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外国人,这是我学了 16 年中文的一些体验
图片:《功夫梦》汉语对于外国人是很难学的语言吗?
我只能讲个人体验。按时间线吧。
1)十二岁的时候;任何汉语词汇都不认识。对汉字也完全没概念啊。
主要是两个原因……
首先是英国的教育制度吧。自己学校也算是比较好的。每个孩子都得学三四门外语。选择确实很多,但全部都是欧洲方言!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语、拉丁语、希腊语;各个都至少学了两年的样子。学校一直有来自欧洲各国的好多外交,另外应该是学校里一千多年的传统吧。
其实这样也很累;我就是不感兴趣那些方言!!不仅没有语言天分,也根本没耐心,不想学呀。语言方面成绩一直很差,逼得我只好往理科方向发展。呵呵。其实在那个时候,小孩真没有任何渠道接触到亚洲语言。也许学校能帮忙让我参加汉语考试,但汉语老师肯定是没有的。其他学校还更夸张,甚至连欧洲语言课的机会都很少。
(现在有些学校可能增多了亚洲语言课的机会,但是99%以上的孩子还都是默认学欧洲语言的。我十几岁的弟弟跟我一样,也经过了七岁以来整整十年的义务法语课,好辛苦)
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当年对中国的认识有限。学校那时候也不会讲多少中国相关的东西。
我只知道戈壁沙漠,喜马拉雅,扬子江,万里长城,熊猫,北京,上海。
这七八个东西也只是因为接触了相关电影之类的。比如迪士尼花木兰或几部功夫题材的。你让那时候的我列出中国名人,我大概只会想到陈龙跟毛泽东这两位。
真的!那时候网络还不发达,电视媒体又不怎么关注东方,而且很少有机会亲眼看到中国人,你们让我怎么办?如果无法理解,怎么会去关注呢?
(现在这些问题也算是解决掉了吧,只是希望你们能够同情当时的情况)
2)学中文最早的那一步,是十三岁左右发生的一些事。
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天晚上妈妈跟外公突然让我下楼跟他们一起讨论。他们说最近日本和中国越来越厉害了。让我赶紧去学其中一门语言。正好那段时间玩过一些中国题材的游戏,比如《三国战记》,所以很激动。后来我爸爸也来说了几句,他更倾向于让我学中文。就这么说好了,安排了下一个学期的课程。
当时暑假还没结束,我也顺便在华威大学呆了三个礼拜(参加一个数学进修班)。本来跟中文一点关系都没有,对吧。可是这个课程可以另外选修一个中文初级班。当时还很激动,所以立即决定加入。印象超级深刻,那是一个徐州五十岁左右的老爷爷,跟我们讲了他的老家的事情,还有很多中国的文化。可惜总共只有三堂课。第一堂课,学了基本的你好之类的,还有中国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从小对数字那么敏感的我,不得不更激动!之前学法语数字什么的从来没那么激动。我回宿舍的路上从一数到一千,又反过来从一千数到一。反复这样。第二堂课,就去询问了万和亿这样的字怎么念,也让他教我怎么写出来。我是不是有一点变态啊?额
暑假这几堂课是第一次接触中文。下一个学期,就去参加了我爸妈安排的那个中文课程。在约克大学里面。除了我以外,都是二十多岁或三十多岁的人。是一个阿姨教我们。每个礼拜去两个晚上,学到了很多。班里有个老头之前在工作了很多年,一直很装逼,也给我很多压力。这样才更有竞争对吧?到最后,发现大家都在学怎么念拼音的句子。我就直接跟那个老师说对拼音不感兴趣,想学汉字。后来她跟妈妈一起谈话了,然后每个礼拜在家里教我认字写字,一对一。估计在那两年,我有过一点类似中国小学生的经历,哈哈。虽然当时学的是繁体字。
3)再长大了一点(十五岁好像),奥赛比较重要了,而且那位老师回家了,所以有一年时间没办法学中文。只能在高中里面和中国留学生随便聊聊。那时候我还一直觉得自己的语言能力很弱很弱,比较喜欢把东西写下来。
那时候也交了很多在大陆的笔友吧。他们给我写英语邮件,我给他们写中文的。互相学习。超级有用的!每次得挑战自己的表达能力,努力让他们明白我的意思。比一万个中文课都有效。唉。
同时,妈妈也给我买了很多中文书,比如水浒传西游记。那本书每一页都是中英文对照(现代中文)。超喜欢。其实那本西游记是数学老师送给我的,想到都要哭了,很感动。
妈妈还买了一些进口历史剧,三国演义之类的。都看完了。需要一直暂停翻词典,仔细研究字幕,才能听懂。那时候看着演员说话还真没办法分得清楚一个一个单词。感觉听着很累。
(很多年以后,这个问题没有了,我也不好说怎么回事,可能是口语听力进步到能听懂的境界了)
