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当你走进电影院,看到售票台的荧幕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电影,而你想看的影片却只有寥寥几场——不是上午10点,就是晚上11点,有些影院甚至一场没有。相信很多人都会在心中默念一句“妈蛋!”而这样的状况在4、5月尤其明显。
在好莱坞大片《速7》 、《复联2》 前后夹击、超级IP电影《何以笙箫默》、《左耳》的左右围攻下,夹缝中求生存的《闯入者》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其上映当日排片率不足1.5%,逼得导演王小帅不得不发公开信,称“这是一场实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并呼吁广大观众“请你挺我!”
一时间,“到底是谁在操纵影院排片?”这个只有电影业内人才会关心的话题竟成了普通观众讨论的焦点。带着疑问,本期《贵圈》专访了资深电影发行人耿跃进、享有“中国第一排片手”美誉的唐秀霞、首都电影院总经理于超、UME华星国际影城副总刘晖以及其他多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从业人士,为你全方位揭秘影院排片的背后秘密。
疑问1:排片越高票房越高?人次x票价是关键所谓排片率,其实就是一部电影在影院享有的放映空间,其排片率越高,放映场次就越多。它就像影片的生命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票房成绩。
排片率高低悬殊 有人撑死有人饿哭王小帅控诉《闯入者》排片不足1.5%
目前,中国的银幕总量已经超过27000块。一般情况下,影院的营业时间是上午10点到晚上24点(午夜场等特殊场次除外),如果按平均每部影片2小时计算,扣除每场之间15-20分钟的间隔,一块银幕每天可以放映5-6场,全天的放映总量则在13.5万场至16.2万场之间,取中间值约为15万场。
由于基数较大,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影片如果能占据30%以上的排片,就意味着它拥有每天5万场的放映量,绝对是大片水准;相反,如果排片率在5%以下,就意味着每天的放映量不足1万场,只能算是中小影片。
今年4月12日《速7》在国内公映,光“零点场”就超过1万场,到了白天其排片率又接近60%,达到8.46万场,一天的放映总量超过9.5万场创历史纪录,首日直取近4亿票房。相比之下,王小帅执导的《闯入者》尽管口碑上佳,但首日排片不到1.5%,全国只有2000多场放映,首日票房仅50万,几乎被判了“死刑”。
排片率并不是越高越好 还要兼顾上座率王导的遭遇,让更多的观众知道了“排片”这个概念,也认识到它对于影片的影响力。既然如此,那是不是意味着一部影片的排片率越高越好呢?当然不是!
《哆啦A梦》口碑发酵,排片稳中有升
《哆啦A梦:伴我同行》正在国内热映,目前累计票房已接近3.5亿。不过该片在上映首日排片不足30%,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强势。该片发行负责人之一蔡元坦言,其实并非所有影片都是排片越高越好,因为如果上映之初放映场次太多,平均上座率不足,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影院经理信心下降,进而缩减第二天场次。而如果在场次有一定保证的情况下,影片上座率颇高,造成一票难求的现象,影院经理则会增加放映场次。由于《哆啦A梦》第一天表现良好,第二天排片立刻追加到30%以上。
一增一减,看似普通实则有着很大差别,因为缩减放映场次就代表着影片热度在往下走,往往刹不住脚,一泻千里;增加场次则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而且一票难求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这个片子牛到不行”的错觉,大家容易一窝蜂地往上哄抢,《北京遇上西雅图》和《狼图腾》等片就是代表。
