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这件事,也会遗传吗?

知乎日报 309℃ 评论

「自杀」这件事,也会遗传吗?

图片:Yestone.com 版权图片库

「自杀」行为会遗传吗?

知乎用户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在我学习自杀相关内容的课堂中,老师也常常是提到了这和家族史有关等便不再深入。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特意查阅了一些相关的 paper 和书籍,做了些许梳理,相关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实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少,很抱歉我没有能力完全将其囊括进来,也希望借此回答抛砖引玉。很多 Paper 我个人对其的理解有限,还请各位多多指教。

* 部分英语词汇因为能力有限,不作中文翻译。

概论

行为无法遗传,故自杀这种行为无法遗传。但充分的数据表明,自杀者有更大的几率有家族自杀史。可遗传的精神疾病(Psychiatric disorder)倾向和冲动暴力(Impulsive Aggregation)倾向以及与自杀者相同的生活环境都可能会导致自杀者的亲属自杀。基因方面,the intronic polymorphisms(A218C or A779C) of the tryptophan hydroxylasea (TPH1)基因, the 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 of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5-HTTLPR) 以及 MAOA 可直接或间接导致基因拥有者更容易自杀。社会学方面,自杀行为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因此,自杀这种行为无法遗传。但有家族自杀史的人,相较于没有家族自杀史的人,有更大的可能性选择自杀。

自杀无法遗传

任何一种行为都是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产物(Wine,2000),因此行为是不可遗传的。自杀本身背后会有各式各样的原因。根据研究,基因对于自杀的念头和行为会产生 45%会左右的影响(Statham et al.,1998,p1), 另外 55%则是由于环境的作用。

自杀者有更大的几率有家族自杀史

(Brent&Mann,2005,p17)

这四次非常大的数据调查中,sample 是自杀者,而对照组则是在年龄、性别上都基本上相似的健在的人(cohort-match)。通过了解样本组和对照组家族上是否有自杀者(Qin,2012.这个调查非常地复杂以及耗尽心力…以及这就是题目中所提到的丹麦 4000 人调查),我们发现,自杀者的样本中有更高几率出现家族的自杀史。当 OR 大于 1 时,说明了两者是正相关的,图表中 OR 均大于 2(Odds ratio 我实在解释不清楚不好意思……)。

充分的数据表明,自杀者有更大的几率有家族自杀史。

基因上的影响

1.同卵双胞胎相较于异卵双胞胎,在自杀行为上更具有同步性(14.9% vs 0.7%;23.0%vs 0.7%重复试验)。即使在尝试自杀的行为上(suicide attempt),同卵双胞胎比异卵双胞胎更具有同步性(38% vs 0%)(Brent&Mann,2005,p14.)

2.Brent&Mann 在对被收养的自杀者进行调查时发现,自杀者的血缘亲属(即使素未谋面)相较于养父母亲属,有更大的概率选择自杀。

(Brent&Mann,2005,p14.)

3.Brent&Mann 认为家族式的自杀应当考虑更多基因上的因素而不是模仿式自杀。在前面的被收养的自杀者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从未见面的血缘家族比生活在一起的收养家庭有更大的概率会选择自杀。在双生子中的研究中发现,即使两人都尝试自杀,尝试自杀的时间点通常相隔较大。(Brent&Mann,2005,p22.)

4.Brent&Mann 的研究表示,家族式的自杀至少是因为两点,会遗传的精神疾病倾向(liability to psychiatric disorder)以及冲动暴力倾向(liability to impulsive aggression). 尤其是当两者同时发生的时候,人有最大的可能性会选择自杀。

5.(5/8 补充: @何苦 回答中补充了相关基因的介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本问题下他的答案中了解相关知识。非常感谢!)在 Bondy,Buettner 和 Zill 的 Genetics of Suicide (2006)的研究中他们发现(鉴于我读不懂那些神经科学类的内容我就只能大幅度引用了很抱歉),the intronic polymorphisms(A218C or A779C) of the tryptophan hydroxylasea (TPH1) gene 被认为是自杀行为一个 quantitative risk factor;the 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 of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5-HTTLPR) 虽然不会直接导致自杀行为,可是会导致暴力以及自杀尝试;MAOA gene,虽然不会直接导致自杀,却会引起暴力以及其他导致自杀的因素。这些基因是目前我们发现的与自杀相关的基因。

模仿式自杀

前文提到 Brent&Mann 认为基因上的因素,我个人部分同意,可是我认为模仿式自杀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接下来将讨论的是两种模仿式自杀,研究的对象并不是家族,从这两种自杀形式中都可看出自杀具有传染性。

1. Werther Effect

在 1774 年,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出版了书籍 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这本书中的英雄选择了自杀,而紧接着的是许多年轻人在阅读了这本书后选择了自杀。这便是 Werther Effect 的由来,指 the influence of suggestion on suicidal behavior(不知道如何翻译才合适抱歉)(DeSpelder&Strickland, 2009),也指一个自杀事件被广泛报道后许多人模仿进行自杀。

(Phillips,1974,p346) 在这个研究中,四个自杀的故事主要在纽约进行了报道,在美国其他地方并没有过多地报道。而紧接着,纽约的自杀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美国其他地方的自杀率此时并没有太大的反响。

从 Werther Effect 可以看到自杀行为具有传染性,人们会模仿自杀。

2.Suicide Contagion 自杀传染

自杀传染是指当一起自杀行为发生在学校、社区等地时,会增加其他人或尝试或真正自杀的风险。自杀传染(Suicide Contagion)会导致 Suicide Cluster,多起自杀接连发生在一起自杀事件后。这样的情况多发生于学校,发生在年轻人当中。因为年轻人容易将自己与自杀者亲密联系在一起,而年轻人也更容易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扰。(Head Space, n.d)

以上两种模仿式自杀虽然不是以家族作为研究对象,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传染与模仿在家族当中也是存在的。

其他因素

1.与自杀者相同 / 相似的生活背景:生活环境、经济因素、压力、是否受暴力对待等等。

2.失去父母:年幼失去父母的孩子有更大的可能性选择自杀(rent&Mann,2005,p14.) 。

3.等等其他因素

References:

J.J.Wine. (2000).Cognitive Neurosciences: Genes and behaviors. Retrieved from http://web.stanford.edu/~wine/202/g-and-b.html. 05/06/2015.

Statham, D. J., Heath, A. C., Madden, P. A., Bucholz, K. K., Bierut, L., Dinwiddie, S. H., ... & Martin, N. G. (1998). Suicidal behaviour: an epidemiological and genetic study.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8(04), 839-855.

Brent, D. A., & Mann, J. J. (2005, February). Family genetic studies, suicide, and suicidal behavior. In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Part C: Seminars in Medical Genetics (Vol. 133, No. 1, pp. 13-24). Wiley Subscription Services, Inc., A Wiley Company.

Qin, P., Agerbo, E., & Mortensen, P. B. (2002). Suicide risk in relation to family history of completed suicide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a nested case- control study based on longitudinal registers. The Lancet, 360(9340), 1126- 1130.

Bondy, B., Buettner, A., & Zill, P. (2006). Genetics of suicide. Molecular psychiatry, 11(4), 336- 351.

DeSpelder, L. A., & Strickland, A. L. (2009). The last dance: Encountering death and dying (8th ed.). Boston: 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Phillips, D. P. (1974). The influence of suggestion on suicide: Substantive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Werther effe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40-354.

Headspace school support. (n.d). Suicide contagion. Retrieved from headspace.org.au/media/9992/Suicide_Contagion.pdf 5/6/2015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自杀」这件事,也会遗传吗?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