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孩子自卑,我一直没和他沟通他残疾的事,却没想到这是最糟的做法

知乎日报 知乎用户 621℃ 评论

怕孩子自卑,我一直没和他沟通他残疾的事,却没想到这是最糟的做法

图片:Yestone 邑石网正版图库

怎么跟孩子去沟通他身体上的缺陷而不会让他自卑?

知乎用户,微信公众号: Shaoshupaishuo(少数派说)

?和少数派的小伙伴头脑风暴之后,发现我们的家长是习惯掖着藏着,或者拒绝承认残障的教育方式。残障成长体验是一个复杂而受各个方面社会因素影响的,单纯的由家长遮掩并不能阻止孩子对自己身体的不同的好奇。在孩子好奇的基础上, 家长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孩子就更有可能对自己的身体有积极的认同。

残疾是孩子身体的一部分,也是他 / 她自我认同的一部分,伴随孩子成长!

孩子身体的不同如果是明显的残障(visible disability),那么不可避免的孩子会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从 Erick Erickson 的儿童发育不同阶段来看,孩子的残障从 2 岁开始到 18 岁都会和孩子的心理发育相互互动。下图是 Erickson 发育阶段的直观图:

(图片来自:https://m.simplypsychology.org/Erik-Erikson.html

1 岁半 -3 岁阶段:Autonony Vs Shame(自主相对羞耻感和自我怀疑)

在这一阶段孩子会探索自己的环境。开始自己走路,挑选玩具,拿勺子吃自己喜欢的食物。这些技能在正常发育的孩子身上顺其自然的进行着。这阶段孩子会发展出做事的意愿。但对于有小运动,大运动障碍的孩子来说也许需要挣扎和家长的更多鼓励支持才能实现。这时候如果家长不鼓励孩子独立,不断尝试,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并产生怀疑自己的能力和羞耻感。作为家长,此阶段应该想办法帮助有大小运动障碍或可以通过物理康复提高的技能得到提高,对残障幼儿每一次小进步给予鼓励。即时奖励对强化孩子行为发育有所帮助,不建议在没有行为沟通障碍孩子身上使用太多。

3-6 岁阶段:Initiative Vs Guilt(主动性相对愧疚)

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玩想象游戏,和其他儿童一起玩耍,并开始有计划的能力。此时如果家长鼓励孩子的想象力,孩子会更加主动自信的探索世界,更有目的性,如果家长讽刺孩子的想象力和主动性,孩子会变得自卑和愧疚。

对于身体障碍严重的孩子,此时可能很难融入其他儿童的集体玩耍中去。其他正常发育的孩子由于不懂为什么有残障的孩子和自己不同,为什么不一起玩耍就会产生本能的排斥不同的群体成员。家长可以通过安排 play date(玩耍约会)帮助孩子融入其他孩子的玩耍中去。对正常发育和有残障的孩子孩子解释清楚他和别人不同的地方,以及需要注意安全的地方。此时不需要特地感谢正常孩子愿意和有残障的孩子玩耍,避免孩子觉得是其他人同情自己才愿意和他玩的。把这个玩耍约会弄的很有吸引力,并引入残障儿童可以参与到的游戏,玩耍中去,让正常发育孩子了解残障儿童的性格。这个阶段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过分夸大残障过渡保护,也不能完全不承认残障而让孩子感到困惑。同时还是要不断鼓励孩子培养自信,想象力,尝试新事物。

6 岁 -12 岁阶段: Industry vs Inferiority(勤奋相对自卑)

这个阶段属于学龄,孩子的同龄同学,老师会成为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此时孩子会拿自己和其他同学对比并希望在某方面或多方面能够更胜一筹。开始更加勤奋的超自己设立的目标努力,并因此越来越自信。如果孩子的努力和希望是最好的主动性被鼓励对孩子的竞争能力建立,反之会使得孩子更加明显的自卑。