观影人次 票价才是衡量票房的标准如果排片率和上座率两个指标都高,是不是就能判定影片票房大卖呢?答案依旧是不能!不过“双高”的影片至少可以为票房创造更多机会。
实际上,排片率和上座率都是一个较虚的概念,它的高低是相对的。假设给一部影片排的全是上午10点以前或者晚上22点以后的场次,它排得再多也不见得有用。同样,上座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影厅的大小,一个100人的小厅,80人看,上座率为80%;而一个500人的大厅,200人看,上座率才40%。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中国影院的平均上座率约为15%,这意味着大部分座位平时都空着,总的观众人次仍然非常有限。
所以,直接决定票房的是票价和观影人次。票价是变动的,比如周二电影票是半价、非黄金场次8折、3D影片比2D要贵、不同额度的会员卡可以打折……而观影人次,则是“排片比例 影片实力 影片热度”的直接体现,观影人次高,票房肯定差不了。所以韩国一般都不统计电影的票房,而是直接统计观影人次。
疑问2:影院经理操纵排片?命运握在观众手里虽然排片率对电影最终票房的影响不是那么绝对,但它却能左右你在影院里看到什么电影。那些想看《闯入者》而无门的观众,可以集体向影院经理们“投诉”。
首日排片不看口碑只看卖相一部电影要与观众见面,首先要经过影院经理的评估:安排什么时段的场次、多大容量的影厅等。可以说影院经理的一念之间,掌控着电影首日排片的生杀大权。对于片方和发行方来讲,要让影片打动观众,首先要打动影院经理,因为“影院经理也是观众。”首都电影院总经理于超说。
尽管《何以》上映后频被吐槽,但仍大卖
那么,影院经理的判断标准又是什么?作为专业人士,他们在影片上映前会有个基本的预判。这个预判不是去揣测观众是否喜欢、影片口碑是否良好,而是预估有多少观众会为这部影片埋单,愿意买票的人越多越好。简单来说,观众只要肯花钱就行,喜不喜欢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而为了完成这个预判,影院经理需要找到更多证据支撑:比如某部影片的提前点映场是否爆满、观众反应怎么样;它的宣传推广攻势是否强大、海报和片花等物料是否足够吸引人;另外就是它与年轻观众是否走得很近。有着多年排片经验的唐秀霞说,一部影片上映前,她经常会去网上搜集大家对它的评论,如果评论够多,不论是骂还是赞,至少说明它关注度高,就要加以重视。
而上映第一天之后,通过观影人次就可以更直接准确地看到影片前途和观众反应,影院经理会适时加以调整,人多的加场,人少的减场。
观众的选择决定影片最终命运当然,凡事均有例外。即便是经验老到的影院经理们,也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一手发行过《天地英雄》、《夜宴》、《手机》、《可可西里》等上百部影片的资深发行人耿跃进表示,“其实还是看影片本身,命运在市场手里,在观众手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大年初一公映的《狼图腾》。由于春节档强手如云,影院经理们对于娱乐性不强的《狼图腾》,普遍不太看好,甚至有人预估其票房只能勉强过亿。果不其然,该片首日排片只有10%出头。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其首日票房却高达4600万——这就意味着它拥有着超高的上座率。此后,《狼图腾》凭借超强口碑,排片量逐日递增,最终狂收7亿票房,啪啪煽了一堆人的嘴巴。
《狼图腾》在春节档上演票房逆袭神话
也有影院经理曾试图通过自己的干预,引导观众选片。2014年春节,《爸爸去哪儿》大电影上映。一位西安某影院的经理尽管已经预料到该片票房不会难看,但他本人却对这种综艺节目翻拍的电影十分反感,觉得这根本就不是电影,也不建议观众看。首映当天,其影院九个厅,经理毅然只排给了《爸爸》一个厅。结果,第二天的票房数据出来后,他不得不给《爸爸》加场,因为“谁都不能跟观众过不去”。
另一位资深电影发行人、中国电影集团的赖侁则酒后笑言,如果片子本身不行,“就算你是影院经理亲爹,他也最多只能给你一天空间”,因为影院自己也得活命。
这也正是为什么不少影片都只能在影院“一日游”的真正原因,它们通过各种渠道、费尽周折终于登录院线,但上映之后票房反响不好,场次就会立马骤减,甚至下线。
