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干嘛限制唱歌选秀节目?一本正经的才是危险货

知乎日报 邓杨 411℃ 评论

娱乐至死:干嘛限制唱歌选秀节目?一本正经的才是危险货

图片:中国好声音

批判电视文化的波兹曼,会不会赞同广电总局对全国歌唱类节目进行调控?

知乎用户,知乎热闹了,于是从真名改为假名。
嘿,波兹曼反对的就是广电总局这样自以为是的调控。

很多人看到书名《娱乐至死》,而且该书谈的是对电视的批判。于是就认为该书说的是电视就是垃圾,要反对电视的娱乐化,提升电视的严肃性。要知道,波兹曼可没这个意思。并且他坚决反对这个观点。

首先,波兹曼表示自己就非常喜欢看电视。在第二章《媒介即认识论》这样写道:“电视上最好的东西正是这些“垃圾”,“说实话,我对这些所谓”垃圾“的喜爱决不亚于任何人。”并且,对“电视垃圾”也有回应:印刷机产生的垃圾可以让大峡谷满得溢出来,而在生产垃圾这一点上,电视的资历还远远比不上印刷机。"

波兹曼其实通过媒介认识论要说的是:选择了什么样的媒介,就选择了什么样的信息。就如同烟雾是无法表达哲学的一样——烟雾简陋表达形就排除了哲学的内容,电视的娱乐化表达形式也注定电视是无法表达哲学、修辞、逻辑等等。

因此,严肃的话语模式应该交给书籍去做,电视为我们提供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娱乐,如果电视试图涉及严肃的话语模式——新闻、政治、宗教、教育、商业,那么电视就是在耍流氓,这才是最让人担心的。因为它把这些严肃的事情给娱乐化了。so,《新闻30分》《百家讲坛》《感动中国》这才是对大众思想的威胁。唱歌类节目才不会呢。
邓杨,正在往传播学发展的经济学学生

我的答案是不会赞同这种做法。而且这个作者是极力反对用电视传播严肃内容的。首先作者在文中很多地方都表示他喜欢电视娱乐,他所不喜欢的是将诸如政治、宗教、教育这样的应当严肃的事业用电视来表现(见书中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他甚至在书中讽刺了企图将电视用于提高情操、知识之类的目的。他指出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将知识和情操本身娱乐化了。按照他的观点,在电视掌控未来的前提下,这种娱乐化的后果就是我们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变成不能思考的、只会哈哈大笑的人。这就是娱乐至死的含义。

在他那本书的观点(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看来,广电总局的任何试图调节娱乐化倾向或者灌输知识、文化之类的倾向都是徒劳而且会适得其反的。

原因如下:

  • 他是技术决定论者,认为这是由媒介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媒介本身具有倾向性。
  • 如他在书中说,在印刷时代,书本的内容是连续的、具有逻辑的,名人是不看长相的(如萧伯纳)。而电视则正好相反,没有逻辑(例子之一是背景配乐),在电视时代成功的都是长相出众的人(如尼克松为什么会落败)。
  • 由于媒介本身所具有的倾向性,同样的内容用不同媒介表示出来意义也会完全不同。他在书中的举例有,摩西的戒律:不准凡人雕刻偶像。因为“偶像”这个东西会使得他的教诲的含义发生变化(这里有待严谨用词)。
  • 这种倾向性,可以总结为印刷书籍天然倾向于严谨的逻辑论证,电视天然倾向于娱乐、不让人思考。所以,按照作者的立场,试图把严肃的成分(教育、情操等)带入电视节目(如歌唱)的做法会使得严肃的东西也变成哈哈大笑,无疑会毁了严肃事业,同时调控者本身不是艺术家、也不是文艺工作者,这会毁了电视作为休闲娱乐的长处(即使是,也同样达不到目的)。

娱乐至死这本书并不是卫道士所写,也不是对于电视粗浅的内容批评。他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明电视用于严肃事业可能带来的后果。

如果不理解书中的一些观点可以先去了解下麦克卢汉和技术决定论。当然作者这样的观点我们也应当依据自己的判断和分析来看待,不能一味地接受,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消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

PS:从广电总局终极的目的来说,电视用于娱乐,并不会导致“娱乐至死”。真正导致我们娱乐至死的是用电视来表现严肃内容。

为了简化回答,因此没有过多论证,如果有需要最好还是看看原著,能明白得更透彻,哪怕最后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不过我也认为作者是无可辩驳的。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娱乐至死:干嘛限制唱歌选秀节目?一本正经的才是危险货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