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口碑极佳的国产电影,有点像在读一首诗

知乎日报 毕赣;张淼 275℃ 评论

看这部口碑极佳的国产电影,有点像在读一首诗

图片:《路边野餐》

如何评价毕赣电影《路边野餐》?

毕赣

用刀尖入水
用显微镜看雪

就算反复如此
还是忍不住问一问

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
它们和小鸟一样
总在我胸口跳伞

2016.1.5

张淼

日报注:内含剧透 

感谢各位勘误,之前部分细节记忆不准确;另外补充一些大家新注意到的细节:

1. @鱼吹浪 指出陈升唱的歌是《小茉莉》不是《小贝壳》

2. @焦颂 补充使用器材为 Alexa 和 5D3

3. 殷书韵 指出被车(拉乐队那个白色皮卡,司机就是凯里那个疯了的醉鬼,也解释了他为什么老是看到野人……)撞死的是那个老医生的儿子,花和尚的儿子是被砍手后活埋的

4. 康斯坦丁Wusicon 指出卫卫的摩托车不是坏了而是被锁上了,陈升是帮卫卫开锁,不是修车

5. @阿鸦 提到青年卫卫脑袋被欺负罩着桶的时候在数数,跟老陈带小卫卫去游乐园坐车时的数数很像

6. Kemke 提到那个抱箱子假装开车的跛脚的傻子 也在胳膊肘绑了两根木棍

7. 大科 提到陈升在墓碑前点香的时候 背景是当地死人以后的哭丧和锣鼓的声音

8. 郭茜 提到吹芦笙苗人是因为他做梦梦到母亲的绣花鞋,却看不到人,醒来之前感觉一群吹芦笙的苗人围着他

《路边野餐》看过两遍,一次是去年 11 月在深圳(当时专门为此请假),一次是今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对这部片还算关注,所以内容和周边都能稍微说说。

《路边野餐》可以说是 2015 年中国最受瞩目的独立电影,成熟又灵动的叙事和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非常令人惊艳(当然诗歌与影像互文也是一大特色),在短时间内揽下多个重量级奖项(第一次看时《路边野餐》还只得了洛迦诺,第二次金马、南特和国内不少独立电影奖项都已收入囊中,周围所有朋友都嚷着要去围观天才导演)。目前《路边野餐》已经在台湾和法国公映,文艺片里票房算很出色,口碑同样。在台湾,张大春、赵德胤等人纷纷力捧,在法国,词穷的媒体祭出的形容词是侯孝贤和贾樟柯(但我更愿意类比阿彼察邦)。事实上导演毕赣出生于 1989 年,这算是他第二部长片。

比较巧合的是,《路边野餐》的配乐由林强完成,他也是侯孝贤和贾樟柯御用配乐。不排除毕赣在电影史的地位会与他们比肩,他实在太年轻了,并拥有看得见的聪明和正成型的美学风格。

《路边野餐》发生在导演的故乡、潮湿神秘的贵州黔东南,按照人物的时间线和电影的故事线其实我能给出两个版本的情节,不过这里糅在一块说,抱歉要严重剧透了。

主人公陈升是个曾经混过黑社会的乡镇医生。大哥“花和尚”的儿子因为赌债被人砍手并活埋,于是他前去讨公道,并且因此坐了几年牢。出狱前他的妻子也过世了。而花和尚的儿子不断托梦给父亲,让花和尚烧手表给他,后来花和尚在镇远改做了钟表匠。陈升小时候被寄养在附近的城市,因此母亲觉得对陈升有所亏欠,帮他找了乡镇医生的位置,并在过世前将房子留给了陈升,但陈升还是没出现在母亲的葬礼。房子和送终的摩擦也令他和母亲一手养大的弟弟心生龃龉。陈升的弟弟是个单身父亲,但对儿子卫卫不怎么负责,常把他锁在家中自己出去玩。因为对母亲的复杂情绪,陈升常常来看望卫卫。收音机里说,9 年前出没的野人最近又有所活动,卫卫很害怕。误以为卫卫被卖掉后(实际是花和尚听说陈升弟弟要卖儿子,就将卫卫接去镇远),陈升计划去镇远找他。诊所的同事是个老太太,她托陈升将自己的信物带给住在镇远的旧情人,于是陈升带着一张照片、一盒磁带(李泰祥和唐晓诗的《告别》)和一件衣服来到了荡麦。