疑问3:排片不受外因干扰?分成红包已是常态博纳集团的董事长于冬做发行起家,他笑言当年不少电影的排片,都是靠“拼酒”拼出来的。往前倒数10几年,中国的影院还比较稀少,很多发行人员都是拎着拷贝挨家挨户拜访影院经理“求放映”,有时候放映合同直接就是在酒桌上签的,甚至闹过“一万票房一杯酒”的故事。
刘德华、黄晓明为求排片也得“陪酒”刘德华为电影跑发行,称“陪酒”太尴尬
如今互联网时代,数字拷贝可以直接网络传送,省时省力。但是,拼酒的风气却并没有过时。2013年底,香港警匪片《风暴》在国内公映前,身为主演、发行人和监制的刘德华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他再也不想做发行了,因为要陪片商和院线老板吃饭、喝酒,实在是太尴尬了。
有着同样经历的明星还有黄晓明,今年4月底他投资并主演的电影《何以笙箫默》上映,为了宣传推广这部影片,黄晓明也是拼了老命。据五洲电影发行公司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何以笙萧默》公映前,黄晓明不但亲自跑到西安、郑州等多个城市请影院经理吃饭,还亲自给他们夹菜、然后拿着自己的手机与他们“求合影”,玩“么么哒”。目的只有一个,博得影院经理的好感,在同等质量影片竞争中,能多给《何以》排片。
返点分成、塞红包见怪不怪其实再往深一步追究,为了获得更高的排片,陪饭、陪酒都是小儿科,甚至连返点、塞红包这种赤裸裸的“贿赂”也早已成为业内常态,尤其在二三四线城市。
刘德华曾经提过一句“返点”的事情,称如果选择与影院“合作”的话,影院会适量增加影片排片,但前提是收取10%的票房返点。据多位院线人士透露,返点现象确实存在,但比例没有刘德华说的那么高,上限基本是票房的3%。以《何以笙箫默》为例,影片最终票房3亿多,按3%返点的话,也要付出上千万的代价,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返点”又分两种情况,一是返给院线或影院,这算是正大光明的“合作”关系;但更多情况是返给影院经理个人,这就属于私下“塞红包”。拿了好处的影院经理会在排片上给予一些比较隐蔽的倾斜。
给返点、塞红包已成电影发行业潜规则
唐秀霞之所以享有“中国第一排”的美誉,除了业务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她从不收红包,连饭局和酒局也不参加:“因为不收红包,这个行业里很多人对我意见很大,感觉我是坏了规矩。”
不过,即便是收了红包,影院经理们也不可能彻底拯救一部影片的命运,比如他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给《闯入者》安排30%以上的排片。“其实所谓的倾斜,也只是在两部影片都差不多的时候稍加照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线人士透露,比如一部影片原本的排片是7%,另一部影片是8%,将两部影片的排片数字颠倒过来,就不容易被人察觉。
除了“返点”和私下塞红包,还有片方与票务网站的合作包场,甚至也不乏有片方自己掏钱买场次和票房的,目的是想营造一种“火爆”的声势,让更多普通观众走进影院。
排片规则有门道:3D版先考虑 片长短占优势虽然出现了上述种种乱象,各种影响因素也不一而足,但有一点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影院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金钱游戏。“开电影院不是做慈善,直接目的是为了赚钱。”一位影院经理说。于是乎,各种投机取巧的排片规则也应运而生。
规则1:黄金场次全给大片 小片只剩“垃圾场”到底怎么排片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这里面就有无穷门道和学问了。比如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既然《速7》、《复联2》这类影片那么火,为什么它的排片最高也只有接近70%而不是100%呢,影院全放映它不是更赚钱吗?
