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想越睡不着,高考或人生重大抉择前该怎么缓解焦虑?

知乎日报 覃宇辉 177℃ 评论

越想越睡不着,高考或人生重大抉择前该怎么缓解焦虑?

图片:Public Domain

高考减压手册——如何缓解考试焦虑?

覃宇辉,提供远程心理咨询 / 武大心理学学士、宾大教育学硕士

(阅读指南:3000 字左右,约 5 分钟阅读加思考时间,前半段原因分析,后半段方法论)

每年高考前夕,都有很多焦虑的考生问我:“一想到高考,我就大脑空白,看不下书,也睡不着觉怎么办?”“如果我发挥不好,考不到理想的学校和专业怎么办?”“如果考不好,让爸妈和老师失望,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在高考这个重要的转折点上,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幻想成功或失败的场景,心里产生巨大的焦虑。

这种焦虑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想要控制现实,强迫现实按照自己想法发展的绝对化信念。听多了家长和老师对于高考重要性的强调,很多人逐渐内化这样一个信念:“我必须考出好成绩,不辜负自己,也不辜负家长和老师的期待”。但现实是,即便寒窗苦读十二载,我们也很难保证掌握好所有知识,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当“我必须要考好”的主观愿望,与“我有可能搞砸的”的客观现实相碰撞时,这种主观和客观的不协调,会让我们产生巨大的落差感和焦虑感,不由自主地想要消除或者回避失败的可能,缓解内心的压力。但现实是,高考的各种意外因素不是考生能够掌控的。越想要控制高考的结果,越被逼迫着看到目标和现实的偏差,于是也会产生更严重的焦虑感。

焦虑感同样来自考生对于高考结果的“放大”,以及过于偏激的想法。很多考生压力山大不是因为水平不够,而是一些糟糕至极的想法:“如果考不好,我就没有未来,以后找不到好工作,一辈子呆在社会底层。”当我们无限放大高考的影响,不断做悲观的,最坏的推导,那我们就会在幻想层面经历十年,二十年后种种可能的苦难。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自然会感觉到排山倒海的焦虑,精力被消极的“思维链”(Thought Stream)极大地消耗。认识到这一点,你可能会发现:这一切都是灾难化的脑补!就好像参与实验的死囚,明明听到的只是水滴声,但当他们认为这是割腕后滴血的声音时,就不断脑补可怕的伤势,最终用自我暗示把自己活活吓死。

此外,也会有一些考生认为:“如果发挥不出水平,这十二年的书就白读了,我的努力毫无价值,我是一个失败者。”如此概括化地看待高考的影响,结果就是,高考变成了一个life or death”的战场。考生会感觉:“如果不能鲤鱼跃龙门,我这辈子就没有指望了。”当他们赋予高考如此沉重的意义,完全聚焦于其上时,思维范围会变得狭窄,看不到人生的其他可能性,比如选修双学位,增加实习经历,出国深造等。如果我们认为人生就是一个独木桥,没有其他的出路,那谁都会焦虑自己是不是会掉队。而当我们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时,视野的广阔也会让我们豁然开朗,更加平心静气地,从容地面对挑战。

为高考而焦虑的考生可以尝试:

(1)调整绝对化、灾难化、过分概括化的不合理信念,调整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情绪 ABC 理论认为,是信念(belief),而非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导致了我们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当我们的大脑被不合理的信念所占据的时候,更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产生种种难受的情绪、躯体反应。所以让我们产生焦虑和失眠的,不是高考本身,而是我们看待它的方式。如果考生有控制现实,要求自己必须考好的绝对化倾向,可以告诉自己:“事情并不一定会按照我的预期去发展。我所能做的,就是尽力而为,然后接受所有可能的结果。”当我们不再想要去控制现实,主观和客观是协调一致的时候,就能降低强求而不可得的焦虑和无力感。

陷入消极“思维链”,把问题想得糟糕至极的考生可以这样想:“的确,如果发挥不理想,今后的发展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但是种种糟糕的假设只是我的脑补,并不一定是现实。一般情况下,我的未来不会那么糟糕。”如果考生能够接纳各种可能性的存在,做正常情况而非极端化的假设,内心的焦虑也会有所减轻。此外,过分概括化,抱着“一考定终身”想法的考生,可以对自己说:“高考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人生不止一个通向成功的机会。有能力的人在其他道路上也能证明自己。”如果我们能看到发展道路的开阔,以及自我未来的可塑性,焦虑程度也会大大降低。

