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版本《十二怒汉》的异同

豆瓣一刻 豆瓣:宇宙妇女柴斯卡 218℃ 评论

这里简单评价一下美版《十二怒汉》、俄版《12》、日版《12个温柔善良的日本人》和中国版《十二公民》。转载请注明柴斯卡。

1957年版的《十二怒汉》,至今仍位列imdb top250第7名。实际上,如果你事先看过俄国版的《十二怒汉·大审判》(集合了12位俄国老戏骨)以及中国版《十二公民》(集合了12位北京人艺演员),你会觉得这个堆满特写的版本真是朴实无华乃至土得掉渣,尤其是每当有陪审员发表了什么不受待见的言论(比如3号陪审员载入史册的“他就是做了!他就是做了!怎么你们都看不出来呢?”),其他陪审员就会齐刷刷地摆出这样一副殿堂级的QQ表情:


115824/?douban_rec=1

偶尔甚至会让我想到《春苗》

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法律电影——所以在分析各版《12怒汉》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厘清“经典”为什么是“经典”。很多经典其实都不怎么好看(当然《12怒汉》是相当好看的),比如《魔戒》的原著,相比现如今的畅销书,人物不生动、对白很枯燥,基本上是一部边走边唱的公路流水账。它是经典的理由很简单:作为一部完整的架空作品,它集前人之大成,开后人之先河,有着独属于自己的语言、种族、世界观,在真正意义上开创了“奇幻小说”这种文学类型。

《十二怒汉》同理。它有个空前伟大的戏剧前提:一个贫民窟的小混混被控谋杀了他的养父,11名陪审员未经讨论便认定他有罪,只有8号陪审员坚持“我们应该坐下来好好研究一下案情”——随着讨论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疑点浮出水面,最终8号将其余11人逐一说服,所有人均将判决改成“无罪”。

这里,随便拎出来一个点都可供影评人和公知大做文章:贫民窟的小混混,是社会的边缘人、少数派;陪审员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因此都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案情,这就制造了很多讨论社会问题的空间;更别提还有陪审团的原则、法的精神,等等等等。

正是因为“12个男人”、“全部都是有关法律的对话戏”、“全部情节都发生在一间烟雾缭绕的小会议室里”这些元素实在是很无聊,所以“1个人说服11个人”、“全程跌宕起伏无尿点”、“空前绝后的好口碑”听到观众耳朵里,才格外地有吸引力。


115824/?douban_rec=1

美版8号的扮演者亨利·方达

(方达老师,一个银幕上正气无限、银幕下风流债无数的typical电影明星。AFI百大银幕英雄top 28,与超人、蝙蝠侠并列。)

美版《十二怒汉》起到了很好的普法作用,推理在其中占到了比较大的比重,多数角色的身份、性格都是经由穿着打扮呈现的,只有3号陪审员真正称得上是有故事。看了这部电影,你一定会对陪审团的职责、“疑罪从无”与“合理怀疑”等概念形成明确的理解。直到结尾,电影也并未揭晓被告是否真的犯了罪,因为那根本就不是重点。且看这段经典台词:

“我们来这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肩负着重责大任,我一直觉得,这就是民主社会的优点,我们——该怎么说呢?我们被通知,我们收到信,被通知要来这里…决定一个跟我们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没有罪,不论做出什么样的判决,我们都拿不到好处,也没有损失,那就是我们的国家能这么强大的原因。我们不应该把这件事跟私人的感觉扯上关系!”


115824/?douban_rec=1

美版3号Lee J.Cobb

(所有版本的《十二怒汉》中,3号都是最聒噪、最固执、心结最重、最考验演技的,都由经验丰富的超级老戏骨出演,因此俄国版的Sergey Garmash、中国版的韩童生都很非常出彩。)

更重要的是《十二怒汉》架设了一个平台:这场讨论所涉及的法制、生死、社会偏见、共识、种族等话题,基本上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的问题,因此这个剧本能够不断地被移植到各个国家去。

于是就有了日本版《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这个片子由国民编剧三谷幸喜操刀,有比较大的戏谑成分,全片散发着神经病般的喜剧气质,通过一桩弱女子杀前夫案,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女性权益的保护问题,论精神,已经与美版相差万里。十二人的室内群戏,对导演、表演的难度要求都是很高的,所以客观地说,这个日版,相比美版、俄版、中国版,简直是一场事故……不过,在目前比较知名的版本里,它是唯一囊括了女性陪审员的。


