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长 · 不好的大学各有各的不好,好的大学都相似

知乎日报 苏菲 207℃ 评论

有点长 · 不好的大学各有各的不好,好的大学都相似

图片:Ignat Gorazd / CC BY-SA

日本大学真的比中国的大学好不了多少吗?

苏菲,il faut tenter de vivre

这个答案的目的就是为了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某些方面的确还不如日本“,并且指出在哪里不如,为什么不如。

我讨论的仅仅是这个狭窄的小问题,不代表对其他方面的任何意见,也不代表我觉得“中国教育一事无成就是bullshit”。你可以看做是对80分为什么不如90分的检讨。

先说结论:日本高等教育,略逊于欧美,但比起中国更成熟。

1,回答依据:

本科在国内5年,硕士在日本3年,期间去跟着一个去考察美国教学方法的队伍去过美国两所大学。在英国某大学住过一个月。日本和英美的学校基本在他们国家内的地位差不多,本科学校略挫,算专业排名的话还勉强可以挤进top2的样子。

2,定义

这个问题抛开讨论一个定义的情况下都是耍流氓:好大学的定义和标准是什么?
市面上流传的各种排名所选择的评判标准极其权重各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用学术水平来衡量。如果光这么说那问题就相对简单,扔个名单:

日本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人数以及大学机构:
自然科学系 - 总计16人
京都大学(旧京都帝国大学) - 5人
東京大学(旧東京帝国大学) - 4人
名古屋大学 - 2人
東北大学 - 1人
北海道大学 - 1人
東京工業大学 - 1人
旧制長崎医科大学 - 1人
神戸大学 - 1人なお

这其中15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是博士称号。有3人在美国的大学获得博士称号(也就是说12人是在日本获得的博士称号),另外有3人是在日本国以外的研究机关所属之时获奖。

也就是说至少也有9个人是在日本接受高等教育在日本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

人文?社会科学系 -总计 3人
東京大学東京帝国大学含) - 3人

可能有人举例说,比如诺贝尔奖获奖人数并不能代表大学的科研水平啊(那我还真不懂啥能简单明快的代表了...GDP?),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能这么比啊,我们中国很多研究都是在研究院做的和大学没关系啊等等。

的确,我也觉得学术研究这个标准,和大众的认知虽有很多一致的地方,也略有偏差。毕竟不是每个人上大学都是为了读博士搞研究的。

在此我定义的“好大学的标准”为:使得每一个进入该大学的学生或研究者能在自己擅长或者想要发展的方面获得更多的培养和成果。

那就不得不从头说说日本教育的特点了。

3,日本的基础教育

日本的教育选拔方式也是应试教育。虽然和中国一样,近年来学习美国而在高中教育模式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说采用自由选择的学分制等),但以大学入学考试定胜负这一点还是没有变的。

但大学以前的基础教育,日本和中国绝对是相差甚大的。

在日本,学校除了传授基本知识,主要是作为培养学生全面能力和人格的场所而存在的。虽然老师讲课也有考试,但是抓的不是特别严。学生基本3-4点之后就结束课程,参加各种社团(想必这一点大家也很熟悉了)。学校还有各种活动,远足,学园祭等等。
所以在有应试的日本,抓学习这一项任务就落到了“塾”的头上,也就是课外学习班。大部分学生进入应试期之后就淡出社团活动去参加学习班培养考试技巧。这也造成日本人觉得是一个弊病的现象:能上得起高价学习班的,也就是有钱人家的学生更容易上好大学,造成了穷人家的孩子机会变少。

在中国,学校其实是承担了“塾”的义务。我们也有课外学习班,但是估计很少有家长把学习班的学习看得比学校的还重要。至于国内初高中的放学时间,自不必多说。近些年学生的负担甚至比我们还重,我一个表妹,中考刚结束居然考上的学校就要留假期作业,让人叹为观止。

4,日本的本科教育

那么进入大学之后又是什么样的呢?日本大学的本科教育完全没有美国那样严厉。甚至可以说“水”的很。无论是东大,早稻田,还是其他学校,本科阶段甚至不听课也能拿B有时候还能碰个A。除非完全不去上课不交作业不参加考试才会是成绩无效。这个成绩无效和参加了考试不及格还不一样,是没有反映在成绩单和GPA上面的。这就导致很多人觉得这门课考不到A或者B的时候就干脆放弃学分,不去考试,GPA还能好看一点。

为什么是这样呢?我认为这是符合日本一贯的教育习惯:“学生的能力不是从上课和GPA搞出来的”。

中国的本科教学基本上是为了“为祖国培养能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有用人才”。别笑,这句话的实质意思,就是本科教学就是为了让你毕业就能工作,以实用为主。

