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了一下,发现这几个中国城市不光物价高,而且收入低

知乎日报 慧航;张鑫; 208℃ 评论

分析了一下,发现这几个中国城市不光物价高,而且收入低

图片:站酷海洛创意

为什么有些城市会「收入低,物价高」,有经济学原因吗?

慧航,上海财经大学数量经济学博士

上面的知友总结起来有这么几个观点似乎比较有道理:

  1. 交通物流
  2. 需求量
  3. 富人的消费水准具有示范效应

说实话,都有点道理。然而,好像多数人都是凭主官感觉来回答这个问题的。那么数据里面我们怎么比较呢?

其实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有这么以下几个原因,使得城市之间的价格水平很难比较:

  1. 难以控制产品的质量。三线城市的衣服和一线城市的衣服,统计上来看可能档次是不一样的
  2. 难以控制偏好。北方吃小麦,南方吃大米,怎么比较他们的价格
  3. 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篮子是不一样的

以上两点是很难被观察到的,难以控制,所以单纯的比较不同城市的平均价格、消费水平等是非常不靠谱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得找一个价格水平的合理的 proxy。

这个 proxy 必须满足这些条件:

  1. 产品质量在不同城市之间似乎差别不大
  2. 各个地方的人对其消费偏好差不多
  3. 不管什么人都会消费,存在于几乎所有人的消费篮子里面
  4. 完全竞争,不存在垄断定价的问题(比如不同地方的奢侈品价格差别不会太大)

什么商品符合呢?想来想去,似乎猪肉最符合。

首先,猪肉在不同城市产品质量不会差别太大,特别是食品监督越来越严格,注水猪肉等现象越来越少。

其次,各个地方的人,除了内蒙、青海等地方,只要汉人居多的地方,都缺不了猪肉。

再次,不管穷人富人,肉都要吃的,而汉族人又都偏好猪肉。

并且,猪比较好养,啥都吃,啥都能当饲料,各个地方养猪的效率似乎没有特别特别大的差别。

最后,猪肉这个市场竞争激烈

那么猪肉能否反应价格水平呢?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的。从一般均衡考虑,如果每个城市都是独立的市场,那么当其他产品的价格普遍较高,生产猪肉的人力成本也比较高,而由于猪肉市场几乎是完全竞争的,其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因而猪肉的价格跟这个地方的人力成本等是高度相关的,因而应该是个不错的度量。

所以,现在我们把问题简化一下,比较城市的价格水平,从猪肉价格上可以看出一些问题。那么上面这些因素是不是解释价格水平的好的变量呢?看下表:

被解释变量是猪肉价格,表格中所有回归都为中位数回归。

我们首先来看,猪肉价格跟城市的收入水平是怎样的关系呢?从第一列表格看来,当然,确定无疑的正向关系。

那么 @夏传所说的 70%的收入水平的人的示范效应有没有道理呢?很遗憾,在控制了中位数收入之后,似乎这个效应并不显著,而 30%的分位数收入是显著的。当然,有可能是函数形式设定的不好,所以第三列,把两个收入之差做回归,发现显著为正。这意味着城市的收入差距越大,则物价越高,似乎是其所说的证据。

然而,由于我们的被解释变量是猪肉的价格,很多地方之所以猪肉价格便宜可能仅仅是因为农业比较发达。所以我们控制一个第一产业比重(好像没找到更好的变量),收入差异的效应不显著了。

那么需求呢?用人口的对数当做需求的一个代理变量,发现仍然是,不显著的。

交通呢?使用道路面积的对数作为交通便利程度的代理变量,仍然是,不显著的。

最后我们发现,唯一显著的就是……中位数的收入。

当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收入差异,在各种设定中虽然有的不显著,但是 t 值也没有太小,也有可能是小样本的问题,这个存疑。

但是至少现在来看,最能解释物价水平的仍然是收入水平。

那么哪些城市从回归中看起来其物价水平更偏离收入水平呢?看图:

其中红色的线是上 95%的分位数回归,紫色的线是下 5%的分位数回归。

首先来看题主提到的成都。似乎跟其他收入水平类似的城市比起来,物价便宜一点,但是没有便宜到哪里去。贵阳不在样本范围内,不做评判。

比较有意思的是那些“偏贵”的城市,我们来看:汕头、揭阳、茂名、湛江、梅州,发现什么共同点了么?没错,广东的!

这几个广东的城市可谓异军突起,硬生生的在图上搞出一个驼峰出来。为啥会这样?