115824/?douban_rec=1

2007年,更有影响力、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俄国版《12怒汉·大审判》上映了。这个中文译名,实在是来得有点啰嗦,因为俄国版把“angry men”这样的形容词都去掉了,就叫“12”。这是12个什么呢?既不是怒汉,也不是温柔善良的俄国人,甚至不是“公民”。窃以为,这个片名十分符合俄罗斯版的主旨。

它的导演米哈尔科夫,是个很典型的,自恋得不得了的,被誉为国宝级的,直男导演。这种人,你懂的——于是影片顺理成章地展现出了美国原作两倍的长度和四倍的野心。通过这桩车臣少年被控谋杀俄罗斯军官养父的案件,导演简直是想展现:一个伤痕累累、四分五裂的社会,究竟是以怎样跌跌撞撞的姿态,摸索着自己的道路。


115824/?douban_rec=1

俄版以车臣战争为背景,自开场便散发着悲壮的艺术气息

俄版的变动,首先是程序上不怎么符合规范。12位陪审员没完没了地痛陈革命家史:犹太知识分子、车臣战争、纳粹党、赌博、高加索、共产党、阶级分化(真是把人类对俄罗斯的刻板印象全都一网打尽了)……苦水倒尽之后,陪审员们解开了记忆深处的心结,对被告“动之以情”,遂改变了判决。无穷无尽的故事大会,反而稀释了与弑父案件息息相关的推理判断——单凭这一点,它的精神内核便已经与美版相距甚远了。不过拜这些精彩的个人史,俄国版的情绪大起大落、高潮不断,你会觉得他们可真是在用生命陪审啊。

在这个基础上,导演将场地从逼仄的会议室换到了宽敞的体育馆,然后加入了许多象征意味浓厚的场面。比如:


115824/?douban_rec=1

这是结尾的场景


115824/?douban_rec=1

影片中反复出现麻雀,甚至还有鸟屎落在陪审员额头上

在东正教里,麻雀象征着圣灵降临。我猜想,麻雀代表着一个神性的视角:有个更高的存在,正俯瞰着这12个陪审员。这就给了俄国版一个迥异于美国版的结尾——这在片尾字幕上体现得非常清楚:


115824/?douban_rec=1

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

在讨论的收尾阶段,由导演本人饰演的2号陪审员直接提出:既然被告是无辜的,那么,他在监狱里远比放出去活得久。他无亲无故,没有人在乎他的死活;而且,真凶会想办法弄死他……他进一步倡议:我们找律师、找检察官、走后门、用各种方法找到真凶,然后再把这个孩子放出来……而且,在这之后,更要对这个孩子负起责任,考虑到他今后的生活……这个责任应该由我们陪审团这十二人来担负。潜台词就是:大环境如此腐败,我们得用腐败去对抗腐败——去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腐败、更有建设性的腐败、更慈悲为怀的腐败。

此言一出,12名陪审员纷纷开始了推卸,包括大英雄8号:


115824/?douban_rec=1

(8号直言不讳道:我要到日本去做一个复杂的项目,而且我还要考虑我的850名员工,难道我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考虑那个孩子吗……)

望着眼前一团乱象,导演本人以悲天悯人之态做了个总结发言:什么都不会改变的,我们来这里做断案、总结、陈述,但是什么都不会改变……这几乎是一场绝望的讥讽:俄罗斯已经如此伤痕累累,以致美式的“认死理”也无法将之拯救,唯有多一点点慈悲……才能多一点点希望。

其实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版本,就是中国版的《十二公民》,它可以说是美版、俄版的综合,比美版更丰满,比俄版更紧凑。


115824/?douban_rec=1

因为目前国内没有陪审团制度,编导只好给它改了个看起来挺雷的设定:政法大学家长组成的模拟陪审团。不过在何冰韩童生等人艺老戏骨的演绎下,这场讨论仍然被呈现得非常真实可信。

而且由于并不涉及人命,讨论更多地转向了对陪审员内心的审视,加入了不少比较本土化的情节,比如仇富、地域歧视等等;除此以外,更多了一个特别有中国特色的关键词“为了孩子”——所以不妨将之视作是在借鉴了俄版剧作构思的基础上,对美版情节的补完。可能是因为这场讨论完全是虚拟的,《十二公民》对各位陪审员的内心世界、以及这背后的社会现实的挖掘,才会尤其深刻、震撼。

THE END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各个版本《十二怒汉》的异同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