在荡麦,导演开始了那段最为人称道的四十多分钟的长镜头。陈升坐上一个也叫卫卫的青年的摩托车,前去找老医生的情人——一个会唱歌的苗人。没找到人又想赶在天黑前到镇远的陈升,搭上了一只乐队的顺风车,乐队正要去另一个寨子表演,陈升说自己不会唱歌只听过儿歌,于是在车上乐队播了童谣《小茉莉》。在一个路口陈升看到刚刚搭载自己的卫卫站在塑料桶里,头上倒扣着塑料桶,于是下车帮他取下,原来是其他开摩的的年轻人想抢卫卫手里的望远镜故而捉弄他,卫卫顺手将望远镜递给了陈升。陈升帮卫卫修好了不停熄火的摩托车,让卫卫将自己送到去镇远的码头,并先跟着卫卫来到临近的一个寨子。导演对长镜头的准确设计和长镜头呈现复杂空间结构的优势在这一段展露无疑,黔西南的村寨不少依山傍水,木质房屋也沿斜坡而建,中间穿插着逶迤盘杂的小道。镜头快速从一段长台阶下移,刚才紧贴着的摩托车声也由近而远由远而近。等镜头来到台阶下的另一片空间,卫卫的摩托车刚好开到。镜头继续紧贴着二人,先去吃了碗粉,再去缝补陈升掉了纽扣的衣服。在这一段,毕赣本人还穿着汗衫打了个酱油。

给陈升补衣服的裁缝洋洋是卫卫的心上人,她很快要去凯里做导游,正在勤背导游词,“凯里位于贵州东南,最高气温 xxx,最低气温 xxx”。隔壁理发店的女孩来找洋洋看演出——刚才陈升搭便车的乐队晚上要在这里演出,陈升换上了老医生的花衬衫,去找理发店女孩洗头发。另一边洋洋一个人沿着台阶走到河边,边背导游词边坐着摆渡船到对岸,买了个花里胡哨的手风车后,卫卫追赶上洋洋但她爱理不理,河对岸隐约传来乐队开始演出的声音,两人又沿着吊桥走回了对岸。这里理发店的女孩正在帮陈升洗头,陈升以第三人称讲起了自己和妻子的故事。而观众会发现,理发店女孩和前半部分曾经一闪而过的陈升妻子长得一模一样。陈升、理发店女孩、卫卫和洋洋一起来看演出,乐队疑似唱了《公路之歌》后(记不清是排练还是演出时唱的),陈升走上前说自己想唱一首歌献给理发店女孩,于是磕磕绊绊地唱了刚才听来的《小茉莉》。唱完歌,卫卫告诉陈升得要走了,将刚才做的手风车送给洋洋,而陈升掏出本来要带给老医生情人的磁带,送给理发店女孩。两人坐着摩托车离开,卫卫告诉陈升,自己在与前去凯里的火车方向相反的货运列车上用粉笔画了很多时钟,两辆车相遇时,看上去时钟就在倒转。卫卫还告诉陈升,最近野人出没,让他在手肘上绑两个木棍,这样野人扑来时不会猝不及防。直到这时长镜头才结束。

陈升在镇远路边的钟表车找到花和尚,花和尚说起卫卫学校的手工课要买纽扣,又让陈升不用担心,开学了就把卫卫送回凯里。陈升将一把纽扣扔进花和尚的车里,拿起望远镜远远看了卫卫一眼,然后离开了。老医生的情人已经过世,陈升将花衬衣和照片交给苗人的儿子,说磁带在路上遗失,接着回到了凯里。两列火车相遇时,陈升看到了倒流的时间。影片最后一幕是一列消失在隧道的火车。

影片进行了四五十分钟,才出现了片头《路边野餐》。上述这些情节,大多并未直接出现在片中,而是透过人物对话和回忆拼凑,伏笔非常细密,不少内容我第二次看时才留意。因为画面中现实与回忆交错、加上诗歌的运用,所以真实的情节颇有些梦幻感;而发生在荡麦的颇有些魔幻感的情节(遇到叫卫卫的青年、与妻子长相一模一样的女人、与 9 年前野人的对应),因为一镜到底的完整脉络和叙事,反而给人更真实的感觉。