我想了想,有两个可能的解释比较靠谱:

  1. 虽然这几个城市本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低,但是可能很多人在广州、深圳工作,其实消费水平不低
  2. 阴谋论,这些地方的猪肉都供给香港了

不过,好下巴 @ALEX YA 给出了一个另类的解释:因为这几个城市不懂猪肉保鲜。嗯,我从未踏足过广东这片神奇的土地,是不是下巴欺负我读书少,你们评评理吧。

另外,看看那些偏”便宜“的城市,似乎集中在安徽、山东两省。为啥呢?我也不知道……至少我觉着我老家淄博物价是很便宜的。

所以结论呢?收入水平可以很好的解释物价,收入差异也潜在的可能解释。但是其他的解释,可能需要我们更仔细、更详细的分析。

以上纯属扯淡。

另外,记得有篇论文就是讲这个的,调整了不同城市产品的质量来比较价格水平,我找了半天没找到,忘记在哪里了,哪位大神能找出来?谢谢啦!

张鑫,经济学登山者。

@慧航的研究非常 EXCITED~我想接着他的结论继续:(没有兴趣看过程的请跳到最后结论)

本答案以慧航结论为基础,即以猪肉为代理变量代表各城市名义物价水平时,不存在物价与收入负相关的结论(有特例)出发,引入 D-S 模型中的消费者偏好多样化效用函数,以单位货币的福利来定义物价,说明影响『低收入,高物价』感觉的关键因素在于差异化产品的数量,并对特例进行了推测分析。

总结 @慧航的结论:

由于猪肉有以下特点:

1、质量差别不大

2、偏好相同

3、各城市都有

4、完全竞争

所以将猪肉作为城市间商品物价的代理变量。我将具以上特点的商品(包括猪肉)称之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同质产品』(一般为农产品和初级轻工业产品)。

拿『同质产品』和收入水平做分位数回归,发现:

1、绝大多数的城市(95%——5%分位数之间)收入物价为正相关,而且拟合图看起来还挺漂亮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城市不存在『低收入,高物价』,你的感觉是幻觉!

2、但是!!!也有些城市是特例:

一个是高物价低收入的广东各城市(爱花钱的『坏孩子』),另外是收入差不多物价却低很多的安徽、山东的各城市(节俭朴素的『好孩子』)。

首先我认为慧航的数据分析没什么问题。得出的结果也没什么问题。

但是!!我也想告诉各位,大家的『低收入,高物价』也并不是幻觉。

因为在慧航的分析中,没有加入消费者多样化偏好和差异化产品的分析。

再但是,慧航的分析结果却是接下来分析的基础,所以@慧航 的这两个结论非常重要。

 

同样是消费者偏好相同,并且消费者对各个商品没有特别的偏好。接下来不同之处是:

首先:城市中存在两类产品。一类是『同质产品』——a(猪肉,农产品,初级轻工业产品),另一类是『差异化的工业产品』——m(各类品牌,各类高档消费品,奢侈品,如举例不当请指正)

其次:消费者的偏好是多样化的,对差异化产品的消费函数效用公式可用离散型不变替代弹性效用函数表达:(假设、推倒过程略,不想看公式的直接看结论)

(1)

以上是假定各个差异化商品的价格都一样。如果各个商品的价格不一样呢?这里我们引入完全价格指数:

(2)

如果我们的消费和收入相等,则:

总消费为:

(3) (

为『同质产品』消费)

实际收入为

(4) (V 也称为间接效用函数)

以上几个公式说明:

1、在支出水平相同的情况下,消费的差异化商品的种类 n 越多,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用也就越大。(1)公式

2、当商品品种增加而保持原有品种的商品价格不变时,完全价格指数是下降的。(2)公式

3、以差异化产品消费和完全价格指数定义实际收入。名义收入相同时,如果消费的商品种类更加丰富,则其实际收入要更高!(3)(4)公式

回到慧航的结论上来。 如果我们用各个城市都有的『同质商品』的名义价格进行测量,会发现不存在『低收入、高物价』。但是如果我们回到消费和效用的视角上来,也就会发现,花同样的名义货币,消费的品种越丰富,我们的幸福感越强。同时,由于有些城市和区域(比如大城市群比如北京长三角珠三角):1、为消费多种差异化产品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2、由于存在多种可替代商品的竞争,越是差异化产品丰富的城市,各种可替代产品的名义价格更低(同样完全价格指数也更低)(而差异化产品在缺乏竞争的区域,名义价格也相对较高)3、以上两点往往意味着城市中的生产力水平较高,因而平均的名义工资水平较高。(这点有特例,接下来会分析)

因此:1、我们所持有的『收入低,物价高』的感觉之所以被打脸是由于『同质商品』价格很好的反应了收入!

