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The Beatles抵达肯尼迪机场
1964年2月7日,The Beatles乘飞机抵达肯尼
迪机场。在降落之前,俯瞰着围聚在机场的三千多青少年,四名乐队成员心里都只有一个问题:他们是不是来示威游行的?
1964年以前的美国大众,还并不熟悉这支在英国早已掀起前所有狂潮的英国摇滚乐队——即便从去年10月份开始,美国媒体就已经在大肆报道The Beatles在英国的唱片销量、乐队演出情况和各种八卦,《新闻周刊》甚至给出了这样一个词:“Beatlemania”(披头士狂热)。
不过等飞机降落,这支日后“比耶稣更出名”的乐队释然了,以至于有些惊愕:这些前呼后拥、热泪盈眶的少女们的热情,是真的吗?
他们随即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
2月9日,The Beatles登陆“艾德·苏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礼堂座位不到一千,购买入场券的人却超过五万。全美四分之三的电视台进行了转播,约7300万美国人在电视上观看了他们的演出。3月,美国每周十佳流行歌排行榜上,The Betles有六首,乐队第一季度的唱片销量,占全美唱片销量的四成(也有数据说是六成)。4月,排行榜前五名,全是他们的歌……
登陆美国之后,“Beatlemania”成为热门词
至此,永久改变了摇滚乐乃至后世几乎所有音乐流派的“英伦入侵”(British Invasion),开始了。
1964年6月,The Rolling Stones登陆美国。随即,The Animals、The Kinks、The Yardbirds、The Clave Five、Gerry and Pacemakers、Herman's Hermits、Matied Mann……一众英国摇滚乐队前往美国发展,一直到1966年The Who进军美国(也被称之为“第二次入侵”),“英伦入侵”对美国流行乐坛的碾压才宣告结束。
The Rolling Stones
The Kinks
The Who
其时的美国民众完全被征服了,在本土摇滚几乎空白的情况下纷纷成为英伦摇滚的拥趸和死忠,而美国各大唱片公司却大惑不解,毫无招架之力的情况下只能或仿照The Beatles和The Rolling Stones的风格推出山寨作品,或直接和英国乐队签约,同时问自己这样的一个问题:美国的摇滚呢,究竟在哪儿?
摇滚乐诞生于美国。
五十年代中期出现的“经典摇滚”,是摇滚乐的先声。无论是Chuck Berry和Little Richard等黑人摇滚歌手,还是Bill Haley和“猫王”Elvis Presley这样的白人摇滚明星,承袭于Robert Johnson、Leadbelly、Muddy Waters、Fat Domino和许多乡村/民谣/节奏布鲁斯大师,促成了早期经典摇滚的确立。
但短短几年,这股摇滚风潮便迅速消散。商业利益的拉锯、金钱的诱惑、唱片工业的格局变化、电台及背后的无线广播网的竞争野心……在一片混乱中,摇滚热潮开始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流行化了的“Pop Rock”、包装出来的青春偶像歌手演唱的烂俗情歌和卷土重来的“Tin Pan Alley”生产的抒情流水线作品。
与此同时,摇滚明星的衰落也加剧了“经典摇滚”的颓势。Chuck Berry因帮助未成年女雇员出国境而被判20个月监禁;Little Richard在1958年遭遇空难后便告别了乐坛投身宗教事业,成为了一名牧师(还声称摇滚乐是“魔鬼的音乐”);同样在1958年,“猫王”遭到主流媒体无尽的谴责之后,在争议中应征入伍,暂别摇滚乐坛;Buddy Holly在1959年2月3日坠机身亡,而这一天被许多人称为“The Day the Music Died”;Jerry Lee Lewis因和13岁的表妹结婚,被丑闻中断送了音乐事业;那时的“摇滚乐教父”Alan Freed,因受贿罪入狱;Carl Pekins遭遇车祸;Gene Vincent在酗酒中惶惶度日;而与“猫王”齐名的Bill Haley,早已中年发福,创作乏力,渐渐失掉了摇滚明星的光环……
“猫王”
Chuck Berry
Buddy Holly
Carl Perkins
不过如今再回顾“英伦入侵”之前这段“经典摇滚”的往事,我觉得更适合将其放在三四十年代以降的布鲁斯以及节奏布鲁斯的体系中去定义、判别。
“经典摇滚”汲取了太多流派的音乐的元素和特点,从布鲁斯(Blues)到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从传统民谣(Folk)到福音音乐(Gospel Music)和灵歌(Soul Music),在集大成的同时,也以“摇滚乐”之名为流派之间的杂糅、演变与融合作结。其意义在于,它确立了一种标准,让后来的摇滚乐手们不必再追索远溯世纪初的黑人音乐和传统民歌,而有一套已然成形的创作规则、表达范式和表演体系去自由发挥和改造。但在很大程度上,它依然从属于三四十年代的体系,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摇滚乐”。
