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能拯救计划经济吗?
图片:Public Domain只要是人在生产,而且人和人的生产率还存在差异,那计划经济就是在不断生产自己的掘墓人。大数据什么的,一点帮助都不会有。
首先,计划经济的实现根本在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否则「计划」无法实施。而保证公有制,就必须限制一切资产阶级法权。
为了限制资产阶级法权,那么就必须限制按劳分配,即使不禁止,也要让按劳分配的范围降到最低。在按劳分配中,被批判得最厉害的,大概就是计件工资。我们可以在一系列政治经济学教材中看到对按劳分配与计件工资的批判。
——1976 年 5 月《政治经济学学习问题解答》
——1974 年 2 月《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这几个判断有没有道理?站在无产阶级角度,当然非常有道理。朴素点想,只要劳动者和劳动者的生产率不一样,那按劳分配肯定会造成有人吃得饱有人吃不饱,而吃的还有剩的那批人就有了积累,积累越来越多,开始放贷,开始雇佣,成了资产阶级,成了无法被「计划」的一批人,并开始产生自己的政治需求。这样走到最后,就是刘少奇的「四大自由」——土地租佃和买卖自由,借贷自由,贸易自由。显然,这种「挖社会主义墙角」的行为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唯一被剩下的按劳分配体现,就是八级工资,不过也被批判得够呛。
——1975 年 10 月《要学点政治经济学》
因为「工资」本身的资产阶级原罪,整个 1966 年到 1976 年,人们的工资基本没有变化。唯一一次变化是在 1971 年 10 月,在国务院《关于调整部分工人和工作人员工资的通知》中,对占全国 28% 的部分老职工,根据他们参加工作的年限,调高了一级工资。
所以,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具体的手段就是要极力避免经济主义,物质刺激,利润挂帅等行为。这些都不行,那如何调动积极性呢?让我们来看 1974 年 1 月《红旗》杂志刊出的上海码头装卸工人撰写的文章《靠什么调动积极性?》,深刻批判了按照装卸多少货物来给工资的经济主义,说道:
依靠物质奖励能调动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吗?这要看调动的是什么积极性。积极性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主义积极性,一种是个人主义积极性。要调动社会主义积极性,最根本的是靠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专门去搞物质奖励有时也能剌激一下积极性,但正象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做事就是为了拿钱——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道德。”
……三队的党支部坚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正确处理人与人和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造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全队一百零六名职工结成一个革命整体,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全队出勤率一九七三年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十月份有三个组出勤率达到百分之百。这个队工人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非常髙,班组和个人之间经常开展社会主义的劳动竞赛,去年提前两个月超额完成全年生产任务。三队并没有给每个人去多塞几个钱,而是坚持路线教育,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怎么能说调动群众积极性就非靠钱不可呢?
问题来了,路线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在群众的政治运动热情高涨的时候尤为有效,在热情消退了以后怎么办?方法是不断斗争,继续斗争。阶级斗争,在这里一方面是防止资产阶级复辟的方法,另一方面是刺激生产率的有效手段。
但这样的日子是有终点的,人们对斗争的态度总会越来越冷淡——从 1971 年到 1975 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仅有 0.3%,1976 年的工业企业平均工资水平比 1966 年还要低 13%,人们的生活水平增长陷于停滞。
从上表可以看到,全国大部分地区从 1965 到 1975 年的人均生活水平增长相当慢,例如四川省从 1965 年到 1975 年,人均年生活费收入仅仅从 255 元上升至 260 元。
1976 年后,被废止的经济刺激行为被重新启动,严格的工厂管理制度被重新启用,阶级斗争的内容则被放在了一边。和资产阶级法权紧密相关的种种行为,重新登上舞台,后面的事情,就不用重复了,事实证明对无产阶级来说,下面这段话是非常正确的:
——1976 年 5 月《政治经济学学习问题解答》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的一桩事实是——对一个计划经济体来说,当政治激励的效果被逐渐削弱时,调动劳动积极性,和防止资产阶级复辟这两个任务,是不可能同时完成的。计划经济用持续斗争的方式压抑资产阶级法权抬头,同时试图调动劳动积极性;但当政治刺激手段走到头时,资产阶级法权将不得不被重新放出笼,同时给自己掘下坟墓。
所以,计划经济的实现,需要的不是大数据,而是需要一种可以完全替代经济激励的机制——也许是政治,也许是强制,也许是药物——而且这种机制的效果是不能消退的。前面有一个回答说:蚂蚁蜜蜂群体都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最简单的经济活动方式——看起来改变基因或者是信息素什么的也能起到这个效果。
直观点说,如果一个经济体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那样安排自己的每一个细胞要做什么,而是需要给这根手指头一个“你去这儿挠挠痒我给你点好处”的指令他才会动一下的话,那么他就不适合计划经济。因为这根需要一点好处才能去挠痒的手指最终必然会变成癌细胞,让整个身体全部分崩离析。
看到这里,也许会有很多读者能想出一堆调和论,什么和什么共存,什么和什么不矛盾,计划经济既能怎样也能怎样之类的话。针对这样的疑问,让我们看看 1975 年,邓小平用三项指示整顿经济,而毛泽东敏锐地感受到了他的倾向,在 1976 年 4 月做出了重要批示:
什么'三项指示为纲',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
体会一下这其中的经济刺激主义和阶级斗争的不可调和性,想想看,毛泽东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你们能不能比毛泽东想得更远。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大数据技术能拯救计划经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