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从来没想过离开上海,现在却已逃离

知乎日报 知乎用户 182℃ 评论

之前从来没想过离开上海,现在却已逃离

图片:Public Domain

2018 年后,你还会回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吗?

知乎用户,公众号:珍大户 | 投资人/律师 | MBA 金融本硕 法学士

已经逃了。在上海待了快十年,17 年 6 月正式离开。

大学毕业的时候进了私募,做股票和期货交易员。

后来跳槽到金融机构做债券交易员,又转行成债券研究员,再后来一步一步爬,到离职前管理资产规模大概三十亿(外行看着,有可能感觉很厉害,其实在金融机构里,这个规模算小的)。

之前从来没想过离开上海,毕竟金融业的核心职位都在北上广,离开这里,等同于变相失业。所以一直职业规划都很清晰,希望着年轻时拼一把,至少在三十五岁生孩子之前,能够成为一个市场上受认可的基金经理,能力达到到不用担心孕哺期影响那种。

投行 / 资管算是金融业核心领域,人才竞争激烈,那几年明显感觉到人才越来越汇集,周围能碰到的渐渐都是国外名校回来的海龟硕士,第一学历还必是北清交复那种。像我这种非名校还只是本科,明显感觉到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前几年开始一边读 MBA,一边工作上继续拼命,一边补学历,为跳槽做准备的同时,一边在公司内部继续谋升迁。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

理想中,我应该是在毕业拿到 MBA 学历后,工作上也同时做出一些成绩,然后再跳槽去一家更大的机构,管更大的资产规模。

现实中,我工作日加班,周末上课,每个月看一堆投资项目,结果是,没等坚持到毕业身体就先垮掉了。

那时候出了好几个行业内猝死的新闻,我当时也病的很严重,仔细分析了一下,觉得再这么下去,自己怕是活不到 35,还是好身体最重要,于是决定辞职,break year 一年。

但即便到这个时候,也还没考虑过离开上海。

毕竟以我的工作经历,离开北上广,其他城市,怕是连相关的工作都没几个。

所以,当时做的 break year 的规划是,一边留学,一边继续考证,以便在一年后弥补职业断档的短板。

当时考虑到辞职以后,社保就要断掉了,上海限购,外地人在上海买房要社保连贯性。为了防止回国后又要重新攒年限,所以离职前几个月还在抽空四处看房子,打算买房防身。

当时我们在陆家嘴租的那套老公房,房东正想卖,70 平左右带精装,记得房东挂了 480 万。

我很想买下来,但是先生说面积太小,我们两个人住还可以,待以后要有孩子了真的很挤,万一买完了再考虑限购政策,怕是以后连二套或者换房的机会都没了。结果纠结着纠结着,拖到我离职了,买房资格也算断了……

再后来先生说,干脆到二线买个 back-up 算了。

即便那个时候,也还没考虑过离开上海。只是因为担心学区、限购、房子、户口这些事情,怕未来几年政策有变,想在二线城市给自己留条后路,等到 35 岁开始有孩子了,等到四十几岁孩子上小学了,万一有意外,好歹还能回二线,算是进可攻,退可守。

于是这个方案我欣然同意。

意见统一以后,在二线挑房子就觉得容易多了,新开盘的小区里,最贵小区的最贵户型就 ok 了,即便这样,依然觉得房价很亲民。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离开上海后生活有多宜居。

买完房子没多久,就跟先生一起出国了。

多读个学位,本来是为了职业生涯打算,结果在国外思路似乎都变化了。

每个周末我们开车出去自驾游,都能看到马路上开着房车拖着游艇出去玩的家庭。

老美生活似乎真的很闲适,房价收入比不会有那么大压力,周末不是去采购,就是出门玩,家家都是小院子,院子里有树和草坪,一堆松鼠。偶尔还会有野生动物,小鹿、兔子甚至野猪什么的。

就像照片这种。

有时候下午晒着太阳,能跟小松鼠玩一个下午……这种惬意,放在以前根本无法想象……

消费上看,感觉老美家家的恩格尔系数都很低,穿着上日常很随意,舒适为主。

空气好,交通出行没什么压力,平时 24 小时空调,24 小时开灯,几十年前就洗碗机已经标配,洗衣服都是全烘干等等,生活的悠闲程度真的让我开始受到了些触动,开始反思人生该追求些什么……

再后来,回国以后,没有安装原计划再去找工作,开始思考,如果自己离开金融体系后,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没有这段国外的经历,我猜我还会继续待在上海,按着原定的生活轨迹,35 岁,40 岁,45 岁……一直这样下去。

