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妹固然吸引眼球,但我更被她的母亲和老师打动

知乎日报 曾旻 164℃ 评论

辣妹固然吸引眼球,但我更被她的母亲和老师打动

图片:《垫底辣妹》

如何评价日本电影《垫底辣妹》?

曾旻,研究创伤心理学

我觉得这是一部教育心理学典范的影片。作为一名在发展与教育心理方向却研究临床与咨询的研究生,这部电影唤起了我诸多对于教育的思考和我们学习生涯中的感动。

这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两位,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和一位伟大的教育者。

在 1983 年,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将他的目光关注到了教育领域,写作了一部著作《自由学习》,将他的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从心理咨询迁移到教育领域,开辟了另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这部电影中,补习班的坪田老师身上可以看到这一理念的完全展现。

他不仅在女主沙耶加的面前是鼓励她,相信她的。在讨厌的学校老师的劝阻下,他依然相信,依然那么肯定,而他并不知道这一切都被背后的沙耶加本人听到了。他信任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潜力、信任每一个学生充满着无限可能性,这种信任是发自内心的、无限真诚的,不是在学生面前伪装的鼓励,而是内心真实感受。就像讨厌的学校老师发自内心的不相信女主,坚信女主是渣渣一样,坪田老师相反把自己无条件的信任给予了她。

在 1983 年的《自由学习》中,罗杰斯说到:

我不再作为一个老师。这并不容易。它不是逐渐发生的,而是当我开始信任学生,我发现在和他们的互相沟通中,课程内容的学习中,在他们茁壮成长成为一个成熟的人的过程中,他们做到一些难以置信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他们给予我勇气去更加自由地做自己,这将导致更加深远的互动。他们告诉我他们的感受,他们提出一些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我开始在脑海中闪现一些新的让我激动的观点,而且我发现了他们的人性。

在另一段,罗杰斯说到:

我们在这堂课中去学习什么取决于我们大家,我们建立的目标是在一般领域中我们希望达到的。我们能够以我们期待的方式去实施。我们能够共同决定我们如何处理考试和学分。我有一些资源可以帮助大家找到其他内容。我相信我自己是这些资源之一。我可以以你们想要的方式去相处。……在那时我从一个教师和教育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这是一个非常不同的职业(Rogers, 1983, p. 26)

坪田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学习的促进者,他从不告诉沙耶加应该如何去做,而是让沙耶加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他启发沙耶加小论文如何去写,新闻的材料如何去收集,沙耶加学会了从媒体从电视上收集不同方面的观点,在老师提问之间抢答了坪田老师的问题,坪田老师适时地鼓励沙耶加说「真棒,你开始学会揣摩出题人的意图了,那么想要考庆应大学,庆应大学老师的出题意图要如何得知呢?」沙耶加开始回答「给庆应大学老师打电话」坪田老师并不肯定但也不评判,而是说这样行吗,沙耶加自己也发现了问题「对哦,他们应该也不会告诉我。那……找以往的考题去做!」坪田老师开心的说到「是个好办法,真棒,耶!」。这就是一位学习的促进者,他所做的一切不是灌输知识、灌输技能和方法,而是陪伴学生一起去探索一起去发现,哪怕有些显而易见的方式老师是有答案的,但是他并不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作为引路人,给学生以指导,正如罗杰斯所说,是他们共同决定如何去实施学习的方式。当学生能够因此发现一个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时,那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和动力,它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感和成就感。学习的促进者也会适时的给予鼓励,我们可以看到,坪田老师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和展示的最多的一个动作就是与学生们击掌庆贺,并喊出「耶!」。

而当一切遭遇困境和阻碍时,坪田老师所做的只有一件事情,让沙耶加相信:

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高等教育发展学院教授——艾伦莫蒂博伊斯在 2013 年写作了一部书叫《Teaching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 step-by-step guide for higher and furt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目前好像无中文版),在开篇前言中,艾伦提到了他对教育发展的一个看法:在过去,教师把两样东西带到了课堂上——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前者用于为学生解惑答疑、传授知识,后者帮助学生如何利用材料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但艾伦认为,是时候提出优秀教育者应该必备的第三种要素了——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绪智力简言之,就是感知和觉察他人和自我情绪的能力。

换句话说,艾伦认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应该充分意识到学习过程中,情绪对于学习动力的激发和学习成绩的推进的重要作用,优秀的教育者应该开始将关注点放在对学习者的情绪体验上。这正如罗杰斯在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中所强调的一样,关注来访者真实的感受体验,对其真诚一致、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共感理解,那么他内在的自我实现趋向将会带领他前进。当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去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上,让学习者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体验和动力,学习者自我实现的趋向将会带领他努力奋斗。(a good teacher who has the quality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eds to be able to recognize the emotional dimension of learning and to work with it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emotional dimension of the learning–teaching exchange. It means all the educational works ar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just like Rogers’ Client-Centered Therapy.)

在这部电影中,那位伟大的母亲,也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者。并且电影用对比的手段,将这种特点彰显至极致。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桥段,是父亲在门口打骂儿子龙太,因为其想要放弃打棒球时,父亲一边愤怒地责骂,一边怒吼着说到「当初你就是因为棒球特长而被学校录取的,你现在退出了球队,你让我有什么颜面去面对学校的领导」。这位伟大的母亲忍受到了极致,将自己对丈夫满腔的愤懑发泄了出来,用球棒打碎了车窗,大声地告诉父亲:「龙太是我的儿子,你总是在你的棒球梦想里,你知道过他内心里是怎么想的吗,你知道他每次参加球赛的前一晚都会哮喘发作吗?因为他害怕,他害怕比赛输掉之后会被你痛骂,这一切你知道吗。你就只知道你自己面子。因为沙耶加,我好多好多次被学校老师叫过去,可是我从来不觉得丢脸,我真心地认为沙耶加是一个好孩子」(大意如此,原对白更为精彩)。这一段内心的宣泄,让这一次冲突达到高潮,也震撼着我的内心。父亲呆若木鸡地趴在那里,仿佛沉浸在自己梦想破碎的麻木和震惊中。

这个家庭里的父亲和母亲,像极了东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

当上个世纪 80 年代,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时候。中国才刚刚开始恢复高考几年,整个教育秩序才刚刚起步。而到现在,中国依然没有达到 30 多年前,罗杰斯提出的理想状态。尽管美国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依然争议不断,但那样的理念在他们的文化下已经洗礼了 30 多年,不断地被重新诠释、改善和发展,很多精髓的部分已经深入到每个家庭、学校和学生的心里。

可以说,我们的教育落后不仅仅是 30 年,甚至是半个世纪。

在中国,依然出现这样的新闻的时候:女孩因学习成绩差被亲妈打死 母亲被刑拘。我不知道,每一位学习者、教育者和母亲会有怎样的感受。而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你们又会是怎样的感受。

有时候,中国的无奈部分是源于教育资源的匮乏,竞争压力的巨大,我们不得不去更加残忍,就像前阵子复旦教授钱文忠所说「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怎样看待钱文忠教授说“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请别再对孩子让步”? - 育儿。可是这种不快乐带给了我们什么?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里大概都明白。我们都是这一切的亲历者。我相信我们大多数经历过高考的中国学生,我们付出的努力程度都可以和电影中的沙耶加所媲美。可是我们的故事无法成为这么动人的电影。

因为,我们的努力如此枯燥,我们的奋斗只感动了自己。在中国,没有学习的促进者。

这部电影,是不是可以唤醒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关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肯定孩子的价值,相信他 / 她身上会发生的一切可能性呢?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辣妹固然吸引眼球,但我更被她的母亲和老师打动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