《闯入者》只排一场,并且属于无效场次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有效场次和无效场次的问题。所谓有效场次,就是观众比较多的场次:比如上午12点至晚上10点,尤其是晚上18点至21点,属于“黄金场次”,这个时间段影院一定会排观众最多的影片,比如《速7》或《复联2》,甚至可能出现只放某一部影片的情况。
「 hi,看“贵圈”,请上“微图摘”哦,域名www.weituzhai.com 」
而上午12点之前和晚上22点之后的场次基本属于无效场次。对于一家影院来讲,由于早上的上座率普遍不高,影院可能只安排5场放映,3场《复联2》就能满足需求,另外两场完全可以挪出来放映《闯入者》和《十二公民》,即便每场只有20个观众,但加在一起好歹也有40人。
规则2:3D版本优先考虑片长短更占优势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影片的格式和片长。唐秀霞分析说,影片格式不一样,票价也不一样——2D和3D的影片票价至少相差10元以上,所以放映时肯定首先排映3D版。《战狼》本来也有2D版本,但上映时几乎没有影院排2D,因为放3D更能赚钱。
影院只排映《战狼》3D版本
此外,影片的片长也是重点考虑因素。比如《哆啦A梦》是95分钟,《复联2》是142分钟。放映2场《复联2》,足够放映3场《哆啦A梦》。如果《复联2》每场50人,平均票价80元,放映2场得到的票房是8000元。《哆啦A梦》就算每场只有40人,平均票价70元,但放映3场它的票房收入就是8400元。虽然只多出了400元,但它的观影人数要多20人,这20人可能还会在影院消费爆米花或饮料,加起来的利润要远远超过《复联2》。所以这个时候,院线经理会更愿意排《哆啦A梦》,因为可以在单位时间内赚得更多。
规则3:大厅留给优质片 小厅照顾“特权片”第三个因素就是影厅的座位数。现在中国的影院大部分都是多厅影院,少则有五六个厅,多则有10来个厅。这些影厅的大小并不一样,有的有三四百个座位,有的只有一两百个、甚至只有几十个。这种情况下,如果只看放映场次则毫无意义,因为几十个座的影厅,你可能放映5场才抵得上大厅放映1场的人数。
基努·里维斯执导的《太极侠》当年是由万达投资的,于是上映时万达院线给旗下影院下达了“指导意见”:每天至少保持4个厅放映。但是,由于该片上座率不行,旗下的不少影院便悄悄将它换到了小厅放映,大厅则放映别的影片。所以《太极侠》看起来场次很高,实际票房却上不去。
所以,即便电影是院线或影院自己投资的影片,但为了保证影院利益的最大化,影院经理也只能在面儿上支持,并不能彻底改变它本身的命运。
他山之石:美国发展多院线 法国政府干预排片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拥有数十条主流院线,但清一色都是商业院线,过于同质化,因此不同类型的影片不可能在这里获得完全公平的待遇,这是王小帅的苦衷。
美国:多种院线消化不同类型电影反观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美国,不同类型的电影会进入不同类型的院线,各自有自己的发挥空间。比如像《速7》、《复联2》这样的影片主要进入商业主流影院,它们大多是多厅影院,主要消费群体就是青少年。第二类是只有一两块屏幕的艺术影院,主要放映独立电影、外国电影以及重播经典电影。第三类影院则是汽车影院,它票价低廉,主要放映低成本电影。正因为层次分明,大家各得其所,互相不构成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法国:政府干预排片最多不能超过1/3在法国,政府的态度则更为强硬,会出面干预影院的排片比例。法国文化部长菲莉佩蒂曾介绍说,法国规定一部影片在任何一个影院的排厅量不能超过三分之一,也不能超过该电影院总场次的三分之一。“这是政府出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考虑做出的硬性规定。市场经济不等于没有约束,不等于经营者可以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没有约束的市场经济是业余的市场经济。”该措施有效防止了一片独大、小电影被吞噬的现象。
中国电影市场仍有待加强但在中国,这一切都还不大现实。首先,我们的市场并没有放开,美国、日本、韩国、甚至包括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基本都没有数额限制政策,每年公映的电影多达数百部甚至上千部,中国去年一共才放映了300多部。卖品有限,如果再在放映比例上给予限制,没有上座率的影片也必须强加排片,那影院方面很难生存。
其次,中国现在并没有成熟的艺术院线,中影集团或一些大型影视公司一直吵着要建,可一直只听雷声,不见雨点儿,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成本难以回收是根本原因。多位受访人士建议,一些中小投资影片如果特色十足,走走国际市场、或者投放网络、以及卖到电视台播放都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总结陈词:
不论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创作者肯定都希望它能被更多观众看到,这不仅是利益回报,更是价值体现。
而对影院经理来讲,给予一部影片什么样的排片,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金钱游戏,不能用道德标准去评判。毕竟开影院不是做慈善,角逐利润才是唯一目的。所以当《推拿》、《闯入者》、《十二公民》这类口碑上佳的影片没有获得更多排片和商业市场认可的时候,相关主创大可不必灰心丧气,因为它早已活在人们心中。
当有一天,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全球第一、观众人次和观影口味提高、一些影院愿意支持多种类型的电影而不把赚钱当做唯一目的的时候,大家自然都有活路。
主笔 :喻德术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贵圈:全面揭秘电影院排片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