(2)活在当下,把握住此时此刻,把过度思考、处理情绪的能量投注到当下的复习和考试中。很多人焦虑,是因为把精力消耗在纠结“如果发挥不好……”“如果有意外情况……”等未来的问题上。当看着复习资料,心里却在假设各种状况,我们大脑这个“CPU”的内存,就会过多地被未来的事所占据。我们会陷入越想越焦虑的恶性循环,没有足够的精力来进行当下的备考。而如果我们能够沉浸到现在的复习中,也就减少了用来过度思考的精力,降低焦虑感。高考焦虑就像一个皮球,越想要控制它,越会给它一个作用力,让它弹得厉害;如果能把心思集中在当下的备考上,不过多思考未来的状况,也就停止了作用力,让焦虑慢慢平息下来。

如果实在控制不住焦虑,一直想未来的事情,可以尝试两个小技巧:

1.在手上系皮筋,一旦陷入幻想,就用皮筋弹自己的手,告诉自己:“回到当下,好好备考”;

2.闭上眼,深呼吸,把繁杂的思绪想象成一朵朵云,漂浮在心灵世界的天空上。你可以观察它们的形状,触摸它们的材质,却不与其中具体的内容做纠缠,静静体会这种“我知道你存在,却不深陷其中,急着回避或改变”的感觉,与杂念和平共处。这个正念冥想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接纳焦虑情绪的存在,避免陷入恶性循环的“思维链”。

(3)劳逸结合,避免过度放松或者过度紧张。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有周期性起伏的特点。在一段时间的紧张复习后,我们的注意力水平不可避免地下降,这也是大脑在发出需要休息的信号。所以比较科学的备考方式,也是复习一段时间,稍微起身活动一下再继续。而根据我自己高中复习的状况,在考前削减 20% 的工作量,比完全放松,或者超负荷学习的效果都要好。如果“大考大放松”,复习时间不足,我们对内容的熟悉度就会减弱,在记忆的提取速度方面处于劣势,考试中产生焦虑;而强求“地毯式”面面俱到的复习,也会导致过度疲劳,第二天注意力的稳定性不足,影响情绪和发挥。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和复习情况,制定合理的冲刺计划。

(4)熟悉考试题型,做好时间规划和思想准备,警惕出题人的心理陷阱。这一点是针对考试时的焦虑说的。很多学生在考试中手忙脚乱,是因为对于题量和题目难度估计不足。他们往往踏入出题人的心理陷阱:过度纠缠于某些高难度的点,缺乏足够的时间完成其他题目,导致该拿的分拿不到,在考试中留下遗憾;或者发现前几题难度很高,心里开始慌乱,影响其他题目的发挥。所以对于考生来说,在阅览考卷阶段一定要先扫一遍,根据题量和难度做好时间规划。如果平常时间规划做得一般,可以给自己安排 5-10 分钟的灵活支配时间。当难题在预定时间拿不下,就要把心思完全收回来,跳转下一题。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应得的分数,并且在知识网络被其他题目激活后,我们记忆的提取更容易,对难题或许会有新的思路,可以在之后有剩余时间的情况下完成它。而在遇到高难度的前几题时,也要保持好心态,迅速转移注意力,做好下面的题目。思路打开后再去看,或许问题就迎刃而解。

(5)向情绪稳定的家人寻求情感支持,缓解焦虑和无助感。很多人在备考,或者考试中有很强的挫败感,但他们选择自己消化情绪,不和家人倾诉:“反正说了他们也帮不上忙,还不如少让他们担心。”而无处宣泄的消极情绪,可能会导致他们分出一部分精力来维持心态,没办法专注地投入考试可能一个更好的策略,是在考试期间避免和焦虑的家人接触,让淡定的,对焦虑有较好容纳能力的家人照顾自己的起居出行。心理学家比昂提出一个阿尔法功能模型:父母就像一个净化装置,消化孩子传递过来的无法承受的情感体验(贝塔元素),然后把可以承受的情感体验(阿尔法元素)传递给孩子,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我功能。如果和情绪稳定的家人在一起,我们把焦虑传递出去,然后得到他们镇定的,温暖的回应,这也让我们获得情感支持,缓解焦虑情绪,更好地发挥出水平。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越想越睡不着,高考或人生重大抉择前该怎么缓解焦虑?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