而日本的本科教学则以“综合教养”以及“对专业的初步引导”为主。既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延长,又努力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初步知识,把一部分立志继续做研究的人引导到硕士博士阶段。比起传统上课,更重视实践课程,以及在老师研究室和社会实践中获得能力。

并且日本大学在很多方面走过了迷茫期,有一套既定的做法,发展的比国内更成熟。

举个例子,我所在的国内本科大学,建筑学是五年制。并且是实打实的五年,也就是从第一天入学,就开始全面进行建筑专业的相关训练了。

而东大呢,是除了一些特殊的法学,医学等,几乎所有同学入学之后都是先两年“教养学部“,类似于复旦大学的第一年文理学院,也就是大部分人都是不分专业的。教养学部的人在另一个校区,充满了各种社团活动,论坛,学生组织,活力四射。

也就是说东大的建筑系,实际上学建筑的时间就两年。真的大丈夫吗?为什么日本那么多名建筑师,那么多国际上享盛誉的年轻有为建筑师呢?

其原因在于:

1,日本老师不教没用的东西。(不在乎手绘的线抖的好看不好看,渲染出来的建筑牛逼不牛逼,画图方面只指点些最基础的让他人看懂自己图面的东西,主要重视想法的逻辑)。

2,日本建筑业的想法本来就相对成熟不浮夸。

3,鼓励支持学生的一切想法而不是一味批判打击。

其实建筑学,和所有艺术类学科一样,是非常难教的。因为它不像物理数学等有着非常明确的体系,以既定的知识为主。本身什么样的建筑好,什么样的不好就是很模糊的事情,也没有统一权威的教科书。因此教的好不好可以说全看老师,更能反正一个大学的真实水准。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属性,所以本身在国内急功近利的建筑业,教育也就很难走对路子。照本宣科谁都能教好,但是这种性质的专业就略显天生不足。老师说话绕弯,学生好几年了也搞不明白东西的本质,再加上看重些比较浮夸的东西,就导致大部分人会渐渐失去兴趣。最常见的,就是老师今天评图,说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甚至从想法就鄙视你,你照他的改了,下次又说改完的不好……这种教育体制下,最后出师的只有两种学生:完全不听老师话的学生。和完全听老师话的学生。

完全听老师话的学生,会投其所好,搞出来的图纸老师愿意看,做的东西符合流行。但他们的能力是绝对无法和国际接轨的。这类学生尤其在普通院校的建筑专业大量存在,适合就业后去画施工图或者做千篇一律的渲染图,平面图。

不听老师话的学生,本身就极有天赋和热忱,理解力极高所以做出的东西好。但如果这样的话要你老师作甚?

而日本核心的几门设计课程,却是不一样的教法。老师不会推翻你的想法,而是站在你的想法的角度,提出可行性建议,推动你把这个东西做下去。我看大三很多本科作业,想法可谓是天马行空,甚至有比较幼稚的(但仍旧是有逻辑思维,并且考虑构造和其他因素的,并不是说拍脑袋),但是到了大四,都齐刷刷蜕化成优秀的作品。

现在国内真正的好老师有不少,但还是明显不够。能有理想去研究教学的老师太少了。不好的老师,就只能照本宣科,让他教书本上提供不了的知识,就开始误人子弟了。

固然我们现在有着我们国家特别的需求,你要让全体建筑院校一下子都变成日本大学那样,也不现实。大学的教育必然是跟整体社会环境挂钩的。但是随着我们逐渐有余力去重视这个事情,教学的质量也会越来越高。比如我就很高兴的听到自己本科专业教学的一些新进展。果然,采取了这些尝试积极去消除以上因素的影响之后,每年申请到美国牛校的学弟学妹更多了。

现在其实还有个问题我们没讨论。就是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并不是太忙的同学,都干什么去了?

人家可不是天天蹲宿舍里打游戏去了。

如果你能来日本学习,就一定能体会到,无论是校园里还是社会上,各类活动实在是太多太多了。随便几个人,甚至是留学生,就能组织个小团体,就能申请个NPO(当然我们也申请到了)。然后就可以有模有样的开展社会活动。从兴趣,到志愿者,到竞赛,到创业。如果你不是苦心做研究的性格或者每天在家里打游戏的类型,就一定能自然而然接触到日本社会和各个公司的人。可以说,日本的大学校园和社会联系是相当紧密的。像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这类私立学校的学生更是活跃,在校自己创业的人非常多见。