真正意义上的摇滚,黄金时代的摇滚,之后演化出其他所有摇滚流派、并定义了摇滚乐的“现代摇滚”,始于“英伦入侵”。
其实说来吊诡,美国“经典摇滚”真正的生发、演变和传承,是在英国。五十年代后期的英国,摇滚乐作为新的音乐概念/流派,被青年一代所接受,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组建自己的乐队,而学习、模仿并改造的对象,就是摇滚乐。等到“英伦入侵”之后,英国摇滚乐队几乎冲垮美国唱片工业,许多美国音乐人才意识到,五十年代中后期的名叫“摇滚乐”的东西,现在被大洋彼岸的乐队带了回来(差不多十年之后,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了“朋克”身上)。
“英伦入侵”,对英美两地的摇滚乐来说,既是启发,也有嬗变,最后达到融合。
进入六十年代,抒情与怀旧的流行音乐显然不能表达时代之声,年轻一代的诉求亟需新的发声出口。而这出口,必须激烈、躁动、亢奋、怒气蒸腾。
那时候有民谣;虽然有民谣。1964年,Bob Dylan还穿着工装弹着木吉他唱“The Answer is Blowing'in the Wind”,Pete Seeger和Joan Baez 那批传统的民谣的传承者呢喃着抗议之声;肯尼迪死了;马丁·路德·金在前一年领导了25万人参加“进军华盛顿”示威游行;作为新左派的代表,“学生争取民主社会”(SDS)的《休伦港宣言》已经发表了两年;Andy Warhol正把波普艺术推向全世界;嬉皮士运动初现;美国政府正准备扩大“越战”……
民谣无能为力,Dylan自己都唱“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而美国的所谓摇滚,那些“Pop Rock”,都还是软榻榻的口水歌曲。
怎么办?
“英伦入侵”之后,首先改变的便是民谣。Dylan革了民谣的命,也革了摇滚的命。对Dylan来说,“民谣摇滚”(Folk Rock)可以表达抗议,可以呈现自己,也可以为反战、民权和嬉皮士运动指明道路(Dylan最终选择了自己,1966年车祸以后,他淡出了时代的注目,暂时隐居在了伍德斯托克)。
而对John Lennon和The Beatles,以及众多英国乐队来说,唱出青年一代的声音,赋予摇滚乐在六十年代的新内涵,便成为了方向。
事实上,这也是Dylan被很多人称作“摇滚乐教父”的原因。因为他是吸收英伦摇滚的音乐特点,又“师夷长技以制夷”,引领时代的第一人(或许也是唯一一人),对民谣和摇滚都影响极大。
民谣时代的Dylan
投身“民谣摇滚”的Dylan
“民谣摇滚”之外,“经典摇滚”时代的布鲁斯与节奏布鲁斯,在“英伦入侵”后再次被发扬光大。以The Rolling Stones和The Animals为首的多支英国乐队,将“布鲁斯摇滚”(Blues Rock)推广开来,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硬摇滚”(Hard Rock)和“朋克”(Punk)。
而融合,则讲的是迷幻摇滚。1966年,嬉皮士运动迎来高潮,迷幻摇滚(Psychedelic Rock)兴起,The Beatles推出了第一张迷幻摇滚专辑《Revolver》。而此前一年,美国本土——尤其是迷幻摇滚的根源地加州——Jefferson Airplane、The Grateful Dead、The Doors等乐队,已经推出了迷幻摇滚风格的作品。等到1967年,The Beatles的“Sgt.Pepper’s Lonly Hearts Club Band”和Pink Floyd的“The Piper at the Gate of the Dawn”推出,英美迷幻摇滚自此合流,一度成为绝对的主流。
“Sgt.Pepper’s Lonly Hearts Clu
Jefferson Airplane “Surrealist
同样在1966年,The Who登陆美国,掀起“第二次入侵”,并和The Kinks、The Rolling Stones和Cream一道,将“硬摇滚”风格发扬光大,成为七十年代一批硬摇滚/重金属乐队的灵感源头(在此无意界定“硬摇滚”和“重金属”的区别,一般按年代划分,七十年代之前称作“硬摇滚”,七十年代之后称为“重金属”)。
而“艺术摇滚”(Art Rock)、前卫摇滚(Prog Rock)等数十个支派,也在“英伦入侵”之后,英美摇滚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中产生。摇滚乐从七十年代直至九十年代,仍不能脱离“英伦入侵”以后,六十年代英美摇滚乐的内涵。
所以现在来看,“英伦入侵”的根源是对五十年代“经典摇滚”的传承,而结果,是大大拓展了摇滚乐发展的空间,多元性与实验性又和时代性产生交互,衍生出如今我们所认知的“现代摇滚”。
......
有时我会想,1964年2月7号,如果真如The Beatles所想,机场的三千多青少年是示威游行的队伍,那么这对摇滚乐将意味着什么?
好吧我想多了。
——结果无非是不听摇滚了呗。
公众号:浅见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英伦入侵”:现代摇滚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