先生也萌生去意,建议我们干脆离开上海去二线。

在我的观念里,离开上海等同于失业。

万幸的是这几年的工作,积累还不错,即使没工作也不用担心吃穿用度,于是离开上海的计划开始成形,并付诸实施。


回二线以后,确实有些不一样的感觉。

首先是工作机会。

二线城市机会不多是真的,但是竞争更是不激烈,留学生少、名校生少,有十年工作经验,职场走到一定级别的人更少。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高端人才的稀缺。或许是精英都愿意留在北上广,反到在广大二三线城市开始留下大片空白……

如果工作机会只有十分之一,而人才竞争只有二十分之一,这难说不是一种优势。工作中,这么多年职场养下的习惯,包括沟通、语言能力,甚至于 PPT,这些放在北上广应该算做是最基本的技能,却能感觉到,这些不起眼的细节竟然也能成为似乎领先于周围人的优势。很多细节上我觉得不可思议。

其次是工作收入。

其他城市的金融业不能跟北上广比,但好在我还有职业技能 back-up。

曾经在大学时候就很想当律师,但是当年就知道,新律师收入太低,所以没敢考虑。到现在算是积蓄够了,不用担心收入低的问题,于是找了家外资所做律师。在上海,律师也算做高收入群体,不少律师在执业 5 年后能到年收入百万的级别,即便不从事律师,在外企当法务主管,月薪普遍也在 2 万以上(从当法务的朋友那里打听来的行情)。

然而二线城市律师收入普遍要低很多,执业 5 年的律师能有二三十万就算是比较成功了,很多十几二十年的律师,也难到百万级别。

我在律所每天事情太少,虽然不用顾忌养活自己的问题,但确实忍不了浪费时间,于是一边挂证一边又找了份金融相关的工作。

新工作月到手 1 万 5+,虽然不能跟上海比,但毕竟在二线,也不好要求太多。这个数字算是我当初决定离开上海时给自己定的底线,当时内心知道工作机会少,收入也必然会低,于是内心给自己划了条线,如果达不到,可能就不会工作了,找一些创业项目做一做。之所以有这种心理,算是心结吧,觉得如果连这个数都达不到,会怀疑有一种“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自我怀疑,觉得自己规划错路线了,判断失误或许是我这种自负于头脑聪明的人所最难以容忍的……

索性找工作还算顺利,工作环境氛围内容都能满足。不过样本太少,不能给大家做太大的参考。毕竟,就业市场小的情况下,信息不对称,结构性失业的概率肯定会比北上广高。

最后是生活。

当年我们觉得价格特亲民的房子,精装恒温 24 小时热水,面积还够我们给家喵单独留一个房间放屎盆和玩具……

同等的居住条件的,类似的房子在上海,我们也去看了几套,可惜当时总价已经在 1500 万左右了。当年在上海我们的收入虽然不低,但这确实实超出我们当时的购买能力了。

按上海房价上涨的速度,我真的不确信十年内能在上海置换到同样的居住环境

……

(我家话唠喵也舒服不少)

小区周围,公园、绿化都很好,我和先生经常周末骑着摩拜就去公园蹬自行车了,不像之前想要散步只能去陆家嘴绿地,一圈又一圈的跑圈。

消费支出也确实低了很多。就比如之前租住在陆家嘴,每月额外支出房租 6500 每个月(对应 480 万的房价,这个租售比也让我呵呵),这笔钱就直接省下了。

停车费,上海基本最低 10 元一小时起,好点的写字楼 80 一天。这边收费停车场的平均 4 元每小时,写字楼一天 10-20 元之间,马路边不少免费停车位。

消费低是一方面,工作节奏轻松是最直观的变化。

比如之前的律所,中午休息时间 11:30-2:30,于是我每天去健身房练两个小时,身体确实是越来越好了,也算是意外收获。再比如新工作早上 9:30 上班……上下班路上不用操心堵车……

的这些变化都算是离开上海后让人欣喜的地方吧。


离开上海以后,一直在关注着北上广和各大城市的状况。

北上广人口饱和,政府控制城区人口,那么势必会给周围二三线城市带来发展的机会。这种机会,即包括工作机会,也包括房价红利等等。比如我们当时那套 back-up 的房子,这个过程中价格也翻了一倍。

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没几年的时候,其实从北上广离开,也并不带着竞争优势,离开北上广,只能收到各个二线城市的基层工资水平,那么确实机会不乐观。

然而对于工作很多年的人来说,如果已经在职场有相应的竞争力,受制于户口、学区房这些政策限制,三十几岁又不得不考虑家庭因素,那么离开北上广,谁知道得到的不是另一片草原呢?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之前从来没想过离开上海,现在却已逃离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