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大脑吗?

知乎日报 冯慎行; 321℃ 评论

可以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大脑吗?

图片:Yestone.com 版权图片库

可以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大脑,使它更加积极乐观吗?

冯慎行,略懂情绪,欢迎关注我的专栏

这是教育神经科学和情绪交叉的领域,问题在于目前还没有这个领域。不过我们不要着急否定题主的猜想,也不要否认“情感脑”(猜测翻译 affective regions)的概念,事实上除了定位说还在坚持脑区 - 情绪假说外,还有部分理论取向划分了核心情感的脑区,另外即使是回路说也仍旧承认基底神经节在情绪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一定要锻炼“情感”,那还是有可以操作的空间哒。

那我们要将这部分(我不会说三种取向重合的只有杏仁核)训练成什么样才能表现出更积极正面呢?在出现积极情感相关的状态时,基底神经节的 BOLD(血氧水平依赖)反应上升,而有意思的是高特质积极情感的人表现出了更低的 BOLD 基线水平(很好理解,更低的基线水平才能承受更高的反应上升)。这为我们的锻炼提供了方向,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将基底神经节的基线水平降低,就能达到题主的目标。

如何能降低基线水平呢?嗯……我……编……不……下……去……了……

寄希望通过人际环境的改变来改变诸如杏仁核之类的脑结构是不现实的,原因在于人际关系需要通过复杂的认知过程才能生成情绪,强度和回路角度都远远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就像我们不可能通过早上伸懒腰就指望锻炼出腹肌。更有可能的改变方式是通过尽量少介入认知影响的方法,比如高强度的、影响生存的刺激,然而这种刺激主要是灾难性刺激,不管是地震、车祸还是亲人去世,显然不可能增加我们的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

幸好,人际环境还可以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或者说还有很多的方式可以改变我们的认知过程。虽然我们的情感系统是产生情绪的核心机制,但是我们的认知系统中丰富的经历、反应策略、评价判断都对情绪的生产起到了重要的调节和塑造作用。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对于情绪的训练不一定能达到基底神经节的部位,但是对于前额皮质的训练却有可能做到。甚至完全不需要进行专门的情绪性训练。

为什么这么说呢?情绪和我们对于情境的评估有关,从认知上对于情境的评估。如果我们改变了对自己在这种情境下经历的回忆,如果我们改变了对于情境的理解和解释,如果我们改变了对情境的注意朝向,如果我们改变了对情境的预期,都完完全全可能改变我们生成的情绪。而这些都不需要通过情绪,不需要通过情感,不需要改变杏仁核、脑岛、扣带回和眶额皮质的结构,就有可能做到过一个更积极正面的生活。

如果说以上是鸡汤的话,那我们还可以继续有些畅想。我们所谓的“情感脑”事实上的主要职责是将我们的内感信息和外界环境相结合做出反应的结构。如果我们不试图通过脑结构的改变,而是通过内脏器官的变化来拥有更积极的情绪是不是有可能呢?通过长时间的锻炼,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让我们有更强大的心肺功能,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少的疾病,都有可能让我们远离痛苦、远离消极负面的情感。如果说一定要通过改变脑结构来获得更积极的体验是不是不可能呢?不一定,至少在最开始的部分,已经给出了可能的方式和渠道,下面就要看进一步的相关研究了。

我的专栏就这样,情绪上线啦,每周三准时讲情绪。

最新专栏文章请戳赌神都是扑克脸?

转载请参见个人主页的说明。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可以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大脑吗?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