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权力的游戏》、《真探》的 HBO 出新剧了
图片:《黑胶时代》如何评价 HBO 出品的《黑胶时代》?
《黑胶时代》的受众定位明确而单一。就一般美剧丰富的情节和雅俗共赏的程度来说,这部剧是没有的。不过对于摇滚爱好者和对音乐史非常感兴趣的观众,这部美剧应该是第一个用电视剧的形式来铺开流行音乐变迁的作品。
这方面可以参看豆瓣《黑胶时代》短评区的评论。要么就是捧着马丁·斯科塞斯和 Mick Jagger 的大名以及对 70 年代摇滚乐的热爱奉之为神作,要么就是“音乐不错,看不下去”,“对这个题材不感兴趣”。
HBO 财大气粗,握着《权力的游戏》和《真探》这两部高人气和高逼格之作,《黑胶时代》不愁没有收视率。两位制作人马丁·斯科塞斯和 Mick Jagger 分别是七八十年代电影和摇滚乐的宗师级人物了,单单是这个噱头就足够吸引两边的粉丝追着剧看。豆瓣短评里有位朋友说得很好,这部电视剧有点像摇滚版的《华尔街之狼》。老马那种填满可卡因的癫狂叙事风格非常适合用来讲述流行音乐的这些轶事和花边。摇滚乐、毒品、性常常被看作是三位一体,以往我们只能通过音乐本身,摇滚人传记、纪录片等等太直观又太写实的形式来理解,趣味性是大打折扣的,即使有一些摇滚电影,一两个小时也只能集中在单一的人物或者故事上来演绎。比如去年的《冲出康普顿》,对于 N.W.A 本身的诠释足够到位,但有点刻意集中在 Dre、Cube 和 Easy.E 三个人的交情上了,他们所处的西岸说唱这个复杂而团结的大环境只能在最后通过 Death Row 厂牌的崛起一笔带过。另外像《醉乡民谣》这样人文气质浓厚的电影,更多的是用真实存在过的音乐人的故事讲述一种普适的人的生活,音乐退居背后作背景。但在《黑胶时代》身上,这些都不是问题。HBO 已经续订,出个几季都很随意。电视剧这样长而零散的篇幅完全可以用来把整个 70 年代左右的欧美流行音乐演个遍。这部剧先天的优势决定了它就算再难看,再不吸引普通观众,它的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慢吞吞看了两集,已经发现《黑胶时代》对于流行音乐史的刻画确实丰富,而且匠心独具。
首先是 1973 年这个时间背景的设定:这一年发生了不少大事。David Bowie 在 1973 年宣布他不再会表演“Ziggy Stardust”这个他红遍全球的 Alter Ego,这意味着华丽摇滚这一流派开始消亡;随后,Led Zeppelin 开始北美巡演,最高潮就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这意味着重金属音乐全面登上舞台;这年年底,CBGB 俱乐部正式开场,虽然整个纽约的朋克和新浪潮场景要直到差不多 1976 年才能真正烧成大火,但朋克音乐的雏形已经在这一年左右开始萌芽……
用细节牵引出新音乐风格:第一集里,ABBA 乐队以被调侃和比喻的方式露了个脸;主角 Richie Finestra 经过一片黑人公寓时,里面传出的舞曲风格音乐让他惊奇。这两个细节,其实是在暗示 Disco 和 Hip-hop 音乐已经开始以地下形式传播。到 1979 年左右,特别是 Disco,将全面取代摇滚乐成为最流行的音乐风格。
“回忆杀”:还是细节。Richie 的生日派对上他和 Zak 在聊天中回忆起一些对他们童年有巨大影响的名字——Bo Diddley 和《Rock Around the Clock》,这里是在通过对话追溯到了 Rock n‘ Roll 的起源;Richie 和 Lester Grimes 的那段回忆,它的背景是 60 年代末芝加哥布鲁斯已经衰落,摇滚乐和 Doo Wop 音乐的流行;第二集 Devon 对自己青春的回忆,记起了 Andy Warhol 那批艺术家以及地下丝绒这样的原型朋克乐队在 1966 年左右对于整个纽约巨大的影响力……
真实和电视剧杜撰的穿插:Richie 的唱片公司肯定是编剧写出来的,但是想要收购他们的德国“宝丽金”公司却真实存在,而且是整个上世纪流行音乐世界最庞大的唱片集团。“宝丽金”并购无数小唱片公司是那个年代音乐工业的大背景之一,电视剧是反过来了,让被并购的公司担当了主角;The Nasty Bits 这支乐队,因为主唱的扮演者是 Mick Jagger 的儿子,所以无疑他们会在成为剧集的主角之一。这支乐队的原型是纽约朋克乐队 Jack Ruby,早在 CBGB 的朋克场景形成之前,他们是最早的朋克先驱之一。而扮演 The Nasty Bits 乐手的演员,是现在布鲁克林的 Indie Pop 组合 Beach Fossils 这支真实存在的乐队;Devon 的两段回忆里面,地下丝绒的表演是真实存在过的“塑料爆炸不可避免”系列演出,由 Andy Warhol 在 60 年中后期组织。而她接受 Warhol 的拍摄的那段情节,是在映射 Andy Warhol 在他的工作室“工厂”里拍摄过无数六十年地下明星人物的“Screen Test”(试镜);
……
另外,就像“摇滚版的《华尔街之狼》”这个比喻所诠释的,《黑胶时代》真实的意图并不在潦草地把摇滚乐黄金岁月那些乐队名列出来,讲述发生在乐队身上的故事,它更多的是集中在“产业”这个概念上的。为什么唱片公司的总裁是主角而不是哪一位风头无两的乐队主唱?答案就在于它要以唱片公司这个音乐幕后的大参与者切入,像这个产业的流程一样,以发掘艺人、推广艺人、引爆浪潮这条线来分散展开所有参与其中的人的故事。而整个流行音乐的变迁,旧风格没落,新流派崛起,一批批更有活力的音乐人加入战局,构成了这条线的骨架。
《黑胶时代》我会接着慢吞吞地看下去,因为我就是上面自己提到的第一类观众。对这部剧我也写了点考据类的文章,连载在豆瓣影评页上了。第一第二集更细节,更值得玩味的内容,也可以参看我那些文章。
The Nasty Bands,The Big Time 丨《黑胶时代》的虚与实(EP1) (黑胶时代 第一季 影评)
塑料爆炸不可避免丨《黑胶时代》的虚与实(EP2) (黑胶时代 第一季 影评)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坐拥《权力的游戏》、《真探》的 HBO 出新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