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什么都不喜欢,也不肯尝试,父母要怎么办?

知乎日报 萌芽 278℃ 评论

孩子什么都不喜欢,也不肯尝试,父母要怎么办?

图片:Yestone.com 版权图片库

开启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之前,父母还需要创造哪些先决条件?

萌芽,萌芽研究所BUD创办人 微信公众号:myyjs_bud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年幼的孩子对于所有的事情都喜欢,那自然是皆大欢喜,但不知道大家是否都曾经有过这些相似的事情?

比如像这位妈妈的苦恼。总是有一些事情,孩子始终不喜欢,不肯做一点的尝试:

我觉得自己两岁的孩子对于很多事情有很大的「抗拒感」,主要集中在运动方面,比如滑板车、平衡车、跑步、滑滑梯等。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别的小孩可以玩得那么自信,但是自己的孩子却连尝试都不敢。于是决定自己去给孩子做个示范,也认真陪着孩子去「观摩」别人的玩法,鼓励和积极尝试,但是却收获甚微。

再或者也遇到过类似这位妈妈的苦恼,总是有一些事情,孩子的尝试总是蜻蜓点水、点到即止,看不出孩子在其中有任何兴趣:

我一直都很困惑两岁的孩子的兴趣爱好到底是什么。孩子每次都是叠高还没三分钟,就不玩了,说乐高不好玩,要去玩画画,可换成画画嘛,结果又一样,也试过鼓励孩子多坚持一下什么的,但就是不得果。

我能理解上述两个例子中妈妈的感受。

等过了屎尿屁的第一年,作为一张白纸的孩子开始尝试探索这个世界,我们会鼓励孩子在兴趣的探索上,有足够的丰富度。但同时我们也慢慢会发现,孩子对于一些事情天生就会很喜欢,不需要过多解释,他就可以全情投入、开心好奇地参与进去,但是对于一些事情就好像是「隔着一层大山」一样,孩子就是不顾不愿、不感兴趣,半途而废,我们或多或少也许都会有一样的疑惑:

虽说我们不应该强迫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但到底可以怎么样「鼓励孩子」,才可以让孩子突破内心的屏障,尝试去接触去体验更多的美好呢?

我曾经对我家哥哥在艺术体验领域的「抗拒感」有过苦恼。哥哥的「抗拒感」也是极其明显,从一岁多就开始了。

  • 看到「沙堆」就好像毒蛇猛兽一样,眉头紧皱,宁肯离得远远的,
  • 第一次碰颜料是用手指尖警惕地碰触一下,然后转身就跑走了……
  • 慢慢开始涂鸦后,他也并不享受过程。他的肢体动作并不放松,涂鸦的笔墨点到即止,绝不恣意挥洒,寥寥数笔后即刻停止,便离去换其他他更熟悉的领域,比如乐高、比如磁力片。
  • 等到了上幼儿园,整整一个学期孩子在学校里看到别人玩沙,他会乖乖地在旁边透过窗户去看,但就是不愿尝试。「孩子好奇,很好奇,但如果提议要不要尝试一下,他会想想,最终还是会走掉,选择一些他认为安全的玩具」,老师和我说。

说完全没有苦恼是不可能的。艺术是一种「开放性的素材」,可以带给孩子的多样化的可能、创意的培育、以及愉悦的体验。我内心当然也是希望哥哥可以更多地感受这些素材,不是说以后一定得成为艺术家,但多体验总不是一件坏事。

可是孩子偏偏不爱。我曾经猜测过孩子是不是因为「怕脏」,所以影响了孩子探索的欲望。我尝试过给孩子做示范,没有显著的效果。

也许是他对这件事「不熟悉」,所以妨碍他走进图画的世界?我又尝试自己和孩子一起作画,对他说「哥哥,你看妈妈轻轻握住你的手,我们试一下一起来画画好不好」,被拒绝。

可是是「挫败感」作怪吧,所以他内心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也本能地放弃了尝试?于是我尝试去鼓励孩子再努力一把,比如把主题和步骤拆解,降低操作的难度,并且在孩子每一次有小成就的时候给予肯定等,这个方法也不怎么见效。

这些都是教材上的标准引导做法,但却始终未见显著效果。

我甚至也开始觉得可能孩子天生就是「不喜欢涂鸦和艺术创作」,也做好了长期「静待花开」的准备,但是幼儿园老师却在这个时候,彻底帮我解开这个谜题。

转折点是学校组织的一次家长会。

我很信任我家哥哥目前所在的学校,足够专业、资深和权威。老师也尝试过对哥哥提供一系列的鼓励和支持的引导方法,但也没有明显见效。所以她和我详细地聊起了哥哥的情况。

她一样希望哥哥可以突破内心的屏障,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体验更多艺术创造的可能。我们都希望孩子对生活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的探索潜能能够得到鼓励和启发。

作为家长和老师来说,帮助孩子找到和发现自己内在的动力并不是坏事。「鼓励探索」和「静待花开」并不矛盾,我们需要鼓励孩子去尝试体验更多的美好,我们也需要在过程中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索,两个方法都得当的话,孩子自然能够成为健壮的大树。

我也表示了我的困惑——毕竟我们双方都曾经尝试过那么多种办法,可是孩子连第一步都放弃了。老师看着我,说了一段让我大受触动的话:

    • 「我想你可以和我一起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需要你和我一起做,持续做下去,我想终有一天孩子会有所改变的。」
  • 「是什么事情我可以做到的呢?」
  • 「你也一起玩沙、玩涂鸦、玩水,你很开心、快乐、激动地参与进去,孩子会被你感染的。」

