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奕宏主演的《暴雪将至》,是我想看到的那种中国电影
图片:《暴雪将至》如何评价电影《暴雪将至》?
《暴雪将至》是一部探案电影,但和绝大多数探案电影都不同。
探案的主力是段奕宏饰演的余国伟,隶属于冶炼厂保安科。他所有的探案行动,其实都属私人行为。
连环强奸杀人案发生在冶炼厂外的荒草地。直到影片最后,也没有明确找到凶手。那个和凶手血液一致的人,只是一个无人认领的尸体。最后到期,火化,成为一缕飞灰。
也就是说,这是由一个师出无名的人执行的自发性探案,凶手到最后也云山雾罩,不知所终。
《暴雪将至》是一部作者性很强的电影,但它披挂了一件商业的外衣。
从形式上,一直在下雨。段奕宏在大部分时间里都穿着一件雨衣。像一个无脸人。
和江一燕饰演的燕子之间,有情人的形式,但只是段奕宏探案的一个步骤。她波涛起伏的性感,她汹涌澎湃的热情,他视而不见。
段奕宏和警察队长的关系,也颇值得玩味,有居高临下的俯视和鄙夷,有惺惺相惜的怜悯和敬重,也有各种款式的遗憾和愧疚。
影片最震撼的一幕发生在当年连环强奸杀人的荒草地。一直以猎犬的姿态出现的段奕宏,将他认定的嫌疑犯弄到案发地,最终失控,一下一下砸死对方。
施暴的剪影,一如电影开始警方对案发现场的描述。
他从一个猎犬变成了一个野兽。从一个追捕者变为施暴者。
影片最大的加分来自于两项,一是演员的表演,除了主角段奕宏和江一燕,就连余国伟的徒弟,嫌疑人,老警察等配角都鲜活生动。
二是来自于工厂的大背景。上个世纪以钢铁作为主要血脉的工厂,是影片的另一个主角。
当余国伟追捕嫌疑人时,这个庞大如怪兽帝国的工厂,人烟凋零,显出疲态。只有纵横的铁路,吱呀呀的大铁门,泄露出昔日的光芒。
笼罩在这样一个沉重的背影下,影片无论是跟踪还是追击,镜头都锋利,都干净利索。这使得影片的现实性,获得了更一进步的夯实,呈现出一中迷人的质感。
这是影片一直在叙述的情节,埋伏在这个情节里的,其实是一个极为厚重的主题。
影片中,有三个镜头可以放在一起看。
一是工厂表彰先进工作者,在一个大礼堂。台上是端庄就坐的领导,台下是掌声震耳欲聋的工人。台上的余国伟意气风发,要开创自己辉煌的未来。
一是在一个雨天,工厂大门外,叫到名字的人,拉开一道门缝进入昔日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工厂,更大多数没有叫到名字的人,领自己的东西回家,再也不能进到曾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大门。
他们光荣下岗了。
另一处是,释放回来的余国伟,再次回到那个颁奖的大礼堂,但守门人告诉他,“我在这个厂里是老人了,怎么没有见过你”,“保卫科没有生产任务,不可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一切都如梦幻泡影。好像真实得触手可摸的一切,又梦一般不可信。就像昔日工人,站在旁边看旧日帝国一般庞大的工厂被爆破,商业住宅区将在不久之后,魔幻般出现一样。
《暴雪将至》讲述的是一个时代的远去,和这个时代一起冲刷干净的是关于这个时代的一切,如道德,如道义。
都隐隐感觉到风雨欲来,时代将变幻,巨大的压迫感和不安感,如暴雪将至时人的心情,慢慢逼近。每个人都释放了内心最隐秘的恐惧和欲望。
有的人连续强奸杀人,有的人在灯光舞厅跳舞乱摸。
有的人如燕子,生出“去香港”这么伟大的梦想。有的人如余国伟,只想好好破获案件,证明曾经的能力,抓住昔日的光荣。
有的人把恐惧和愤怒,施加于亲人,如砍死老婆的那个工人。有的人如老警察,只等着退休,熬尽人生最后一点灯油。
观看的时候,头脑中一直闪烁四个字,人心浇离。
所有人都不再是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余国伟需要一个新的身份证,证明自己还不算衰老的肉体,已经残破不堪的灵魂,存在。
影片名叫《暴雪将至》,片中有两处下雪,一是全场表彰先进工作者的时候,机器老化,破絮如雪花一般漫天飞舞,笼罩了主席台。
另一处是影片结尾,余国伟上了一辆长途公交车,司机反复打火。在马达暗哑的嘶吼,又无力地喘息中,天空雪花飘扬。
影片一开始,天气预报里说的那个寒流和暴雪,终于来了。而这一切,也将充塞在余国伟们未来的路途中。
作为一部导演的处女作,《暴雪将至》可以给到 7 分。
虽然在叙事中段有些塌腰。节奏慢了下来,人物有些失焦。虽然影片布满了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效的努力,也出现了因为发力而不可避免的抖动痕迹。
但对影片风格近乎于强硬的坚持,对演员表演上的基调拿捏,将另一个庞大叙事附着在一个清晰的故事上,尤其是时代感、地域性,《暴雪将至》都做得让人震惊。
《暴雪将至》是我想看到的那种中国电影,有独特的时代烙印,有熟悉又陌生的地域性,与庞大的叙事野心,又肯老老实实地贯彻在一个清晰的故事上。
【本文源自公众号阿郎看电影】
加个剧透预警吧,不影响没看过的人后续观影感受。
影片一共由浅到深分为三层,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小人物与大时代的命运,电影更深层的意义其实是在试图探讨人与真相的距离。
