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题材里,出了太多引起巨大争议的电影

知乎日报 Ronnie X 131℃ 评论

这两个题材里,出了太多引起巨大争议的电影

图片:

世界电影史上有哪些电影的价值观曾经引起巨大的社会争议?

Ronnie X,Lifetime Reseacher

答案写了一小半,发现了电子骑士老师写了跟我思路很像的一篇:链接。不过想来其中推荐的电影略有不同,分类也略有不同,还是发上来供大家参考吧。

价值观这个词其实很难定性的。所以我觉得把对主流世界有重大影响的电影,或者说是产生过巨大争议的电影,还是回归到更容易归类的 tags 上:宗教、种族、青春(毒品)、性、社会准则伦理、政治。就信手举一些例子啦。

宗教题材:

宗教领域的敏感性毋庸多说,而且覆盖面甚广。而且由于部分原教旨信仰的存在,甚至不如实按照宗教经典拍摄的电影都可能引起争议。而宗教领域的这类有争议的电影,常有的下场就是被禁映(或者被某个国家禁映)。但是由于其中优秀电影在思想性上的深度,通常都能在文化圈内引起广泛的反响,最终这些思想或多或少的会以更温和和不经意的方式,在其他作品中被体现出来。

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可能是马丁·斯科塞斯拍摄的《基督最后的诱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1988 )。这部电影把耶稣塑造成了有私欲的凡人,甚至娶妻生子。反倒是犹大在其中是忍辱负重的圣人。在将「神」演绎成凡人的层面上,这部电影算是最有名的,老马丁也可能是其中最著名的导演。

票房最高的,则是梅尔·吉布森导演的《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2004)。其中对于耶稣受难全程的血腥刻画,以及把耶稣死亡的罪责全部归咎于犹太人,都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引起了广泛反响,上新闻的频率几乎是当年最高。这部电影全球票房破 6 亿美金,直到现在还保持 R 级片在北美的票房纪录。

除此之外,特瑞琼斯和帕索里尼是两位对宗教题材极为狂热的导演。特瑞琼斯的《万世魔星》(Life of Brain,1979)在他作品中最为出名,理所当然片子的编剧是特列·吉瑞姆。这部荒诞讽刺喜剧,讲述在罗马统治下的巴勒斯坦,一个普通男人因为参与反罗马的地下组织而被误认为是弥赛亚(犹太人企盼的复国救主),并最终被施以十字架刑的滑稽故事。其中极尽嘲讽之能事,理所当然让宗教人士大为恼火。至于帕索里尼,更不用说,他拍摄的一系列电影都挂着禁片之名讳,但多年来却始终被广大影迷和电影从业者借鉴和讨论。《十日谈》(Il Decameron,1971)以及《索多玛的 120 天》(Salò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1975)这两部可以算作代表。

另一部很有名,但确实有点重口味的大禁片是《魔法圣婴》 (The Baby Of Macon,1993)。影片的男主角是后来的伏地魔大人,当年还是年富力强的鲜肉。故事非常惊悚,处女生子、宗教敛财、圣子圣婴、渎神、先奸后杀、分食圣婴以求庇佑等等,单是把关键词列出来就足够吓人了。但更重要的是在其中探讨的宗教的扭曲以及人性的无奈。

种族题材:

种族话题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一直是好莱坞喜欢的话题,多少年过去了,每隔一阵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提名里必然都会有一部跟种族问题有关的电影。而且,种族话题时常会被藏在各种题材里。而且,若是我们不把种族关系局限在黑白领域,会发现其中精彩的电影多如牛毛。

六十年代,西德尼·波帝埃凭借出演《桃李满门》(Lilies of the Field,1963),让黑人斩获了第一尊奥斯卡影帝。虽然这部电影有点鸡贼,主旨就是赞颂黑人青年的淳朴正直和善良,但在那个肯尼迪遇刺,马丁·路德·金全国巡讲,种族歧视法被废除的特殊年代,整个美国社会都对该片瞩目非常。另一部大名鼎鼎的《猜猜谁来吃晚餐》(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1967)更是强烈冲击了美国人的神经,电影直接把话题聚焦在种族通婚上,并给以了非常正面和乐观的预计和评断。影片阵容也十分强大,男女主角分别是凯瑟琳·赫本和斯宾塞·屈塞,黑人影帝波蒂埃出演其中的黑女婿,屈塞在影片完成后 17 天离世更是让电影充满了新闻卖点。虽然主题在今日看来有些哗众取宠(特别是黑女婿抢新娘的戏码),但在那个年代却恰如其分的通过细致的心理冲突,打到了美国社会的痛点。

我们单从奥斯卡的片单一脉相寻。七十年代,好莱坞的视角主要放在社会变迁中「青年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现行社会的危机之上」,种族题材一时被冷却。但是八零年代,先是有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拍摄的《紫色》(Purple,1985),影片聚焦在美国南部黑人家庭的生活现状,现在看来虽然石丕宝的温情牌打的让人有点受不了,但在当时却获得了全美人民的广泛同情(尤其还附带了 11 项奥斯卡提名颗粒无收的大新闻)。几年后,在奥斯卡大获全胜的《为戴茜小姐开车》(Driving Miss Daisy,1989),再一次通过反映黑人司机与白人老太长达 25 年的友情经历,把大时代里美国南部黑白人的关系转折融入其中,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再近一些的电影大家可能更加熟悉了,就不一一介绍。1993 年的《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 )聚焦的是犹太人和日耳曼人;同样视线集中在集中营的还有 1997 年的《美丽人生》(

La vita è bella);1998 年的《美国 X 档案》(American X History)回归到白人的自省;1999 年的《绿色奇迹》(The Green Mile)用超自然的「黑人上帝杀人犯」的故事打动人心;2002 年的《死囚之舞》(Monster's Ball)诞生了第一位黑人女影后;2004 年的《卢万达饭店》(Hotel Rwanda)则描述了黑人内部的种族屠杀。

其后,2004 年的《撞车》(Crash),2006 年的《巴别塔》(Babel),2007 年的《老爷车》(Gran Torino),2008 年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2009 年的《第九区》(The Ninth Zone),2011 年的《相助》(Help),2012 年的《盲点》(Blind Point),2013 年的《为奴 12 年》(12 years a slave),还有今年奥斯卡提名的《塞尔玛》(Selma)。如果范畴再扩大一点,谁说《阿凡达》和《猩球崛起》说的就不是种族问题了?

而且,种族问题的电影通常都能收获非常好的票房,上面列举的例子里,几乎每部电影都能在颁奖台上风生水起,还能在票房上赚的钵满盆满。不提其中的投机之意,但这些电影所表达的东西,这么多年来确实在一点点的促进着不同种族之间的融合,无论如何都功不可没。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这两个题材里,出了太多引起巨大争议的电影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