话很简短,但我茅塞顿开。

我尝试了万千种做法,但是我唯独没有和孩子一起「体验」并「爱上」这些材料,我试图从技巧、指导方式、熟悉环境等多方面下手,但我唯独忽略了我就是最深刻影响孩子的「环境」

我开始突破思路。我尝试先从「自我突破」开始,将香港工作坊学到的「MOST」原则(戳链接可以看到→萌芽 | 孩子心中都有个「幻想朋友」,不了解这些你我终将错过)运用其中,和孩子们花上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创造我们的「幻想王国」

每次我会先在客厅给孩子们准备一张长长的卷纸,还有一堆足够数量的颜料、画笔和画板。而当孩子们在客厅完成「作品」之后,我们便转移阵地到浴室,这个宽容的、不受拘束的艺术探索环境兼备了孩子艺术探索想要的所有的素材,孩子可以将已经完成的「作品」,和一些开放性的素材,比如蜡笔画、手指画、水花、沐浴露随意混搭,我们即兴探索,开启孩子「幻想王国」的创意设计,更随性穿插戏剧表演和打水仗游戏等等。

我和孩子玩了半个学期和一个寒假。新学期开学后,老师惊喜地告诉我,哥哥对涂鸦和玩沙、打水仗毫无畏惧,和上学期的拘束感「判若两人」,「孩子在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更加自主、放松和洒脱,并主动增加更多的新的尝试和开拓性的动作,来表现他内心的想法」。

看到孩子的巨大改变和自我突破,我发自内心地欣喜;同时又因找到了启动哥哥内在好奇心,去自主探索的按钮而备受激励:

倾注热情全身心参与,我的快乐和享受感染着哥哥;我在哥哥的体验中加入了很多熟悉、开放、又有一点点挑战的「环境线索」,这种全新的体验是给孩子的创意提供留白的土壤,引导他主动思考创造出什么,他在这样子的环境中想要做什么;而足够丰富且主动的艺术探索过程也提供了哥哥更大的创作空间,让哥哥更加挥洒自如。

我想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孩子也能判断得出父母的行为是不是刻意,是不是父母自己也真心喜欢,全情投入,而哥哥也终于在真诚、有趣、又好玩的体验中,突破了内心的屏障,热情地参与到艺术体验的过程中。

△ 绘本《和爸爸一起玩》

在亲身陪伴哥哥从抗拒到全情投入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心理学里下面这两句话真正的含义。

激发「内在驱动力」,是尝试并坚持的动力。

回想我自己的童年,不管是被要求还是自愿,从小到大真的是忙忙碌碌学习了很多,但能坚持下去的,往往都是自己越来越感兴趣,也很想好好干,并且自己内心也有成就感的东西。这些东西不见得是我「天生就擅长或者是喜欢的事情」,但是一定是让我持续性地意识到它也可以那么美好的事物。这些都是驱动我持续探索的宝贵内在动力。

对于哥哥来说,从抗拒和不喜欢艺术体验,到突破自己内心的屏障去接触,到最后他可以在体验中感受自己内心的创意和想法,过程中有思考、有协作、有创意、有尝试,更有失败、再尝试,并持续创造出新东西的努力。这些,都是孩子「内在动力」的探索过程

「鼓励探索」和「静待花开」确实并不是矛盾的两极,我们可以成为孩子最初的土壤,唤醒孩子的创意和探索的欲望,培养孩子对知识和世界的渴望,他们最终会在不断地自由尝试、体验和练习中积累自己内心的力量,最终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并且如何追求做到什么。

△ 绘本《《小熊和最好的爸爸》》
效法家长,是孩子突破内心屏障的重要门道。

往往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试图「唤醒」孩子,却忽视了自己在孩子环境中的力量

我最初尝试让孩子突破自我包袱的时候,我用的是「模仿」的方法。我尝试让孩子了解难题所在,学会去破解难题,并示范和鼓励孩子如何掌握破解的技巧,但是这些行为举动在孩子眼中是一种技能培训,对于孩子本身顾虑重重的事情来说,此法没办法深入孩子内心,没有唤起他的主动性,更没触动他的所思所想

当我开始「自我突破」和孩子一起参与到其中时,孩子开始在「效法」我。孩子感受到的是我如何恣意地挥洒和玩耍,这些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无拘无束,让孩子情绪受到感染,也因此竟然成了孩子打开内心屏障的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陪孩子走进艺术体验的过程中,我深深明白了孩子的兴趣需要的触发点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空谈,并不是正襟危坐的「教学指导」,而是父母也同样「热爱」的感染力,也只有让孩子感受到事物可能的美好后,孩子才愿意尝试感知,并且努力坚持。

陪孩子突破自我抗拒的过程中,我深深明白了「模仿」不能够完全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而要让孩子「效法」,意味着父母要身先立行,敢于探索,并且勇于突破。我们身为父母,也因为我们是孩子的支柱,是孩子的榜样,我们天生就是孩子蓬勃发展、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的最好土壤

想起早年看过美籍亚裔心理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 Angela Lee Duckworth TED《恒毅力(GRIT)》的演讲,她提过这样一段话,让我们共勉:

如果你想培养孩子的恒毅力,要先自问,你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多少的热情和恒毅力,接着自问,你的教养方法鼓励孩子效法你的可能性有多高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孩子什么都不喜欢,也不肯尝试,父母要怎么办?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