边界时,你将会暂时拥有两只左脚。(不是我说,这样还能跑马拉松么?)为了直观考虑,现在将这个圆盘视作与之同胚的半球面,马拉松组委会可以设计这样一条赛道:
其中 关于球心对称(注意这里的球心并不在地表,地表是个上半球面)。在这条世界线中,我们的赛道是否会消失呢?
一个
直观的想法是“会消失”,因为我们可以这样逐渐重修赛道:
即:每次都将 拉近,直至重合,从而脱离边界,慢慢缩为一点。细心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已经要打我了,很好,事实上这样的修法是行不通的。请看下图:
当 点顺时针(从上往下看的话)移动至 时,其对称点 同时也会沿顺时针方向移动至 。也就是说,无论如何拖动 ( ),它都会和赛道的另一端隔着一整个地球,我们的马拉松赛事又一次避免了消失的命运!古人有诗为证:
综上,用低科技向正常人证明地球表面是个球面而非什么 FET 的方法就是:办几场马拉松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想到了一个经典实验“傅科摆”。 这张图中的设备便是巴黎先贤祠拱顶下的“傅科摆”,是人类第一次用精准的实验,证明了地球存在自转。因为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人类已经意识到了地球是圆的,但即使不知道,这个实验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这是维基百科“傅科摆”词条下的一张示意图,绿色部分为钟摆摆面在地面的投影。当初始晃动钟摆后,摆面会相对于地面顺时针转动。
摆面的转动速度极其细微,而单摆又很难长时间持续摆动,所以生活中不易观测。法国人傅科是以 67 米长的钢索悬挂着一颗 28 千克重的铅锤,才完成了这个实验,成功观测到了单摆摆动平面以每小时顺时针方向 11°,以 32.7 小时环绕一圈。 单摆的摆动平面之所以会发生转动,来源便是科里奥利力,简称科氏力。虽然名为“力”,但实际不存在,跟离心力一样是一种假象力,在中学地理和大学物理中都有介绍。 下图来自维基百科“科里奥利力”词条,可以直观解释科氏力。图中圆盘相对于参考系旋转,而黑色质点相对于参考系直线运动,所以黑色质点相对于圆盘的轨迹币便成为了一条曲线。好像有一个外力促使黑色质点的轨迹发生偏移,所以称这个“力”为科里奥利力。
由于地球自转,所以任何在水平方向有速度的物体都会受到科里奥利力。在我印象中,地理必修内容就介绍过科里奥利力对南北半球气旋方向的影响,此外也会导致南北半球河道两侧的冲刷程度不同。
用大学物理的知识,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推导出科里奥利力的公式:
?其中??和??分别代表质点的质量和运动速度,?代表旋转体系的角速度。补充下,这个公式跟地球形状无关,是由牛顿力学推导得出。 而通过实验观测,可以得出傅科摆摆面转动速度是均匀的,其周期满足:
其中??为维度,例如在北纬 30 度的地方,傅科摆周期为 2 天。因为这里使用的纬度,相当于默认了地球是圆的。所以假定我们不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么可以收集不同地理位置的数据,可以测得越靠近赤道,傅科摆周期越长。 再将科氏力公式和傅科摆数据相结合,便能推导出地球是圆的。
接下来我们讨论,如果地球不是球形,而是个平面,那么傅科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场景 1:假如地面存在一个轴心,转轴垂直于地面,也就是整个大地沿着轴心转动,那么傅科摆的运动周期跟所处位置无关,永远等于地面的自转周期,而摆面的转动方向取决于自转方向。那么如果两地傅科摆周期不同,即能否定该场景。如果对方承认地球自转周期是 24 小时,那么一个地方的傅科摆数据就足以否定这个场景。
场景 2:假如地面存在一个轴心,转轴平行于地面。这个场景比较诡异,相当于翻天覆地。见下图,请大家把这个圆当作一个平面,而不是一个球。那么角动量方向如图所示,这个时候,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科氏力的方向永远垂直地面,某些运动角度时科氏力为 0。在这一场景中,傅科摆的摆面不会转动。
而其他任何旋转方式,其观测结果都将是各地傅科摆周期相同,等于地球周期。 换句话说,如果地球是个平面,无论它怎么自转,都跟傅科摆的结果对应不上。 综上,我觉得傅科摆实验就可以说明地球是球形的,而且很多科技馆和天文馆都有傅科摆,比如北京天文馆,可以去看一看。这满足题目“从零开始”的要求,因为证明牛顿三定律的实验和傅科摆实验都不复杂。 我知道这个证明并不容易,科氏力的推导需要微积分。但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一个不需要借助现代科技的方法(观测不同地太阳角度,需要电话这种同步沟通工具。获得地球照片需要卫星。)
如分析有问题,敬请指出。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如何用低科技向普通人证明地球是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