2、而我认为『收入低,物价高』的感觉并不是幻觉,是因为:这种感觉的来源可能指向 3 个方面,或者说从 3 个方面来重新定向,重新解释:

一、商品品种的增加提高了我们的幸福感,也就是说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收入。

二、差异化商品的竞争确实降低了其名义价格,如果这些差异化产品移植到没有竞争的小城市,其名义价格将更高。

三、很多符合一、二的城市都是大城市,平均收入高。(有特例)

在一、二、三这几个效果的混合作用下,我们有了『低收入,高物价』或者反过来说『高收入、低物价』的心理感觉。

而如果我们重新定义:『物价』是单位货币的效用时,我们将直接得到『低收入、高物价』的结论!!!这种现象,可以认为是由经济集聚所带来的『大市场』效应造成的。

所以结合慧航的分析,若要解释『高物价,低收入』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差异化产品这个切入点定义城市和区域的实际收入和实际物价进行分析。在名义收入都相同的情况下,越是产品丰富的城市,人们的消费幸福感越高,实际收入越高,相同名义价格下的完全价格指数越低,同时差异化产品的名义物价会更低。走远一点,当一个城市的环境,教育,医疗,其他公共资源也纳入我们的消费篮子当中时,城市功能越丰富,那么消费者的消费幸福感越强。。。(北京的同志别喷我,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另开一个话题)再走远一点点,一个城市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你有我有谁价格更低,而在于我有你无我价格随意!

特例(反例)分析:

3、以上两点往往意味着城市中的生产力水平较高,因而平均的名义工资水平较高。

其实我们也会发现有些城市之间,收入水平差不多,但是物价(包括同质商品的价格)差很多——比如慧航提到的广东各市和安徽山东各市;也或许产品丰富程度差不多,但是收入水平差距很多——我大胆的猜测:比如慧航提及的广东各市和广东的两个一线城市。

关于后者,体现了广东省区域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虽然广东历来都是全国省一级的 GDP 的头把交椅(北京上海特殊),江苏万年老二,但是江苏最穷的几个苏北地级市(苏北兄弟轻拍),也能在广东稳稳占据中游水平。此情况下,经济发达的中心区域差异化产品在竞争效应的影响下溢出给周边城市,但是收入水平受经济发展的制度、历史原因没有跟上,所以出现了收入不高,物价比较高——我想这点可以用 @夏传 提到的示范效应去解释。

但是山东安徽省的几个城市城市与广东省的那几个城市不同在于它们距离经济中心区域比较远,结合市场成熟度、运输等原因(推测),这些城市的产品不怎么丰富。所以会出现慧航分析中的收入中等但是物价低——差异化产品的极度缺乏,加之消费者多样化偏好条件下,单一消费品的边际效用递减,导致了物价比较低。(推测)

当然如果要进一步证明上面的推论是否『真实』则需要进一步实证分析,在此仅提出猜想。

 

以上文字中,我对 @慧航结论的第一条进行了补充,并试图通过第二条结论中的特例证明我的理论逻辑的完整。

回到问题本身:

是否有一些城市存在「收入物价比」失衡的状况?经济学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关于第一问,我说是。也说不是。

我说不是是因为:在这些城市中,从各个城市普遍都有的商品的物价水平进行分析,得不出『物价高,收入低』的结论。

我说是是因为:差异化产品的存在以及差异化产品的丰富程度,既通过竞争效应影响了差异化产品本身的名义价格;又决定了我们消费的满足程度;同时也作为一个城市 / 区域收入水平的代理变量,代表了收入的高低(有特例)。以上三点的混合效应影响了我们关于『收入,物价』的感觉——也即影响到我们消费的幸福程度。

如果更加粗暴一点,把物价定义为单位货币所买到的效用(幸福感),那么我们可以直接得出『低收入,高物价』——『高收入,低物价』的结论。

当然关于产品丰富程度和收入水平的关系也有特例,慧航给出实证,我提出一些推测。

关于第二问,以上文字,包括慧航的分析,以及该题目下所有答题者的分析,都属于经济学解释。

 

补充说明:

1、由于能力问题,无法在特例的推测上做一些实证贡献。

2、关于差异化产品竞争条件下的区位选择和价格是另一个专门的论题。在此没能仔细说明。

3、关于广东省的经济分布不平衡,江苏和广东两省经济形态差异是一个专门的论题,没能仔细展开。

4、在引用弹性不变效用函数时,初始假设各种产品价格相等,虽然这个不妨碍分析,但确实略去了证明过程。

以上。

————————————————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经济课堂 101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分析了一下,发现这几个中国城市不光物价高,而且收入低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