哈哈,突然想到奥赛队里面有个女生。对她很好奇,因为她数学很好,又是中国人,又是女生。那时候一直让她教我中文,给她写很长很长的纸条,问她几百个字的意思。一开始她都愿意慢慢回复,后来她火大了,可能感觉我在打扰她的学习,哈哈。确实到后来她没考进,一口气在责怪怨恨我。(后来在剑桥算是和好了吧)。
4)十六岁,决定去中国旅游。计划用半年时间去看认识的那些笔友。分别在厦门,广东中山,昆明,洛阳,北京,徐州,等等。但是绝大部分在上海苏州南京一带,所以在那一块留了最长时间。
刚到中国的那些故事,之前也写过几个。蛮好玩的。问题是我到中国的时候还完全没有沟通能力。很多东西我能看懂却说不出一句话。还好慢慢地这些问题都被解决了。
在上海那三个月,我学会了一大批中文。从什么都听不懂完全无法造句,渐渐转成什么都能表达的样子。主要得感谢一位安徽老爷爷(柯蔚?),那三个月每天和他对话,学会了无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真的是超级有效。
推荐这种学习方式吧,很关键。我到中国,在没有英文的环境里,学会中文是必然发生的。为什么只需要几个月?主要因为脑子里天天有那么多想问的,不得不问出来。个人是好奇类型的。一旦好奇某件事,记忆力会变得很强大,学到什么就永久记得什么。看到新的不认识的字,我不可能忽略;一定要问清楚。没有人在旁边也要找人询问。唉,我其实是个怪胎。永远在寻求各种新的感兴趣的东西。
那几个月学中文(或者说,学会了最简单的没有障碍的表达技术),确实有点神速。之前我的确算是严格训练过两三年,可是自己非常明白什么时候才真正学会了怎么说话表达。就在那三个月。
另外一原因,也不得不说。很多外国人到中国都要找自己国家的人喝酒玩耍。但也有一部分比较喜欢融入到当地生活。我属于第二种。任何汉语较好的外国人都属于第二种。绝对的。
5)今天有点累了,大概说一下吧。不多说。
距离第一次去中国,已经过了十二年多。这十二年,每天都学到了新的词汇,新的字。表达能力也确实越来越自信。可是很多时候,我还完全可以崩溃。嘿嘿。学了十二年,感觉什么都有办法表达;可有时候别人还是听不懂呀,有些无语。已经很尽力了。
之后十二年所发生的事情,各种各样,我也都想写出来,可是最关键的心里变化是十六岁的时候。当时还觉得自己语言方面很弱。后来发现其实我好像真能听懂不少,还可以有很多不同方法传达我的意思呢。这一点发现也让我彻底改变了。
其实只要你真心喜欢学习某个东西,你就能学得比谁都快。
最近看了三体还有红高粱这两本。打开发现都看得懂,也没有不认识的字。感觉很开心。现在很相信自己学中文是非常对的选择。
我在中国也认识了很多外国人。算是各个国家的吧。真正让我感到语言能力很强的有三个。一是德国人,一是冰岛人,一是丹麦人。可能北欧人语言天分本来就比较吓人吧。这三人都让我觉得汉语语气说得标准到不行了。这丹麦人现在跟我一样经常看中国电视剧,很不错。那个德国人,也很厉害,看过的中文书比我多得多得多。
其实,会讲中文的外国人很多很多。问题是在中国的90%老外,还一直混在自己的外国人圈子里面啊。不瞒你们说,很多在英国的中国人也是只在自己的圈子。其实这样很不好,语言无法进步。
为了回答问题吧,我只能说中文不难。至少没有英文那么难。语法规则不多,造句很随意。当然有时候能造出比较别扭的句子(自己也非常有罪),可是学习真的很简单。外国人只需要喜欢中国,喜欢去理解中国,开放自信坚持,肯定都没问题。中文不难。
说实话,学拼音也是一种障碍;自己还一直不太会。我可能走了比较不正常的汉语学习道路,见谅。比较喜欢打字。可是一个外国人如果一直拖延拒绝学汉字,也没必要,没用。
不好意思,很多细节没说。十六年的学习过程很难用一篇文章描述。这十六年的生活,中文一直都很重要,怎么可能一言概括。
今天去了我的同事家(合作伙伴)。电梯里碰到了两个中国富二代(比较典型打扮的样子),一男一女。他们俩在电梯里说了我几句。说我很胖什么的。心里各种伤感。他们当然以为我听不懂,很正常。可是居然能完全听懂他们讲话,心里倒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可以选择不跟他们讲话。哈哈。
日报读者小福利:
想听李同学操着南方口音的普通话,用微信打开这个链接:李轶睿的值乎——外国人学习汉语后能否理解中国古诗词的美感和意境?
日报为大家提供了 600 个免费听的名额,先到先得哟。
(不知道怎么用微信打开的同学,分享到朋友圈再从朋友圈里打开就好啦)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身为一个外国人,这是我学了 16 年中文的一些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