你可以说,我们大学也有创业的,也有大学期间就去公司实习或者怎么样了的牛人。国内的问题在于,有这些成果的仅仅是极少数很积极有想法的人,并不普遍。而在日本大学里就算比较内向的人,至少也会参加个社团 seminar npo什么的。他们把社会实践这一块看的非常重。而且一般都是大一的时候差不多选定自己的团体,到第二年左右成为骨干,然后等找工作和学业的压力大了就逐渐淡出。

5,日本的硕士博士教育

上文说过,日本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参加活动之后按部就班的找工作,进入社会。而通过两年学习感觉想进一步做研究的人,就会进入硕士博士。因为没找到满意的工作而去读硕博的偶尔也有,但更多的应该是选择本科留一年继续找工作。

日本人进了硕士课程,基本就要有跟着研究室做项目的义务。而且因为硕二的人要找工作,写自己的毕业论文,所以项目的主力基本都是硕一。

就算没有项目,老师一般也会抓得比较紧。因为每个研究室都有一个或称为seminar或称为组会或称为什么别的玩意儿实质都是一样的东西,就是老师和全体研究室学生聚在一起开会的活动。这个活动的具体内容根据研究室各不相同,但有一样必不可少的就是每个人要做报告。报告可能每周一次,也可能一学期一次。总之拿不出东西来是不行的。另外老师也会在组会给学生留些作业,留些阅读材料,目的就是让学生不要懈怠。

这个过程,其实和国内相差不大。主要差别在于:

1,学术求实

写论文的时候我读过很多国内硕士论文,质量惨不忍睹。很少有干货。甚至大部分建筑方面的文章感觉都是四处扒来的,完全没有自己实际的调研数据和分析。

而日本大学虽然硕士没有正式进入学术界,至少写的论文是真的有理有据并且有一定发现的。也不乏非常有参考意义的好文章。
这个也和上面的例子一样,是和整体学术界的态度和氛围挂钩的。老师的要求,周围的影响起到的作用非常大。

2,交流频繁

国内的具体情况我不清楚无法作比较。日本大学的学术方面大家都很重视。每天都会有很多不同活动的邮件发来。大到学会,小到研究室几个人自己去组织见学(比较正式有学术讨论的参观)或者进行采访。

3,机会更多

大学对学生好。每年都提供很多很多去世界各国的机会,workshop,并且有独立的奖学金支援这种行为。除了几所比较火的大学,日本人的话基本是想报国外一年交流就能去上的。短期的更有人气一些,不过积极报的话成功率还是蛮大。

说到底,我认为日本大学先进的本质原因,可以总结为三点:

1,与科研相匹配的民族性格。

不像中国人更看重家庭和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享受,日本人对工作的毅力和努力程度是非常不一样的。难说哪个好哪个坏,但是这种毅力和努力对科研无疑是有帮助的。

2,吸收精华而造就的相对较好的运作系统。

学生的选择相对多元化,机会和资源充沛,使得大家能够去做自己相对想做的事情。并且不断努力吸收欧美国家的各种教育方式。很多人都诟病日本人死板不懂变通,但我觉得不能这样定论。他们虽然对于新兴事物非常谨慎,但是对于已经被证明是好的东西的,仍然会积极的去学习。

而这些资源真的是因为日本是发达国家才有的吗?国内那些百年校庆楼,面子工程,花几个亿去投资,难道就不能先把凄惨的学生宿舍改改吗?或者给学生的教室装下空调让大家有自习的地方?我觉得至少现在,在大部分大学,这还是态度的问题,不是有钱没钱有资源没资源的问题。

3,积极服务的学校机构和后勤系统。

我认为这一点大概是和国内相差最大的,也是目前国内大学最不好改变的。

日本的学校真的是处处为学生着想,且不说办公室老师服务态度多么的好这些小事,就拿找工作这一点来说,我在找工作期间就有三个正式学校机构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分别是我所在学院的就职支援室,学校的留学生支援室的就职支援队伍,还有整个学校的就职支援室。内容包括每周两次的就职seminar,内含讲课和大量练习,还可以随时申请一对一的模拟面试;还有学院整个有一个课程专门面向留学生就职,为期差不多一学期,从0开始事无巨细的讲,还请人事和前辈来传授经验。另外学校还在校内屡次组织大型的企业招聘会,其中更是包括专门面向留学生的。就光找工作这一项,支援到了如此地步,其他方面可见一斑。

我的答案如上所示。肯定有基于自己经历而片面的地方,还望包涵。

我认为这种问题,关键不在于谁争个第一,谁争个第二。而在于我们能从讨论中得到一些有意义的,能告诉我们什么地方需要努力,该怎么进步的东西。所以这种问题我想尽量避免“日本好还是中国好”这种无意义的争论,希望评论的各位能够予以谅解。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有点长 · 不好的大学各有各的不好,好的大学都相似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