先说演员老段,都说导演和演员是互相成就,老段成就了这部影片,但是导演和剧本也成就了老段。对于老段来说,上世纪 90 年代的人心惶惶,他再熟悉不过了。老段从 1991 年开始报考中央戏剧学院,连续两年落榜,那个年代,每个人身上都憋着一股劲儿或者一股气,老段也是。终于,在 1994 年他顺利考入中戏表演系,并历经艰辛冷暖,但凡走过那个迷茫挣扎的时期,身上也不免留下了时代烙印,所以说,一个演员遇到了一个为他而生的剧本,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暴雪将至》作为一个新导演的作品,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影片的优点在于全片视觉风格统一,片中百分之九十八的场景都在下雨,制造出虚实相融的末世感,董越在首部电影就展现出了强烈的导演风格。同时,与传统犯罪片封闭式的结构相比,董越反传统好莱坞式叙事的大胆尝试和结尾描绘现实与虚幻相互撕扯的笔触相当具有勇气,因为这种做法很容易影响观众观感。整部影片披着追凶的外壳,围绕一个被”多余“的小人物,将上世纪末人群的焦虑和社会的畸态完整地呈现在了大银幕上。董越似乎对真实与虚幻的模糊性怀有非常浓厚的兴趣,看到结尾你才明白,影片探讨的不只是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更深层的意义是试图追寻人与真相的距离。
当然,影片的缺点也同样明显,说两点最明显的,江一燕饰演的燕子这一角色缺少必要的合理性和说服力,她从哪里来,她是做什么的,她受过什么伤害,统统没有交代。虽然导演认为那个年代人员流动大,一个人的消失与出现都是那么的自然,无需多做交代,但这些有意拿掉的人物铺垫,让燕子这个角色显得单薄和无力,以至于观众只能从手上的几道割腕留下的疤痕来推测她过往是悲伤的,仅此而已,没有更多。因为观众不了解这个女人,所以她的行为就缺少了一分合理性,以至于燕子最后突然爱上余国伟,又突然跳桥的情节多少显得突兀,人物最终没有立起来。这也看出了新导演处理的生涩之处。其次,影片呈现出的镜头,《杀人回忆》的痕迹实在太重,从农村的地点选择,到全片的雨景镜头、昏暗阴沉的色调和小人物的追凶情节,尽管董越在采访中一再强调不是模仿,只是受到影响,但从观感上很难让人将二者不联系到一起。
影片一共表达了三个层面的意义,分开来说:
第一层,也是最浅的一层,追凶。
刑警队长老张问:“今年冬天这是怎么了?”说的是天气,指的却是这一起起的凶杀案。余国伟披着追凶的外衣,追逐的却是自己的欲望,追凶追到最后把自己追成了凶,这有点电影《囚徒》的意思,很值得玩味。凶杀案的外壳奠定了影片昏暗抑郁的基调,通过追凶引出一群小人物的市井百态,走向了影片的第二层含义。
第二层,小人物与大时代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刑警队长老张又问:“你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说的是犯罪,指的却是人心。暴雪将至,这场暴雪,就是这波突如其来的下岗浪潮和瞬间滑坡的世道人心。余国伟作为上世纪 90 年代改革大潮中人心惶惶的缩影,试图挣脱命运的枷锁而迫切渴望走入体制的庇护,在国企大锅饭带来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被彻底击碎后,人性恶的一面变得更加蠢蠢欲动,面临一波一波的下岗潮,作为社会缩影的余国伟站在紧闭的工厂大门外晃神的瞬间,曾经那些说着“鸡头凤尾”的小心思膨胀成了抓住公安编制这根稻草的执念,于是燕子成了他的救命稻草,猥亵犯宋军成了他的救命稻草,心中的魔念盖过了爱欲,人也就变得畸形和冷漠。一幅世道人心衰弱的画卷在余国伟的脚步下展开,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而又敏感。杀妻悔恨的丈夫痛苦流涕的说道“我不是故意的”,老张提起他的儿子,男人眼中先后流露出了对现实的不甘和无奈妥协的绝望。歌舞广场夜夜笙歌的男男女女,在暮色中抚摸肉体,用触觉唤醒人性的本能,努力用情欲消解白日的焦虑。每个人都试图抓住点什么,但最终谁都无法抵抗一个大时代的命运。于是,有的人躲到了虚幻中去,这也揭示出了影片的第三层意义。
第三层,人与真相的距离。
刑警队长老张最后问“你要得到什么结果?”说的是人心,指的却是被现实裹挟的无奈。影片用了两场雪来展现虚幻对现实的反讽,一场是影片里余国伟年轻时获得劳模时降下的,恍若如梦的飞雪,一场是现实中真实发生的 2008 年湖南发生的严重雪灾,董越似乎非常沉溺于这种虚实间相互撕扯的艺术快感,有的人讨厌这种故弄玄虚,但有的人却乐在其中。影片结尾故地重游的一场戏,导演有意让观众去重新审视这个人所经历的一切,去怀疑真相,去思考那场劳模颁奖的真实性,但讽刺的是,无论如何,就算余国伟曾经真的站在那个颁奖台上,他的豪言壮语也无法让他逼近自己人生的真相,命运最终让他的幻想都成了一场梦。人与真相永远都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现实其实有时比虚幻更加地充满戏剧性,就如燕子无法预知余国伟对她的欺骗,余国伟无法预知老天对真凶的早已惩罚,我们无法逼近凶手的真实身份,无论你我,每个人都是被命运齿轮和时代浪潮推着去向远方的小人物,然后随风起舞,四处飘零。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段奕宏主演的《暴雪将至》,是我想看到的那种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