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乱七八糟的看了不少跟敦煌有关的东西。先是看了井上靖的小说《敦煌》。井上靖只根据一卷经书后面短短的一段话就构思出了这部小说,也算是奇人了。这段话是这样的: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看完小说,我还以为这句话是作者虚构的,后来查阅资料发现的确是确有出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一卷《般若波罗蜜心经·后补记》。景佑二年的公元时间是 1035 年。潭州就是今天的长沙市。
看完小说,意犹未尽,满足不了想象,又去看了根据井上靖小说改编的电影《敦煌》。
这部电影拍于 1988 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合摄,看起来是中方地方出人配合,日方出演员出钱,耗资巨大,据悉单是复原敦煌城外景地就耗资高达 2000 万人民币,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惊天的大手笔了。那个年代拍电影一律上真家伙。虽然缺少今天常见的电脑特技的渲染,但影片依然展现了令人震撼的战争场景,黄沙漫天,苍凉大漠,令人激赏的是,细节考究讲求完美。顺便说一下,女主角中川安奈还是挺漂亮的,符合那个时期的审美。这样的片子,有资格称之为「史诗」了。一些视频网站可以找到,只是清晰度太差了。
看完电影之后又找到了一些资料来读,其中一本是《敦煌闲话》,并非严谨的学术著作,读了陈舜臣的书,速读了斯坦因的传记和他的一部著作,速读了一下伯希和的传记。大致梳理了一下敦煌的脉络,包括敦煌文献和莫高窟。
其实在小时候读余秋雨的《道士塔》就对敦煌文献有个大致印象,在《围城》里钱钟书也有过对抄敦煌卷子的留学生的调侃。看过高尔泰的《寻找家园》之后又很为那些坚守在敦煌的学者感动。
在余秋雨的书里,藏经洞的发现者王道士简直是民族罪人,余秋雨对斯坦因和伯希和掠走了大量敦煌藏经洞的宝贵资料捶足顿胸。后来想想,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如果斯坦因和伯希和包括后来的大谷光瑞等人没有掠夺走这些东西的话,客观的说,这些文化遗产很可能不会保存到现在。即使都留在中国能怎样呢? 时逢乱世,送往京师的那些经卷就有大量的遗失,被不少官员私自截流了。
除了藏经洞的文物之外,令人扼腕的另一件事情是莫高窟的壁画的破坏,过去一百年来,破坏非常严重。除了风沙侵蚀,王道士打洞破坏了一批,伯希和等人破坏了不少有价值的壁画,有的用胶水粘走了,有的直接揭走,导致壁画不全。曾经有一度莫高窟还关押了不少白俄士兵,他们在洞中生火做饭什么的,熏黑了不少壁画,暴殄天物。文化人也干过坏事,张大千在洞中临摹,发现壁画下面还有一层,他就揭走上面一层看下面的,够自私的,张大千还给不少洞窟编号,用油漆直接刷上去。但这些可能都不是最严重的,近年来因为游客增多,洞内因为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加速了壁画的氧化,游客对壁画的影响甚至比过去上千年的破坏都为严重。
道听途说,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下敦煌。但不一定去莫高窟了,去了也是加速这些东西的消亡。还不如让他们留在想像里,多一点憧憬也好。
————————————————
「小道消息」独家授权知乎日报发布
「小道消息」微信公众帐号: 「WebNotes」
每晚 8:20,看小道消息。