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各自的性别,而被要求应该做什么,对任何人都是悲剧

知乎日报 简单心理 146℃ 评论

因为各自的性别,而被要求应该做什么,对任何人都是悲剧

图片:《使女的故事》

她的话一直被无视,直到他「父述」了一遍

简单心理,只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服务

你被“父述”过吗?

一位天文学教授发推特说:她朋友创了一个新词:hepeated(我将它译成:父述)

Hepeat 是把男性 he 和重复 repeat 两个词组合起来,意思大概是:一位女性在工作中说的话、提到的点子被无视、贬低,但同样的话被另一位男性重复一遍之后,就受到了重视和赞赏。比如:“我今天在开会的时候又被‘父述’了……”

与这个词差不多的还有?mansplaning:男性 man+ 解释 explaining。指男性用一种居高临下、优越的态度,给女性解释一些她已经完全懂得的概念。

在工作场所中,女性遭受的微小歧视(subtle discrimination)随处可见,它们以微妙的形式普遍地存在着,所以女性们甚至意识不到她们的付出被他人据为己有。

电影《欲望都市》中,Miranda 的老板就是职场中典型的性别歧视者。

他还直接把 Miranda 负责的项目转给别的同事,丝毫不顾及她的意见和感受。

Miranda 忍无可忍,当面表示了不满和抗议,但最终仍是通过辞职来反抗。希望有一天,当女性在职场中面临性骚扰、不公正对待的困境时,我们留给她们的不只有“辞职”这条唯一的出路。

-

格外明显的“隐形优势”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不会了解不平等的感受,直到他们亲自体验到差异。男员工 Martin 在推特上描述了自己的真实经历

Martin 公司老板跟他抱怨同事 Nicole 工作效率太低,说她每次和客户沟通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Martin 觉得他工作经验更丰富,于是就主动申请接管了 Nicole 正在负责的项目。但是在接手之后,他发现,是客户非常的不合作。

“他(客户)对待我的态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粗鲁、不屑一顾,总无视我的提出的问题!” Martin 抱怨自己遭到了极其恶劣的对待。

一周之后,他终于发现了问题出在哪里:他在和客户的邮件往来中,一直以来使用的都是原来 Nicole 的签名档。也就是说,他是以 Nicole 的落款和身份在和客户沟通的。

在他更换了签名档,并向客户解释清楚这个误会之后,客户的态度来了 180 度大反转,不仅非常高效地回复 Martin 的邮件,而且还十分配合。

Martin 恍然大悟,客户一直挑刺,不是针对他的工作,而是针对他的身份——女性员工 Nicole。

于是,他和 Nicole 打算进行一项为期两周的试验:他们互换了签名档,使用对方的身份来在工作中沟通。结果是,Martin 经历了地狱一般的两周,而 Nicole,却在工作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顺畅,项目都很高效地完成了。Martin 意识到,他与同事的差异并不源于工作经验,而只是男性名字这样一个“隐形的优势”。

2012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申请大学时,简历上的名字明显为男性申请者的通过比例要明显高于女性,即使两份简历是完全相同的,唯一的变数只有名字。并且,女性求职者的工资要比同岗位男性低 13%。

无论是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还是每个人的切身体会,都彰显着性别不平等的存在。

但意识到这些不平等存在之后,我们又做了什么呢?

-

寒夜中的“霓虹灯”

我是个女性主义者,但在上个月约中介看房的时候,还是会下意识地犹豫:要不要带个男性朋友陪我一起去?不然我一个女生怕会受欺负。

这使我意识到,长期浸于男权社会中,已经在很深的层次影响着我的观念了。

我们常常看到旅游攻略上写着:“不建议女生独行,最好有男性伙伴陪同去”;在与别人谈判的场合,好像和男性一起会降低上当受骗的概率。公司里的女性同事们也表示,曾不止一次地体验过,当自己在申请退货、要求维修、咨询客服沟通无果,而无奈求助于身边的男性,他们在用严厉的口吻沟通之后,问题立刻得到了解决。

一位女同事跟我说:“每次遇到问题,当我自己怎么沟通对方都不让步,但我男朋友一句话就搞定的时候,我都觉得特别难受。我们说的句子甚至都完全一样,他只是用男性声音再说一遍。导致现在我甚至完全不想自己去解决,有什么事就直接让他来,我觉得自己特悲哀。”

美剧《使女的故事》中,女性沦为了生殖工具——在那个虚构社会眼里,这是她们真正、也是唯一存在的意义。

女性为了安全地生存下去,从开始的沉默、忍耐、适应、放弃争取,最后将自己融合进了男性书写规则的社会,成为了男权的捍卫者。

于是我们听到来自男人,和女人的规劝:

“女孩子就要文静一些,别说那么多话。”

“女孩读那么多有什么用,找个好人嫁了才是正经事。”

“女人得懂得示弱,那么强势谁敢娶你。”

“女人一定要生孩子,不然人生不完整。”

而还怀着一丝希望想要争取的女性们,就像一个个独自在寒夜里行走的人,感到疲倦、沮丧。这时,上面那些温和的规劝、“善意”的保护,就像闪闪发光的霓虹灯一样,吸引着她们:“外面太危险,听我的话,做到这些,就不用受罪了。”

但霓虹灯终究不是火,她靠过去之后才发现,闪耀的地方并不温暖。

-

胜者为寇

在男权文化中,女性并不是唯一被物化的对象。

我在地铁上曾听到过两个女生这样对话:

一个说:“好烦呐,最近都没有男生追我……”

另一个说:“欸?我看那个 XX 不是在追你吗?”

“XX 吗?屌丝又不是人。”

……

性别不平等会伤害到每一个人。为了维护男权社会,男性也牺牲掉了很多权利,他们不允许被哭泣、流露细腻的情感、甚至被迫使用暴力,为了让自己看起来“爷们儿点”。

当女性被限制进入后厨、工地等男性主导的职场领域时,男性在企图做一名幼教、护士时,也同样面临着歧视和嘲讽。

难道,男性就一定要隐藏起温柔细腻,“理所应当”承担更粗糙更繁重的工作吗?

-

一直以来,我们好像别无选择被逼迫着成为“男人”或“女人”。 我大学室友是个敢闯敢拼的女生,她一个人在上海工作,却在年夜饭桌上直接被父母通知:“过了年辞职回老家做公务员,工作已经给你安排好了。”

她有个弟弟,从小就希望找个稳定的工作,过平稳的生活。但因为是个男子汉,家里人就一直逼着他“出去闯闯”。姐弟俩相互羡慕,谁也不好受。

只是因为各自的性别,而被要求应该做什么、活成什么样子,这也许是我们最不想看到,却也最普遍的集体悲剧。

愿我们在成为男人或女人之前,能先成为自己。

-

参考资料:

Huddy, L., & Terkildsen, N. (1993). Gender stereotypes and the perception of male and female candid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19-147.

Moss-Racusin, C. A., Dovidio, J. F., Brescoll, V. L., Graham, M. J., & Handelsman, J. (2012). Science faculty’s subtle gender biases favor male studen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9(41), 16474-16479.

Warner. C. (2017). This Viral Twitter Thread About Two Coworkers Who Swapped Names At Work Shows How Subtle Workplace Sexism Can Be. Bustle.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janelee1231)

原文发布于:她的话一直被无视,直到他“父述”了一遍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因为各自的性别,而被要求应该做什么,对任何人都是悲剧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