片中陈升的另一重身份设定是“蹩脚诗人”,操着当地方言念出的诗歌旁白,在不少情节和画面起到间离效果和并带来超现实感,也与影像内容有些似是而非的对应。印象较深的一处诗歌旁白是,陈升怀疑弟弟把卫卫卖了,去打牌的地方找他,两人一语不合打起来,这时镜头扫过地上的一滩水,影片出现陈升念的诗歌和字幕;镜头这摊水扫过,陈升在同一处地方与人起争执,但从对话中我们知道,这是 9 年前陈升找砍掉花和尚儿子手臂的人算账。前半部分的时间切换全在不经意间,但导演依然通过诗歌、对话、甚至影片色调留下一些提示。又比如陈升昔日兄弟将他从看守所接出来的画面,印象中色调比之前偏暗黄。

如果想要捕捉全部的情节,第一遍看《路边野餐》会非常吃力,因为观影前半段对情节没什么头绪,渐渐意识到故事梗概时又会错过一些伏笔。比如上文提到的,陈升搭乐队顺风车遇到青年卫卫,卫卫顺手递给他一副望远镜,后文陈升看小卫卫时用的正是望远镜;又如陈升扔给花和尚的纽扣,正是在洋洋处缝补后剩下的;又如陈升洗头时,习惯性背着的手(监狱待太久留下的习惯);又如青年卫卫提到自己在货车上画时钟,火车开过时不留意看很容易错过,而时间倒流的画面电影前半部分还出现过一次,那是小卫卫在自家墙壁上画的时钟,时钟中心有一颗钉子,投射在墙壁上的指针实际是钉子的倒影,所以它的移动方向也是反的;又比如理解陈升对理发店女孩的一见钟情,需要记得电影前半部分一闪而过的画面中的他的妻子的相貌。

但对情节的一知半解某程度上并不影响观影。《路边野餐》兼有聪明与笨拙的气质,这种聪明指的是精巧的结构设计,包括种种伏笔、对应、信息量丰富又运用从容的长镜头(喜欢长镜头对几个空间的同时收纳,比如跟着洋洋渡河的时候我能隐约知道乐队在调音、陈升在洗头、寨子里的一切都照着自己的方式有条不紊地推进着),而这种笨拙则是人的情感本能。洋洋渡河时背导演词卡壳,卫卫在河的另一边故意大声念出,洋洋带着窃窃的欢喜勉强自己不去听,上岸买手风车又赌气走开这类小儿女情态是很迷人微妙的;陈升对侄儿卫卫、对妻子(体现在理发店女孩)、包括对母亲的情感,是尤其属于一个中年男性的无所适从与笨拙热烈。野人传说的时态变化(9 年前,最近)所指向的时间穿越,和梦境般的体验(亲人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出现),进一步化解了直接面对情感的尴尬,也更符合写诗的乡下医生这样看似粗糙实则内心细腻的人设。正如导演 Q&A 时说过的一句话,“电影是假的,情感是真的。”

再补充一些我有印象的细节:

影片中出现的诗歌是导演毕赣的私下习作,台湾的鸿鸿似乎配合电影限量出版了毕赣的诗歌,网上也许能买到;另外导演和影片另两位参与者还共同运营一个微信公号“电影书信计划”,关注者不多,也很久没更新,《路边野餐》出现的诗歌在上面都发布过,有兴趣的观众可以自行搜索。和其他爱自我标榜诗歌与影像互文的独立电影完全不是一个质量。

《路边野餐》的三位制片人分别是丁建国、王子剑和单佐龙,独立电影爱好者可能对后两个名字不算陌生。王子剑和单佐龙分别是黑鳍文化和天画画天的总经理,这是投资国内独立电影的重要机构,单佐龙本人也是纪录片导演和杭州影展的策划。丁建国则是毕赣的大学老师,因为深信毕赣的才华,丁建国将自己的三十多万积蓄投给了《路边野餐》,这部影片也因此得以开拍。

影片主要用 5D3 拍摄加上 Alexa,但 5D3 拍摄视频一段最长 30 分钟,所以四十多分钟的长镜头实际有过一次中断,拍到 30 分钟时所有人静止不动等待开启下一段视频再继续。这段长镜头拍过几段,但最终选用的是第一次的版本,据说是因为导演更喜欢粗糙生涩的质感。

片尾看到致谢名单有衣湿乐队。


关于这部在各大电影节屡屡获奖的影片,还有任何想问的, 20 日晚上 8 点来 毕赣的 Live  问他吧。感谢你的支持 :)

最后,本次 Live 的收入,毕赣和我们用来包了一场《路边野餐》。如果你在北京,你就有机会(再)来看看这部电影。至于参与方式, Live 中见。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看这部口碑极佳的国产电影,有点像在读一首诗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