对于有肢体障碍或小运动障碍的孩子,这阶段可能遇到不能参加体育课,教室和操场之间因为有楼梯不方便出去玩耍,以及写字不清楚的困难。此时因为孩子更进一步的接触其他儿童,并开始接触老师给的“评估”,会感到自己和其他孩子更多的不同。此时家长需要积极主动和老师沟通,让老师在孩子的小学生涯里起到积极而非消极的作用。向老师解释孩子的情况并告知老师孩子需要哪些额外的辅助,以及老师该如何引导其他正常发育的孩子与有残障的孩子互动。现在很多国内消小学也许还做不到,但是很多老师还是有自己的“初心”的, 你如果不问,永远不会知道老师会不会帮助你和孩子。这时家长也应该给孩子一个“最坏打算”,也就是如果老师同学不配合,有条件可以转学,没有条件就有专注于孩子自身的强项学科和个性发展,并给孩子解释这个社会上会有人因为你不同而欺负你,歧视你,但是你不该单纯的仇恨。要学会教育他人,和宽容,并学会珍惜理解和愿意帮助自己的朋友。如果学校不配合且不能转学的情况下,家长要在放学后给孩子大量支持,帮助孩子完成作业,并引导孩子发展自己的课后兴趣(这是针对学校支持的对比),当然即使学校支持,家长也需要花时间帮助和引导孩子的兴趣爱好。

12-18 岁阶段: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身份认同或角色迷惑)

此时青春期对所有孩子来说都会是一个艰难的阶段。除了要面临更重的学业,更需要想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和想要做的工作,再加上出懵懂的恋爱或暗恋,这阶段可以说是人生最风雨飘摇的阶段。在 Erickson 的理论中,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能够将自己受信于他人,比如,去完成一项重要任务或投入一段感情。

这个阶段孩子很希望自己合群,有自己的身份:我很酷, 还是书虫,数学大牛,靠颜值还是靠智商? 这些身份上的探索加上孩子这个阶段独立性更强,身体已经成熟,会不希望家长过多介入。一旦角色困惑,孩子很可能作出对自己未来不好的选择,或者对自己及未来没有自信。

这个年龄段对于有残障的青年来说也是十分关键的转折期,生理上的变化,以及希望合群的状态,开始有喜欢的人或自己想做的事情或专业时候,都会自己问自己,我有残疾可以吗?这时候家长要拿孩子当一个成年人深度对话,当然建立在孩子和家长友善的关系基础上。

很多家长在此时都会不知所措,到底该不该教孩子关于性的知识,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和其他朋友出去玩。这些困惑对于残障青年人的家长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家长们纠结自己是否放心和是否影响孩子的自主决定之间还是需要平衡利弊的。如果家长长期不让孩子与同伴出门,后面的成年过度期(18-25 岁)孩子的社交能力相比其他未成年人,由于家长长期的庇护,可能会更加缺乏。

性教育在这个年龄阶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最近爆发的青年女作家因为性侵留下心理创伤自杀事件给性教育又打上了一次镁光灯。性教育的缺乏,不仅仅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性心理发育,更有可能让孩子成为性侵者的猎物。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有残疾的孩子和成年人比其他同龄人更容易受到性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性侵者知道有残疾的儿童身体上不会太费力控制,心理上由于家长的长期庇护也会天真更容易欺压。所以在性教育的基础上,家长们一定要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的技能。

利用 Erickson 的年龄阶段分析是因为读起来更加直观,很多评论者认为他的年龄分段只针对欧美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文化的儿童发育,不适用集体主义的文化中成长的儿童。还有人认为这个年龄的划分点不是绝对的,每个人的发育里程不同所以达到每个阶段的节点只能作为参考。


关于心智障碍儿童的性教育的回答:知乎 - 知乎

知乎专栏:残障学讨论 - 知乎专栏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少数派说

更多讨论,查看?知乎圆桌?·?残障:我和少数人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怕孩子自卑,我一直没和他沟通他残疾的事,却没想到这是最糟的做法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